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节目——奇迹(4)水产:108倍的飞跃(2009.09.24)(组图)

2010年02月24日 08:57  节目文稿 我要评论

  

 

 


严顺开:双脚踏上致富的路,越走路越宽,我越走我越富。
黄莉:爷爷 你这歌唱得可太棒了。
严顺开:跟我钓鱼去
黄莉:我不去,上会我跟您坐了一下午,连个鱼影都没看着 您自己去吧。
严顺开:你说上回,主要是我这儿,状态不好,今天肯定能钓到 走。
黄莉:那我也不去,就您钓的鱼除了草鱼还是草鱼,我不爱吃?
严顺开:站起来跟我说话,你啊,叫什么,报纸上经常说的,生在福中不知福,我像你这个年纪,别说是吃鱼了,连鱼影都很难见着 !
黄莉:是吗,还有这事?
解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渔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特别是捕捞业生产水平低下,水产品产量严重匮乏,年产量在40万吨左右徘徊,,一般人们过年,用木制鱼或面炸鱼放在桌上,象征连年有“余”。 吃鱼简直就是一种奢望。随着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流通体系的完善,2008年我国水产品产量4896万吨,是1949年的108倍。
严顺开:那我考考你。
黄莉: 好啊。

 


严顺开:什么叫四大渔产?
黄莉:这个简单 草(鱼) 青(鱼) 鲢(鱼) 鳙(鱼)!对吧。
严顺开:你说的那是四大家鱼!
黄莉:这有什么区别吗?
严顺开:当然有区别了,那是海里的。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 墨鱼就是乌贼鱼懂吗 都是海里捕捞的。
黄莉:爷爷,捕捞你也懂啊?
严顺开:捕捞,听到捕捞我就兴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捕捞业的发展可大着呢。
解说:说的没错。就拿渔民捕捞的渔船来说吧,变化最为直观,新中国成立之前,渔船吨位小、马力少,装备落后,大部分是木帆渔船,只能在近海小规模作业。
葛老:都是用的小船,大概都在20、30马力。
船老大:都在近海捕捞,三海里、五海里这个样子
船老大:有风浪很危险。有一次我们遇到风浪,船打翻了,幸好我抱着个木头,否则的话就没命了。
解说: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机帆船和钢质船已经渔民捕鱼的主要工具,渔民出海捕鱼的安全系数和捕鱼效率都大大提高了。

 


葛老:马力都是三四百马力的,跑的很远,180海里至200海里以外。产量也高了。
船老大:早期的木船,那个是一次出去就是那几袋、几十袋的产量,后来又到机帆船的话,像我们捕鱼的时候,最多有的晚上捕了一千多袋。
解说:中国海洋捕捞产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前每年不到30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394万吨。随着海洋捕捞量的不断上涨,水产品供给得到了有效的保证,新中国成立之前,渔民生活困苦,并受到社会的歧视,终年生活渔船上,被称为“蛋家”,年收入不足百元,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渔民的渔民的收入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采访:听我父母他们讲,他们那个时候住的茅草房。来一次大的台风啪下去全部刮掉,你看现在我们那个现在房子多漂亮啊。
船老大:一年这个是一条渔船的话,你假如产值率在150万到200万,那个渔民劳动收入大概是6万到7万,这是我们想都没想到的 像做梦一样,这是个奇迹。
严顺开:捕捞业变化大不大 受教育吧。
黄莉:这变化大是大,不过 爷爷 要想解决吃鱼难的问题,还得靠我们养殖业。
严顺开:真的?

 


解说:水产养殖业包括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就拿淡水养殖来说,我国淡水水域宽广,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池塘更是星罗棋布,为发展淡水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淡水养殖业十分落后。水产品主要是群众从河沟、池塘中自发捕捞获得。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吃鱼难得问题,1985年中央五号文件将“以养为主,养捕加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作为我国渔业的发展方针确定下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得以迅猛发展。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局长李珠江:但是当时的养鱼呢,鱼苗从哪里来,鱼苗只能从河沟里面,天然的捕捞这个鱼花,再放到池塘里养,人工不能够人工孵化鱼苗。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