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狐狸是重要的经济毛皮兽,我国很多省区都有狐狸养殖,是狐狸的养殖大国,狐狸皮的年产量达到了几百万张。在宁夏固原地区,也有一家狐狸的养殖场,可这里养狐狸的方法却有些特别,本该呆在笼子里好好饲养的狐狸却被放了出来。
(采访)李维军:现在养殖场养殖狐狸他们主要是冬天取它的皮毛,我们的狐狸呢,主要就是抓草原上的鼠害,比如黄鼠,沙鼠、长爪沙鼠以及野兔等等这些鼠害。
草原的鼠害问题一直是宁夏当地牧民头疼的一件事。这些长爪沙鼠和黄鼠是最常见的害鼠,每只长爪沙鼠每年采食牧草种子1.8kg,这样全年就会损失牧草种子1404万kg;黄鼠一顿饭就能吃掉1斤的青草,这和它自己的体重差不多,而它们打洞造穴的习惯也让草原变得千疮百孔,广袤的草原逐渐变得寸草不生。
(采访)张信:这草原鼠类主要危害就是对草原形成破坏主要一个是引起沙化,再一个就是引起草原退化,还可以引起水土流失。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保护好草原,就要治住草原鼠,治鼠一直是宁夏草原站的一项重要任务。可鼠药倒是用了不少,老鼠却没治住。
(采访)李克昌:就是它在短时间内能够把那个密度降下去,但是这个密度一降下去以后呢,对于鼠类来说,在没有其他的因素来控制它的时候,当它的生活范围或者生活的空间变得宽松,食源充足的时候,老鼠在繁殖的过程中它有一个自我调节的作用,就是加快了它的繁殖,种群繁殖速度。
鼠害发生严重的时候,药物防治作为一种应急措施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幸存下来的老鼠又会迅速繁殖,老鼠大军依然会卷土重来。更严重的是有些化学药品还容易造成污染,并且危及其他草原生物的生命。
(采访)李克昌:药物毒死老鼠以外,死了的老鼠被天敌吃上以后能够把天敌毒死。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老鼠没有了天敌,自然就更猖獗。其实草原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老鼠吃草,老鹰、狐狸吃老鼠,因为有了这样的食物链,生态系统平衡了,老鼠的密度才会降下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宁夏草原站的李站长和工作人员很快意识到,要想最终控制鼠害,就不能再依靠药物。
(采访)李克昌:是要长期控制的话,我们还是提倡用一种生物的方法,用生态控制的方法,用天敌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因素来把它达到一个持久的控制鼠害的目标。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如果多养些狐狸,就能恢复草原上狐狸的数量。要说现在养殖的狐狸品种可有不少,像蓝狐、雪狐、彩狐等等,到底要用哪种狐狸去捉老鼠呢?李站长选狐狸也是有条件的。
(采访)李克昌:就是人工饲养的时间比较短。
要说狐狸经过家养已经很多年了,野性渐渐地消失了,就像家养的猫害怕老鼠一样,家养时间越长的狐狸野性也就越低,到了草原生存能力也就越差。选择家养时间短的狐狸等于是走了条捷径。光有了这个条件还不行,李站长还有第二个条件,人家养狐狸都是挑皮毛,而他却要挑体形。
(采访)李克昌:第二个体比较大腿子比较长,奔跑能力相对来说好。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因为草原鼠跑跳迅速,行动敏捷、只有善于奔跑的狐狸将来到了草原才更容易抓住猎物。而选狐狸的第三个条件就更显得有些苛刻了。
(采访)李克昌:它应当是从血缘关系上它接近于我们当地的野生狐狸。
当地有一种野生狐狸叫赤狐,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赤狐越来越少了。李站长考虑到选择与赤狐血缘关系相近的品种,就是觉着这样的狐狸能更快地适应本地的环境。
