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新中国建立后,人们在欢欣鼓舞一个人民政府的建立同时也意识到,中国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让人们能吃饱饭,如何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巨大难题。我们不难看到在那个年代,不管是农业学大寨也好,还是挖地三尺亩产几千斤的大跃进也罢,无不在诉说着粮食产量对国家的重要性这样一个的信息。科学家们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尽可能高产量的品种。传统农业那种完全依靠天时地利的生产方式显然不能再满足我们的要求。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我们过去的传统农业,如果这个小麦的产量每亩能产到300斤,那就觉得很了不起了,玉米能达到400斤、500斤那就很了不起的事情,那么就是低投入保护了环境,但是它的产值很低,这也是我们不可取的,我们希望产量能够高一点。
从上世纪年代开始兴起的西方石油农业倡导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高产出,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一方面是高投入,一方面是高产出,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农业产量是相当高的,什么小麦产量800斤以上,这个玉米1000斤以上,是很普遍的事或者说整个大面积的丰产。
于是,大量的化肥被撒进了地里,大量的农药被喷在了作物上,传统农业中许多优秀的东西被慢慢丢弃了。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我们过去农民养猪,养猪是作为肥料的主要来源,有的地方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好了,但是猪粪施下去以后,它的增产效果那当然不如化肥,那么这么一来以后,好多农民它都不愿意养猪了,因为养猪它是赔本的。就去买化肥,抢化肥,各个地方都建了好多的小化肥厂。
产量确实上来了,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土地和环境也毫无疑问地被破坏了。研究表明化肥使用真正能够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有30%左右,其他的,一部分在土壤里边,另外一部分随着地表径流流到了河流和海洋里面去。同样我们所使用的农药只有10%真正地用来杀虫了,其余的都流失到自然环境里面,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和考验。
(采访)留民营村委副书记 张奎成:产量高,产量高但是土壤肥力下降了,使化肥使的,那时候我记得我们土壤有机质含量才1.1%。
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下降了,80年代中期,我国许多地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0.3%~0.5%。病虫害没有因为农药的使用而减少,却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了,大面积爆发的病虫害屡屡威胁着我们的农业生产,我们只有使用更多的化肥更强的农药来应对和挽救日益脆弱的生产。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到了80年左右,在我们北京郊区农田使用的农药最高达到了多少呢,每亩耕地要投进去300多斤的化肥。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许多人不会忘记,建国初期毛泽东谈及农业问题时多次强调的一句话“猪多肥多粮多”,这本是一个朴素的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概念,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大家发现,养殖业发展后,牲畜和粮食是多了,可是牲畜的粪便却成了棘手的问题,虽然种植业可以消化一部分,但还是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没有办法处理。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农民的住房旁边就是个猪圈,猪圈里面牲畜的粪便、尿到处流淌,甚至要影响到饮用水源。那么就是这个污染怎么解决再加上农民的家庭生活的一些污水,比如厨房里面的污水过去是到处的泼,搞得农村环境很不像样。
同样麻烦的还有作物秸秆,大量的秸秆无处可去,人们只能用最原始最简单也是最不可取的方式——焚烧,一烧了之!农业废弃物成了农村最大的污染源。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主持人)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业生产发展之间究竟有没有一个平衡点?如何使我们的农业生产尽快走入良性的轨道,政府和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
1980年世界银行在菲律宾马尼拉的马亚农场开的一个现场会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这个农场它就是用沼气生产,来处理一些农业废弃物,结果搞得非常之好,我们国家也就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以后,当时的国家环保局的局长邱国平他就说菲律宾的马亚农场搞得那么好,一方面农业废弃物处理了,既省了能源,生产发展的很好。那么我们国家能不能也做类似的试验,于是就确定了在北京要找一个点,来进行试验,这个事是1981年。
留民营就这样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给这个试验起了一个名字叫“生态农业”。这个当时在北京郊区相当贫困的小村子,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会成为后来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采访)留民营村委副书记 张奎成:80年以前留民我们大兴…贫穷村了,那个叫赵县留民豆留民最落后。最低日值合过八分钱,号称大兴区的冰棍队,什么冰棍队干一天就合八分钱。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卞有生领导的课题组开始了在留民营的工作,什么是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搞生态农业对农村农民有什么好处?在科学家们不懈地科学普及工作下,老百姓渐渐开始融入了这个崭新的概念。
