(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科技苑》栏目,海鲜好吃,养海产品当然也能赚钱。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经济风险大,环境危害也大。今天的节目,就从如何减少海水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入手,介绍海水生态养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人们喜欢用“浩瀚”来形容大海的辽阔和博大。大海的浩瀚不仅在于海洋的面积,而且在于海洋里丰富的生物。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而专家预计实际的数量大约是210万种。如此之多的海洋生物在自己的世界里,共同维护着各物种间的生态平衡。
(采访)王良辉:小时候下海,小半天就可以抓到鱼虾,让一家人吃一顿饭都吃不完。
然而,餐桌上的享受,使近海海产品供不应求。于是,人工养殖成为满足需求的最佳途径。
福建云霄的王良辉在海边长大,打渔摸虾是经常的事。于是1988年,他加入了人工养殖海产品的行列。
(采访)王良辉:那时候,养殖泛滥,就是谁想养什么就上什么?谁养多少,就养多少,没有规划。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海水养殖的兴起,丰富了海鲜市场,同时,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专家认为,海洋环境的退化,给海水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同时,海水养殖业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采访)福建省云霄县海洋与渔业局工程师方志亮:超容量的养殖,这些必然会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会造成海区氮磷大量的超标,造成藻类的过多的繁殖,赤潮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比河豚的毒素高20倍,比眼镜蛇的毒素高80倍,这些毒素可以在鱼虾等动物体内积累,如果一旦被人食用,后果十分严重。赤潮的光临,更是让生机勃勃的海洋瞬间一片死寂,渔民有种无收。
20多年前,王良辉第一次认识赤潮,20年后,他还是心有余孽。
那阵子在海区上十几亩养殖泥蚶和文蛤,眼看着就要收成了,海区出现了赤潮,两三天都死亡了,海滩上都是白花花的壳子,臭气熏天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主持人)面对肆虐的“海上赤魔”,人们采取了许多“驯服”它的措施,然而,要想彻底降服“赤魔”,还得从“治本”下手。那就是要加强环保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探索生态养殖技术,掐断“赤魔”的营养源。
(采访)黄舜斌:这些年随着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所以对整个海区,跟整个生态的破坏还是非常严重,所以这几年我们县里面在探索一条循环,生态养殖的模式。
深受赤潮其害的王良辉也在思考、探索,也在尝试。他从海区搞养殖,转到岸上搞池塘养殖,就是想加强养殖的可控性。但是如何让塘内的海水活起来,这就成了池塘海水养殖的关键。
(字幕)一、活水是前提
谁都知道,养鱼活水好,因为活水中有充足的氧气和微生物。而想让塘内的海水活起来,勤换水是最容易想到的办法。王良辉说,水是要勤换,但能让海水直接进入池塘。
(采访)如果是你从海区里面,涨潮时直接引用这个海水,海水它里面含有多种东西,一个就是说海水里面也会把这泥浆,漂浮物其他一些有害的东西也会带进来。带进来这个就会直接造成对鱼虾蟹塘那个水质的影响。
尤其是鱼、虾、蟹都是用鳃呼吸的,如果它们把泥沙吸入呼吸系统,就会堵塞鳃瓣,使鱼、虾、蟹无法正常的呼吸。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于是,王良辉在池塘边修了这个沉淀池,每次将海水沉淀2个小时以后,再引水入塘。10
而且在沉淀池与池塘之间设置了过滤网,省的那些外来的入侵者进入鱼塘,与鱼虾蟹争吃争喝。然而沉淀和滤网挡住了看得见的敌人,却挡不住隐形杀手。
(采访)方志亮:海水里面的细菌、病毒,还有敌害生物,会随着海水一并注入我们的养殖池中。必然会给我们养殖的品种造成危害。
对于海水中的隐形杀手,王良辉并没像别人那样,用化学药品来消毒。因为在他看来,杀死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海水中有益的微生物。这样做既不生态也不科学。