千挑万选,宁夏草原站的李站长他们把灭鼠的重任锁定在了三个条件都比较符合的银黑狐上,不过想让它们捉老鼠,还是像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采访)李克昌:它是一个经过人工已经驯化了接近三百年的这么一个狐狸,你要现在呢,它基本上可以说是家养化了,你要把它的经过二百多年的人工饲养的这么一个家养动物,把它的野性都重新经过一个短的时间内要把它变成一种基本上野生的这个动物它难度是比较大的。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主持人)现在养殖户养的银黑狐都是经过人工驯化的,驯化是一个从野生变家养的过程,要想让这已经家养的狐狸,成为捕鼠高手,就必须找回它们的野性。可这些狐狸早已远离了它原本应该有的天性,逐渐丧失了捕鼠能力。
养大的狐狸从来没有见过老鼠,更何谈去捕鼠。于是,养殖场让小狐狸第一次见到老鼠,而它们出现的反应,让李站长感觉不那么乐观。
(采访)李克昌:有的把老鼠放进去以后它怕,就是狐狸怕老鼠,它吓得不敢动。
这个养殖场里的银黑狐是将来要放归草原的,为了让它们找回野性、不再依赖人类生活,养殖场对待它们非常精心,就是想在它们小的时候,给身体打下个好底子,所以在饲料上更注重了各种营养的搭配。
(字幕)日粮配方为:动物饲料类58%、蔬菜24%、玉米粉14%、骨粉2%、酵母1.9%、食盐0.1%并添加适量复合维生素。
可吃惯了配合饲料的狐狸,对进来的一只活生生的动物,哪能不恐惧。
(采访)李克昌:从人工饲养的这个环境里面突然间一下子改变这个环境它确确实实不具备这种能力。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可面对老鼠,就在众多的银黑狐里,李站长也看到了不同的反应。
(采访)李克昌:有的只能是去把老鼠闻一闻,有时候还逗着玩一玩,爪子拨一下,有的呢,它是,就很快就能够去有意识的去咬着试一试,它认为是一个食物,它可能是咬着试一试。还有一些非常效果好的技能的,它就上去一口不管是哪里它都敢下口去咬。
这个过程在养殖场被叫做试鼠训练,试着去咬老鼠或马上就能咬老鼠的这种小狐狸,说明它们对活鼠的反应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捕捉意识。这种狐狸也正是李站长和养殖基地所要选择的。不过对于狐狸这次初步选拔,养殖基地和李站长却看的更长远。
(采访)李克昌:到了野外环境以后,近亲繁殖的最突出的结果就是性状就会降低,比如说它个体变小,生活能力变弱,或者出现一些畸形的这些狐狸种群来。
在野外不受控制的环境下,一旦发生近亲繁殖的情况,银黑狐这个品种就会退化,更别说抓老鼠了。所以在选择狐狸时特别注意了它们的血缘关系。
(采访)养殖场工作人员:那个一般有配种,因为它父代是哪个,母代是哪个?是哪一只。相互不能弄成近亲繁殖,血缘关系都要远离。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这些选出来的没有血缘关系、有捕鼠意识的狐狸,从四处封闭的铁笼子,搬到了相对自由的散养场,这个散养场有三四亩地,对于狐狸来说这既是它们暂时的家,也是它们野化受训的基地。
(采访)李克昌:散养场主要的还是要从环境上,要强迫它或者就是锻练它适应将来的野生环境条件下的生存。
要想在野外生存,狐狸就要掌握一些生存本领,首先就是自己采食的本领。狐狸一到散养场,负责野化训练的李维军就开始对它们进行24小时的观察,几天下来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主持人)体格健壮,对鼠类反应灵敏的狐狸被选拔到了散养场,在这里它们要进行一个半月的强化训练。李维军和技术人员开始教这些狐狸一些野外生存的本领,可就要进行捕鼠训练的时候,他们发现狐狸的生活习惯有些特别。
(采访)李维军:白天也就一般就是爬到洞里面,草丛里面或者树下休息。
(采访)李克昌:它是就是说一般就像农村人说的狐狸偷鸡都是在晚上偷,大部分时间在白天它是处于半睡眠状态或者活动它比较少。
对于散养场的技术人员来说,狐狸这种白天休息、晚上上岗的作息时间,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它们在草原上控制鼠害的最大障碍。