(采访)村民:就提这个词了,就是到底生态农业是什么,怎么叫生态就知道是什么循环。好象我印象最清楚的就是这个张奎成在那大楼进门北边那屋,弄了那么一个循环图,是不是。具体好象是从秸秆变成气、变成肥。
生态农业讲究的就是物质间的良性循环。以留民营为例,通过种植业用粮食、作物秸秆等为家畜、家禽提供食料;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气池通过对有机废弃物的发酵转化产生沼气,从而消除细菌病毒并且控制了疫病。同时将沼气作为能源替代柴草,解决农村做饭、照明等生活问题,保护了林草植被,减轻了环境压力。此外,发酵后的沼液、沼渣可以用来养鱼,养出的鱼肉质鲜美,饵料也省了,也可以作为高效有机肥,直接施用在农田里,可以替代化肥和农药并可以改良土壤。
如此循环往复,整个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基本不再产生废弃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沼气占据了中心的位置,如果没有沼气这个环节,这个环是圆不起来的。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没有沼气池的这一种生态农业,不是完整的生态农业,有了沼气发酵,有了这一块能源的建设利用,形成的良性循环才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农业体系。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沼气中心说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同时,留民营的百姓也觉得这大大方便了自己的生活。
(采访)村民:一瞅着那家伙做饭点灯的,那就挺什么,各家各户踊跃着呢,都积极配合,挖坑的挖坑,都特别的积极。
拉一车稻草,弄一点粪,添里头就产气了,然后气可以作饭,可以点灯省电了,又方便。然后这肥出来以后,还肥效高了,比田里使那稻草强多了。
在课题组的带动下,留民营人开始发展养殖业,办起了猪场鸡场奶牛场,还养起了以前从没养过的鱼,沼气建设由最初的一家一户式的小型沼气池发展为大型沼气站,种植业也由原先的单一种植水稻发展到了种蔬菜,种水果,用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种植、养殖、能源建设、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这样一个完整的循环。留民营变了,通过生态建设,留民营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搞了生态农业以后,它的化肥使用量减少了,最终到我们课题结束的时候,每亩耕地只使用几十斤,也就是80%、90%化肥全部减下来了,那农药的使用就更少了。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采访)留民营村委副书记 张奎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就从生态环境这块呢,过去是1.1%现在达到2.7%,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11%现在达到30%。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那么1981年留名营的农民的人均分配每年只有400多块钱,那么等到现在发展的是农民的人均分配就是纯收入也达到了一万元以上。
198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一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首批“全球环境护保500佳”的殊荣,授予了中国的留民营,留民营也被正式定名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留民营的成功经验激发了国家搞生态农业的热情和决心,在接下来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农业如何更加自然更加生态更加符合良性循环的规律,探讨出了各种成功的模式。同时,另一个托升于生态农业理念的更新理念——“循环农业”也被正式提出了。
(采访)农业部科教司司长 巡视员 王延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农村的废弃物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么大量这些废弃物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的化肥的使用量,农药的使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根据这么一个情况,我们认为在当时提出来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又着眼于长久,我们资源的充分的资源化利用环境的优化发展,所采取一个必要的一个措施。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什么是循环农业,这是很多人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这个看起来简简单单毫无悬念的词语组合并不像字面上表现出来的那样容易被理解,农业上的循环指什么,怎样进行循环,它又代表了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的演进呢?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循环经济它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那么循环经济它是以什么做核心的呢,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跟循环充分利用,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核心。它的基本原则我们就可以说是减量化、再利用还有一个就是没有污染的。农业的良性循环实际上是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或者说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系统里面的一种表现。“投入品——产出品——废弃物——再生产——新产出品”,这个过程简单地说明了循环农业的运行模式。