王良辉的独到见解是:用勤换水,来减少海水中细菌和敌害生物的积累。换水的方法也是王良辉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采访)从它投苗的第一天算起,我们通常采取那个排2天停1天的做法,到满一个月之后,我们正常是那个每天排放一次。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经常换水,就是还没等细菌、病毒,在池塘里站稳脚跟,就让流水把它们带走。这个道理似乎与讲卫生勤洗手的做法比较接近。然而光靠换水,并不能完全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因为老的池塘只有一个闸口,每次换水时并不能将养殖污水彻底更换,而且刚引进的新鲜海水,也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王良辉说要想健康养殖,一定要给鱼、虾、蟹、贝一个干净、舒适的家。
(字幕)二、池塘的结构
从开始搞海水养殖起,王良辉就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坚决不用药,养殖无公害产品。那么怎么才能不让鱼塘变成药房和污水制造厂呢,王良辉的经验还是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采访)那时候养虾、眼看着虾养的多好,这么大的虾一条捞出来一斤才十几条。那个时候心贪婪了,不想多等几天再卖吗,价钱高一点。结果,因为那池里面虾越长越大,后面那段水都没办法换。拖了几天结果虾病了,死了。
就因为换水不彻底,让王良辉5个月的辛劳全白费了。面对着十几口老虾塘,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改造老虾塘。
(采访)一般老的池塘就是说整体把它挖深,挖平,结果就是说蟹,虾它们吃的,住的,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那残饵也没办法打捞掉,粪便也堆积在一起。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在高温下,这些残渣剩饵和粪便,经耗氧细菌的作用,就会迅速氧化、分解,不仅消耗水中的氧气,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硫化氢和沼气等有害的物质,危害鱼、虾、蟹、贝的健康。爱琢磨事的王良辉,发现老塘设计上一个致命的缺陷。
(采访)闸门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它就会导致水交流不彻底,在池的周边留有很多的死角。
这是因为老塘只有一个闸门,既是进水口也排水口。新鲜的海水进来时,就会把残渣剩饵推到闸门对面的塘底,而排水时又很难将塘底的污垢带出去。而且每次只能排放三分之一的养殖污水。
(采访)如果排得再多了,那里面的鱼、虾,都受不了,会死的。
王良辉的设计首先要解决塘底存污纳垢问题。他在原有的闸门两侧,增开两个闸门。然后根据养殖品种的不同,又调整池塘的内部结构。
(采访)这是我们现在虾蟹塘的那个模型,这边是进水闸门,两侧是排水闸门,中间是投饵台,四周都是环沟。
两个排水闸门设置在塘底的侧边的五分之四处,这样在排水时就能带走塘底的大量污垢,不留卫生死角。中间的长68宽48米饵料台,也就是虾蟹的餐厅。在距塘边6米的这条宽10米、深1米的环沟就是虾蟹游乐场。
(采访)这个就是我们鱼塘,跟那个虾蟹塘的共同点就是在它同样有三个闸门,不同的地方呢,把它那个虾蟹塘中间这块投饵台挖掉,变成鱼的休息室。鱼塘的那个投饵台呢,设置在四周。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三个闸门的功能,还是一进两排。沿四周是6米宽的投饵台,其余部分深挖4米,水深才能养大鱼嘛。
(采访)这个是贝类池,它跟鱼虾蟹塘的构造基本一致,只有池塘里面养殖这个场地跟排水沟的分布不同。
贝类池养殖的泥蚶和缢蛏与鱼虾蟹不同,它们是饿了就到水中找吃的,吃饱了就钻到泥里休息,中间宽1深0.6米的t字沟,把塘底分成了三块养殖埕地,是为了让它们有更大的栖身之地。而塘边四周宽0.45米深0.3米的环沟,还有埕地上每隔4.5米挖一条0.2米深0.2米的小沟。是为了含有硅藻的海水送到每一块埕地上。
(采访)让那池子中间那些贝类都同时得到一些食物,不会说这边吃了很撑了,这边就喝的白开水。
改造后的池塘,让鱼、虾、蟹、贝不仅有了固定的餐厅和休息室。更重要的是不仅每次的换水量能够达到95%。而且池塘里面这些大大小小的水沟,让鱼、虾、蟹在换水时有了藏身之处,有了这些水沟还有一个好处,在换水时,饲养员不仅能够从饵料台上观察饵料的剩余情况,来判断投喂是否适量,还能定期清洗饵料台,从而避免了残渣剩饵污染水质。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虽然改造后的池塘在结构上有所差别,但主要目的却是相同的,保障水质,清除污垢。当然,相同之中也有不同,贝类塘的闸门功能与鱼虾虾蟹塘就不一样,鱼虾蟹塘是一进两出,贝类塘则是两进一出。这是为什么呢?
