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3日 08:42 节目文稿 我要评论
在中央“一号文件”优惠政策的拉动下,今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的夏粮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8%,秋粮的生产形势同样让人感到乐观,预计今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预定的9100亿斤,这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将结束1998年以来出现的连续下滑的局面。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保护价等措施的实施,让农民看到了种粮带给他们的实惠。
冯建明是河北省廊坊市三河驹阳镇南关村的农民,前些年为了生计,他一直给别人开车。但农民出身的他,始终割舍不下对土地的这份情感。冯建明说,开车这个,有风险。再一个他也不愿意干了,岁数也大了,也不愿意干了。这样他看种地这个挺自由挺好。于是冯建明包了55亩地,去年种了48亩地粮食,其他7亩地种了一些经济作物。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收获。他粗略地算了算,今年6月份收割小麦,每亩地小麦的平均产量达到了800斤左右。去年小麦每斤才卖到5毛6,今年这小麦的身价已经涨到了7毛5,这等于增加收入7000多元。尝到了种粮食甜头的冯建明,在6月18号收完所有的小麦后,砍掉了所有的经济作物,把包下来的55亩地全种上了玉米。冯建明表示秋收不成问题,长势挺喜人。
记者讲述:你像冯建明所在的廊坊地区正好是在北京和天津中间的这个地方,对于这块地方的农民来说都特别幸福,因为他们打工的机会就比较多,但是今年就出现了与往年不太一样的状况,就是好多像冯建明一样的农民,他们都回到了土地上。另外我还碰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民,他就是包了一块盐碱地,大家都不愿意种,但是他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税收减免了,然后又有很多农业补贴,这样他算了一下然后再加上粮食价格的上涨,这一年下来,他认为他这一百多亩地,大概能够赚到十万多块钱,今年农民之所以能回到地上,我认为有两个字是最能体现的,一个就是“涨”一个就是“减”,“减”就是说农业税减少了,然后种田的成本减少了,“涨”就是粮食价格稍微涨了一点,对咱们城里人来说粮价上涨可能生活会受一点点影响,但是尽管涨了一点点的价格,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个特别大的事,他们种粮积极性提高了。
记者在粮食主产区的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多数的政府官员认为目前的粮价并不高。
四川省乐山市副市长范金绶:“现在粮食价格基本上应该是合适,稳定一段时间比较好。”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粮食局局长胡平:“这个价格不算高,如果是站在农民利益上,粮食价格还偏低,因为农民的生产成本还比较高。
胡平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每斤小麦的价格0.70元,亩产平均是1000斤,那么这一亩地,农民从中可以得700元,扣除种子、化肥、人工等种粮成本,一亩地能够带给农民的纯收入在400元左右,如果粮价不能维持在现在的水平上,种粮对农民是没有吸引力的。
瞿长福,《经济日报》记者。长期关注“三农”问题报道。今年3月2日,《经济日报》刊登了他的一篇名为《在肥沃的土地上——吉林种粮人》的长篇通讯。在半个多月的采访中,留给瞿长福印象最深的就是农民粮食价格的关注。
记者讲述:从我们这一年在采访当中所了解的,感受最直接的,你对种粮食农民来说,它对他增收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就是粮食收购价格,像我们今年在吉林农安采访的时候,当地有个种粮大户叫辛敏来,他去年打粮食就是打了十二万斤,但是在春节之前他只卖了五六万斤,还有五六万斤他就不敢卖,为什么,因为当时粮食的收购价格,只有三毛八一斤,按照这个三毛八一斤的价格的话,扣除他的成本他就只能保本,所以还有五六万斤他就只能等着,希望后面能够涨价,他对我们说你只要每斤粮食能涨两分钱,我就能够挣钱了,所以农民他对自己收益的期盼他并不是太高,你只要让他一年种下来,他能够觉得有一点奔头,有一点赚头,他就会有种粮的积极性,你想就是两分钱,他十二万斤的话每斤两分钱,他这一年小孩上学,家里的老人有什么问题他都可以解决。当然也有一些我们在采访当中大家会了解到,有一些情况,可能粮食价格上涨了,但是农民能不能够得到多大的实惠,因为还有很多中间商这样的环节把这个利益给留走了。
那么,今年的粮食丰收农民究竟能够从中得到多少实惠呢?对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记者潘敏也进行了调查。
记者讲述:我们在做这个节目之前,先是看了一个媒体的报道,说今年粮价的上涨农民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那我们栏目今年以来也一直非常关注粮食方面的内容,我们觉得如果情况真的是像这个媒体所说的这样,那问题就非常严重了,所以栏目就派我到湖北调查,我当时去的是湖北的应城。
在湖北应城的一家民营粮食收购企业,记者见到了这里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他们今年给农民的收购价格提高了很多,经销商并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
湖北豪丰米业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李进平:“和去年相比的话,有大幅度的增长,去年中谷的收购价格是每50公斤大概48元左右,今年的收购价就是75元,每50公斤上涨了27元。真正的农民(收入)是大幅度提高,和去年来比是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收入。”
李进平说,现在上市的秋粮最主要的品种是杂交中稻,国家的最低保护价收购是100市斤72元。而市场收购价一般还要比保护价高3元左右。民营收购企业是这样,那么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呢?记者又来到应城市杨河镇粮食收储公司,公司副经理张红保告诉记者,公司有8个粮站,2个固定收购点,年收购量4000多万公斤,今年粮价虽然涨幅不小,但得益的主要还是农民。
湖北应城市杨河粮食收储公司副经理 张红保:“企业得利肯定少些,农民得到实惠,得的多些,按照这个价格算的话,就是现在这个价格的话,农民肯定得实惠。”
记者讲述:应城这个地方我是今年春天的时候就去过,当时那的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非常的高,那这次我们去调查采访的时候又发现,农民们的确是从粮价上涨中获益了,后来我们又去了其他的一些地区调查采访,他们的情况也和应城是一样的,后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产业部的部长韩俊,他也是三农问题的专家,他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调查,他说如果说粮价上涨,中间商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个说法的确是委屈了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去年粮价上涨是从十月份开始的,当时农民已经把手中的粮食卖掉了,所以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粮价上涨的好处的确是让中间商拿走了,但是今年情况就不一样了,今年夏粮丰收以来粮价是稳中有升,所以农民就完全从中获益了。