(采访)李克昌: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我们野外的老鼠大部分地面鼠的活动都是在早晨九点到十一点多,下午的四点到六点多,这么一个范围内,所以它的活动,狐狸的活动周期如果跟老鼠的活动周期配合不起来,不能保持一致的话,你将来到草地上去对它的食物的采集和活动就有影响。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为了让狐狸的作息时间和老鼠活动的规律相吻合,喂食时间就选择在了老鼠最爱活动的时候,这样早晨9点喂一次,到了下午五六点钟再喂一次,这个时间集中固定下来,形成条件反射,逐渐就能把狐狸的作息时间调整过来。这么坚持定时的喂狐狸,就是为了让它们到了野外草地上很好的控制鼠害,不过,对于这些刚到散养场的狐狸来说,要想抓住老鼠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采访)李维军:它抓猎物的时候呢,大多数是集中于它的后躯部,后躯部就是腰以后就是后肢、尾部,一个是抓不着,一个是抓的不牢固,猎物容易逃逸。
看来,会不会抓老鼠还是个技术活,所以,为了纠正狐狸错误的捕鼠方法,每天,野化基地的李维军都要对这些狐狸进行捕鼠的技能训练。
(采访)李维军:就是把一个猎物我们用绳子把它系住,给它以后呢它咬一口咬的不对我们就收回来了。经过逐步逐步增加它的次数以后呢,它就形成一个明显的一个条件反射,用猎物来提高它的捕杀能力,逐步训练,逐步训练,才能够纠正它这不协调的这些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狐狸错误的捕食部位很快就被李维军纠正了过来,从老鼠的后肢、尾部转移到了脖子、头部这样的致命部位。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狐狸一边学习捕杀老鼠的本领,李维军一边开始减少配合饲料的投喂量,逐步加大老鼠的投喂量,可面对猎物,这些受训的狐狸却不安分起来。
(采访)李克昌:就是争夺食源的过程,就互相追逐,追逐过程中它互相残杀。
这种打斗,不仅会影响狐狸野化受训的效果,并且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其实争夺猎物是狐狸的天性,它们之所以会大打出手,问题就出在了散养场的面积上。
(采访)李克昌:它因为躲避的余地不大,狐狸它自己还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果密度太大了以后,最后形成互相之间的这种残杀。
李维军训练狐狸的这个散养场有四五亩地,因为面积有限,70多只狐狸在里面难免在抢食时,会因为没处躲藏而自相残杀。为了减少狐狸在捕鼠时受伤的情况,散养场的狐狸数量减了一半,从70多只减到了三十来只,每只狐狸平均占地面积达到了八十平方米左右。
合理的密度,给李维军对狐狸捕鼠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保障。一个半月后,狐狸不仅渐渐摆脱了人工饲料,每天能吃两到三只老鼠,而且猎杀老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采访)李维军:它抓的部位80%以后就集中于它的前躯,脖子、头部,它的杀死猎物的耗时明显就缩短了。黄鼠它耗时抓住一只耗时是三分钟,致死就需要一分钟就可以致死,所以极大降低了对猎物的杀死能力。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尽管狐狸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捕鼠能力,可对于李维军来说,要训练的不只是这一种能力。
(采访)李维军: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人工给它弄一个洞。
在自然界,洞穴既是狐狸躲避天敌、藏匿身体的地方,也是它们繁殖后代的地方。所以说打洞的能力也是判断狐狸是否能在野外生存的重要依据,可这种能力对于长期笼养的狐狸来说已经越来越陌生,李维军和基地的技术人员之所以要挖洞,为的就是培养狐狸打洞的习性。
(采访)李维军:我们在这个坡儿的底下,底部挖,一个是节省人力,二一个就是想到狐狸它出入比较方便。结果在野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呢,并不理想,它一般不进去。
既然洞穴是可以安全休息的地方,几天过去了,为什么这些狐狸就是不进洞呢?