(字幕)三、循环的换水模式
从海区养殖改到池塘养殖,王良辉除了养鱼、虾、蟹,还养了一部分泥蚶和缢蛏,刚开始的时候长势喜人。
(采访)王良辉:有时候晚上睡睡坐起来,觉得还好笑,我一定成了。
可是没想到,4月个后,塘里藻类都被这些泥蚶、缢蛏虑食光了,眼看着泥蚶、缢蛏光混日子不长个,王良辉想了许多办法。
往池塘里面倒肥料、什么七七八八那个土办法都用上了。结果,还是救不了,贝类在长期饥饿之下饿死了。
王良辉是个不服输还善与思考的人。
(采访)当时我们养鱼、养虾、养蟹,不都死了吗,死的原因不就是因为藻类过盛嘛,多了嘛,那养贝类要的不就是这些东西嘛。
泥蚶和缢蛏都是滤食性动物,硅藻正是它们的主食。它们通过进水口吸入海水,滤食海水中硅藻,然后从排水口排出多余的海水,这一进一出带来的变化有多大呢?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约用了15分钟。泥蚶和缢蛏用它的消化系统,为我们完成了一次生物净化水的表演。
(采访)这杯水是刚才从那个鱼塘里面打出来的水,这杯水现是从贝类池打出来的水,你看,它们放在一起,那个颜色就不一样,这边呢,鱼塘里面的水含有很多的藻类,这边呢,就很干净了。
一个池塘大概2000立方水,96万只缢蛏64万只泥蚶,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把里面的硅藻滤食干净。
于是王良辉在设计池塘布局的时候,就把泥蚶、缢蛏的家,搬到了鱼、虾、蟹塘的旁边。与鱼、虾、蟹塘的排水口对应的贝类塘的闸口就成了进水口,时刻威胁着鱼、虾、蟹健康的藻类,也就成了泥蚶、缢蛏的美食。
而泥蚶、缢蛏对水质的处理能力,让王良辉又想到了对贝类塘里的海水进行再利用。
(采访)贝类塘里的那个水多干净,这不就是那个虾蟹它们所需要的水环境吗。
那么如何把贝类塘的海水,调到鱼、虾、蟹塘呢?王良辉的具体方法是在退潮的时候,第一步先把沉淀池中的海水排干,第二步再把贝类塘的海水抽排到沉淀池,第三步再把鱼、虾、蟹塘的海水分别排到相邻的贝类塘,第四步,再把沉淀池经过贝类滤食过的海水,分别排到鱼、虾、蟹塘。这样就完成了养殖污水的再利用。如果水不够,再等涨潮时引入新鲜海水加以补充。王良辉说,这才真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然而泥蚶和缢蛏也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滤食海水的硅藻,对于大型藻类浒苔,却是束手无策,对于这个潜伏在水底的敌害,王良辉还是坚持不用药,寻找到生物防治的方法。
(字幕)四、各尽所能的清洁工
其实泥蚶和缢蛏作为治理养殖污水清洁工,可以说滤食硅藻的高手,但是对于这些浒苔,只有束手就擒的份。
(采访)浒苔一长出来,它就会把那个贝类像毛毯一样的覆盖着,贝类没办法进食,也没办法呼吸氧气,这样导致贝类窒息死亡。
更重要是浒苔多了,会和鱼、虾、蟹、贝争夺水中氧气,当氧气不足时,就会发生倒水。
(采访)倒水就是整体那个水体中的藻类死亡,出现水清澈一样,但是水中含有毒素,导致鱼虾蟹窒息而死亡。
对于这个害群之马,如果不用药,只用人工清理,费时费力,甚至越耙越多,越长越快。
怎么办?在红树林边上长大的王良辉,看着红树林下,有那么多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有争斗,也互相依赖,他就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既不影响贝类生长,又能够把这个浒苔吃干净的鱼呢?