主持人:对于今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价走势,经济参考报也刊发过多篇报道和评论,稍后,我们就和经济参考报总编王海征先生一起,进一步探讨一下有关粮食的话题。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经济参考报》在关于粮食的问题报道的时候,切入点是从哪儿开始的?
王总编:今年我们的报道应该说从中国的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我们是抓住了这么两点,一个是增产,一个是涨价,这恐怕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粮食方面的两个问题。我们觉得增产当然是一件好事。那么在增产的同时,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对下一年以至以后的粮食生产产生影响,从粮价的绝对水平来看,不能说就是粮价很高了,因为粮价增长了以后,影响到的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粮食的生产者,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者主要是城镇居民从城镇居民来说,粮价上涨,对大部分城镇居民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或者说这个影响对他们的生存、生活角度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城镇居民收入提高了,对少部分城镇的低收入阶层,低收入人群来说,粮价上涨确实影响比较大。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觉得还是应该靠政府的低补,提高低补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为什么说粮价现在上涨的水平不是那么高呢?我想说一个数字,就是我们从改革开放以前来看,当时的粮食价格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而且是低水平的一个价格。从大家最熟悉的标准粉,当时北京的价格是一毛八分五一斤,到现在标准粉的价格涨了大约是八倍,可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从78年算起到03年,大约是增长了19倍。那么相对这样一个数字,我觉得粮食价格从城镇居民来说,应该是还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且粮价也没有超过整个的物价,这么多年的物价上涨水平。
主持人:这个扶持力度相当地大,所以才使得我们今天看到这样一个好的农业生产,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的这样一个好的社会效果,从未来的情况来看,是不是我们的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提高,就要更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这种中央政策的力度呢?
王总编:这个问题呢要从两方面看,一个呢,我认为是中央政策对农业的扶持,这个首先这个是每个国家都做的事情,在国际上也是正常的,世贸组织的规则也是允许的。我们的对农民种粮的支持力度呢,通过今年一年这么多政策力度下来以后,我们支持力度确实比过去大多了,但是还是有空间的。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仅仅靠政策扶持,政策扶持毕竟空间是有限的,它不会无限制地靠政策扶持,仅仅靠政策扶持,我们的粮食增产也不会有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发展。
主持人:那么从您的研究来看呢,您对于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做怎么样的判断?
王总编:我觉得今后若干年在中央政策的保障下,尤其是在农民的这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中国的农业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那么它的最好的,最有力的条件就是市场经济。有了市场经济的体制,我觉得中国的农业是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我认为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中国农业的粮食产量会有稳步的增长。
主持人:农民的收入也会稳步的提高?
王总编:随之提高。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精彩的点评,谢谢。好,各位观众,我们这一期节目到这里就该和您说再见了,欢迎明天继续关注我们的特别节目《记者见证2004中国经济》下期节目我们再见,谢谢!
主持人:今年其他媒体有关粮食问题的报道也都很有特色,咱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观点吧。
媒体备忘
新华社5月12日发表文章,《多予少取:中南海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央一系列富农、支农政策的出台经过。并认为,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新思路,重新审视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农村工作新方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的措施,政策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实为多年来所罕见。
而当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之时,《经济日报》(8月3日)也发表评论,提出了仍需加紧培育粮食生产能力的鲜明观点。文章指出:由于我国粮食价格总体高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压力会明显加大。未来全社会对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将提出新的要求,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下,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多挑战。
《人民日报》则(10月28日)发表了题为〈粮价稳定才是粮食市场的上上之选〉的述评。文章认为,要想保持粮价的稳定,就要长期保持对农业的高额补贴,而与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水平相比,我国目前对农业的补贴极其有限。当前,中央正在大力推行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并落实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扩大良种补贴,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大,粮价问题将不再是萦绕人们心头的一条“井绳”。
记者:于浩 张凤祥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