(采访)李克昌:过了一段时间我们野化过程中观察呢,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狐狸对洞的选择位置,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一样,它就喜欢在坡的中部和上部打洞。
原来,在自然界,狐狸为了保护自己,总会寻找相对隐蔽和安全的地方来打洞,并且如果碰上雨天,山坡中上部的洞穴也不容易积水。了解了狐狸对打洞位置的选择性,基地很快做出了调整,把洞都打在了山坡靠上的地方。
(采访)李维军:我们人为给它挖一个浅洞,看它进去不进去。它进去以后呢,觉得藏不住自己,慢慢的它又自己刨自己打洞。
很快狐狸学会了打洞,洞穴也成了狐狸感觉最安全的地方,每次一抓到老鼠它们都会藏在洞里慢慢享用。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主持人)在散养场,通过技术人员的种种帮助和训练,狐狸不仅初步掌握了捕捉活鼠的本领,而且还具备了打洞的能力。可野外环境条件复杂,狐狸的这些本领能不能在大草原上顺利施展都还是个未知数,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李站长和野化基地又一次给这些狐狸搬了家。
(采访)李克昌:一种仿自然野化场,在这个自然环境,这个地里面,这个环境里面我们保证有山、有水、有树、有草,这样以后呢,基本上跟放到大草原上的这个环境是完全相似的。
这个自然散养场有七百多亩地,和原来四亩多地的散养场相比,狐狸的生活空间大了许多,李站长之所以选择和草原环境相似的这种地方,就是要让这些狐狸接受更严峻的考验。
(采访)李克昌: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严酷的一个环境。因为它这将来到了草原上以后它完全要依赖于它自己在捕食。那么我这个环境就是一个强化它在完全自然状态下的这种生存能力,这就是我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应当说是一个最后一关,也是最严峻的训练或者说考验的一关。
为了让狐狸自己寻找食物,基地的李维军不再像原来那样每天投放老鼠,而是一次性的把老鼠投放到自然散养场.
(采访)李维军:我们投放的时候不固定地点散放,并且就是多点投放,比如我们这个,
你们看到野化场地有七百多亩,一共选择的是十个投放点。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老鼠分散生活在自然散养场的各个角落,现在,能不能填饱肚子,就全靠狐狸自个儿了。
(采访)李克昌:那么在这个期间呢,由它自己在这里面去找去,它能逮住了它就吃饱,逮不住它就饿着,它完全逮不成了以后,有可能能饿死它就让它饿死。
这期间,基地的李维军不光不再饲喂这些狐狸,一旦见着它们,还采取了更恶劣的方法。
(采访)李克昌:在二级野化场地里面时候,它有时候还对人有亲近感,我们就尽可能的让它对人也产生一种恐惧感。
为了避免在野外状态下,可能出现的人为的伤害,时常用竹竿子打一打,让狐狸现在就提高警惕。不过对于狐狸来说野外可能会出现各种危险,基地的李维军他们还还人为制造出一些异常的声音来。
(采访)李克昌:以至于就是说让它在这个环境当中能够提高它对野外不良,声音不良环境反应的警觉能力,也训练提高它的这种规避、逃避外界环境对它伤害这种强化了反应能力。
适者生存,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野外独立生活的考验,曾经笼养的狐狸最终不再依赖人类。放归大草原后,这些经过野化的狐狸不仅能适应草原的环境条件,而且每只狐狸可以有效的控制鼠害面积1000-1200公顷。
(采访)李克昌:现在就是用狐狸,用狐狸放到草地上控制鼠害呢,就是利用生物链,食物链之间的这种关系,建立起一个它这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使得动物与动物之间,这个生态系统的物种达到了一个丰富。
(主持人)宁夏草原站野化银黑狐控制草原鼠害这项技术,已被农业部列入全国草原鼠害防治与持续控制新技术推广计划。他们分批放归的狐狸在宁夏、内蒙、青海、陕西、四川等草原地区,不仅能够适应放归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控制鼠害的效果也很显著,生态防治让更多的大草原远离了害鼠的威胁。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