(采访)我们就根据这个鱼的习性来排列,想想,最后呢,选择兰子鱼这种鱼。
兰子鱼是食草性鱼类。看,这块我们专门扔进池塘的西瓜皮,十来条兰子鱼,几分钟的时间,就吃剩下青皮了。一棵水草也就是眨眼工夫就被吃得四分五裂。池塘里有了它们,就等于请了个打扫浒台、水草的清洁工!那么在每个池塘放多少合适呢?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字幕)贝类塘:放养5000条,鱼、虾、蟹塘:放养1000条
池塘里放养兰子鱼,既能省药钱,又省人工,还消除了污染水体的隐患。而投放兰子鱼的做法,又给王良辉提了个醒儿:按照水生物生态习性的规律,以鱼治水,让各施其职、各尽所能不是很好吗?于是他给鱼塘中的石斑鱼又多请了几个清洁工。
(采访)放一些那个鲷鱼类下去,把那掉下去的饵料吃掉。
生性懒惰的石斑鱼,通常在水中1米左右的地方生活,而且只吃挂在篮中的食物。掉到池底饵料时间一长就会污染水体,王良辉就把喜欢沉底的黄鳍鲷和金鲳鱼请进来,专门吃石斑鱼的剩饭。
(采访)放这缁鱼的作用呢,就是在水的上层,有时候那个夜晚比较静的时候那个水都不动,那个鲻鱼在上面可以打漂。
鲻鱼在水面上打漂,可以搅动水流产生氧气,所以,水中有了它,就等于给池塘了添了台增氧机。
(采访)我们鱼塘呢,主要是养殖以石斑鱼为主。
所以,请来的搞卫生,就要主次要分清,养殖比例一旦失调,就会僧多粥少挨饿了。
(字幕)
鱼塘中:石斑鱼25克/条左右,放3000条,黄鳍鲷50克/条左右,放400条
金鲳鱼100克/条左右,放200条,兰子鱼30克/条左右,放2000条
鲻,鱼50克/条左右,放1600条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在王良辉的鱼塘里,上层有鲻鱼,在水面上制造氧气,下层有鲷鳍鲷、金鲳鱼,吃残羹剩饭,塘底有兰子鱼清理的浒苔和水草,连它们的洗澡水,都是由泥蚶、缢蛏进行污水处理后再返回鱼、虾、蟹塘,他的这种做法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生态养殖模式。
(采访)这几年我们探索跟推广了这种循环跟生态养殖的模式,这种模式第一,提高了产品质量、确保食品的安全。第二就是通过这种循环养殖保护了整个环境,能够使养殖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生态养殖模式,也让王良辉得到了实惠。他的产品不仅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产品证书,而且他养殖的海产品的死亡率始终保持在10%以下。
(主持人)王良辉把自己失败的经历变成了思考的起点,把养殖的体会和积累,化作对实践的把握。他的这套池塘海水生态养殖的方式,契合着一个大道理,违反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