作为生态农业的提升,循环农业在21世纪,越来越多地被国家和学者们提及,循环农业的核心理念是:提倡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大家都知道,东北的大米好,东北盘锦的大米更好。盘锦有一种最好的大米叫做蟹田米。这种米出产在养了螃蟹的水田里,这种模式就叫做稻田养蟹。稻田养蟹并不是盘锦的首创,我国早已有稻田养鱼养蟹的历史,但却是盘锦把稻田养蟹的现代农业良性循环含义发挥到了极致。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吴祥玉是辽宁盘锦腰岗子村的支部书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带领村里人搞起了稻田养蟹。到2000年,全村稻田养蟹的覆盖率达到了100%,说起稻田养蟹的好处,吴祥玉滔滔不绝。
(采访)盘锦是辽宁盘锦腰岗子村 吴祥玉:当水稻田有河蟹的时候这个河蟹排的粪便,因为河蟹它需要投喂饵料,它吃食之后也需要排泄,它排泄的粪便能成为水稻生长的有机肥,同时呢,河蟹在田内爬动又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就使水稻的根部活力增强,就这实现到秋后,实现活秆活力就是能够为水稻的增收能够奠定基础,它有这个好处。
螃蟹的生长需要清新的水质,这就决定了稻田中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螃蟹的排泄物就是水稻最好的有机肥,螃蟹的爬动又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稻田中的杂草和小虫子则等成为螃蟹的天然饵料,螃蟹成为了水稻最好的杀虫剂除草剂,水稻收获之后的秸秆通过秸秆还田第二年继续为土壤效力,水稻和螃蟹之间共生互养相互依托循环利用的关系,成为循环农业概念中一个有力的诠释。
(采访)农业部科学教育司巡视员 王延亮:为了实施农业部制定的循环农业促进行动,那么我们在全国选择了十个地级市作为我们首批循环农业的试点市。经过这两年多的工作,我们感觉到这十个试点市,示范市在发展循环农业上创作了很多好的经验,取得了应该说令人满意一个成绩。
在示范市之一的山东省淄博市,作物秸秆的利用除了沼气发酵,秸秆还田等常见方式外,当地的技术人员还别出心裁地把它用在了藕的生产当中。他们把秸秆通过两种方式加以利用,一种是铺在池底,使秸秆成为很好的有机肥,还增加了藕根部的透气性,同时保持地温有利于安全过冬;另外在池边建立二氧化碳秸秆反应池,通过微生物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肥输送到藕池中,用来增强荷叶的光合作用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采访)淄博市周村区蔬菜局生产科长 王锋:我们每亩的产量由原来的三千斤提高到现在的三千五百公斤,也就是说翻了一倍还多,咱们自己本身不再产生农业废弃物。
(采访)淄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环保站站长 孙志东:你像我们曾经很头疼,作为淄博市来说这个秸秆消化利用问题是一个非常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但是通过这么一种模式,很好的解决了秸秆的利用和转化。它现在能消化了周边的两个乡镇的所有的秸秆都能消化。
在淄博,更多的带有良性循环方式的农业生产技术被实际地应用了起来,生态养猪法,设施农业中的技术集成,秸秆综合利用,小麦垄作技术,乡村清洁工程,所有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一个在循环农业发展浪潮中领跑者的姿态。
这个山清水秀,屋舍整洁的地方,如果不说,您是不会想到它是北京一个大型养鸡场,在这里,听不到噪杂的鸡叫,也闻不到刺鼻的味道,一切干净清新得像世外桃源。但是进得鸡舍才发现这里确实同时在养着300万只蛋鸡。他们利用先进的理念和设备,一方面进行鸡蛋生产,另一方面把鸡的排泄物第一时间运送进这个大型的沼气站进行沼气生产,生产各个环节中使用过的大量污水通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进入沼气站用作稀释粪便以便生产沼气,沼气作为能源用来发电,剩余的沼渣沼液提供给周边的玉米种植者为养殖场种植无公害玉米,玉米成熟后养殖场直接回收作为饲料使用。这在一个如此之大的生产企业中,所有的物质资料都被善加利用了,最后没有任何废弃物产生,这给现代循环农业做了一个极好的注解。
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未来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要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于此同时,农业部现代农业十大行动中,有一项就叫做循环农业促进行动,2009年1月1日,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这一系列的政策立法,将我国带入了一个循环农业的新纪元,也给我国的农业生产提出了一个更加高深的命题。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进入 国庆特别节目《改变》 专题
从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开荒种地,到80年代的农业大发展,到90年代的生态农业建设,到21世纪的循环农业,我国的农业建设理念走过了渐入佳境的60年,60年里,有起,有落,有彷徨,更有执著。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点去回顾,去评说,我们发现,中国,只有坚持生态农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良性循环理念,我们才能对整个生态环境,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就已经深谙其中三味,比如说他们把养猪和种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粮多—猪多,猪多—粮多”的良性循环,可以说这也是现代循环农业的雏形。
(采访)北京市环境科学院 卞有生:传统农业强调因地制宜,这什么地方适合什么就种植什么,第二个我们国家的传统农业自古以来就一直强调植树造林,保持农田的墒情,保持水分、强调使用有机肥,强调这一块农田里面进行套作,这个实际就是非常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这些就是说我们国家的传统农业,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很多做法跟很多的生产措施都是符合现在生态农业的观点,也符合现在的循环经济的特点。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进入 农业节目国庆特别奉献 专题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