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3日 08:42 节目文稿 我要评论
12月8日,刚刚过了20岁生日的联想给自己送上了一份厚礼——宣布以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收购全球IT巨头IBM的个人电脑部门。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和首席执行官杨元庆今天早早地就来到了签约现场,两人看起来都显得格外的神采奕奕。记者有意在签约仪式前打探一些有关收购的情况,但是两位联想高层都出言谨慎。
面对记者的反复追问,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笑着解释说:“这有纪律,这次不同平常的时候。”
上午9点,签约仪式正式开始。
“我荣幸地代表联想集团董事会向各界宣布,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收购的业务为IBM全球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业务,包括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柳传志的话音刚落,场内响起了一片掌声与欢呼声。
根据收购协议,联想在5年内有权使用IBM品牌。而IBM今后也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这将使IBM继续保持与个人电脑业务的最后一点关联。双方对这次合作的评价是“完美的匹配,堪称经典”。
从联想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的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难以掩饰的激动:“这是一个梦想实现的日子。20年前,1984年,柳总和他计算所的同事们在一间传达室里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旅程,卖过电子表,靠给别人做代理、做技术服务积累的资金,期间经历过无数的大风大浪、沟沟坎坎。但支撑他们一起走过来的,就是要做一个长久的有国际规模的企业的信念。在经过和IBM公司,长达13个月的谈判之后,新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终于起来了。对于联想人来说这是一个大日子,这是两代联想人梦想实现的时候。作为新联想的董事长,我想说,这是一个新梦想开始的日子,如此完美的匹配堪称经典。正是由于有了这样完美的匹配,让我们对新联想能够实现的协同效应,能够建立起更强的竞争力,充满了憧憬。”
IBM全球高级副总裁约翰·卓伊斯是专程来华参加此次签约仪式的,他对两家公司战略合作的评价是:“我们的设计、开发、营销和服务支持方面的所作所为都是无可匹比的,所有这些都会变成联想的一部分,当我们最后签约之后,我们也看到了非常大的潜力。”
柳传志也表示,目前的进展还十分顺利:“因为我们在考虑这事做不做的风险,其中我们认为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业务的整合和文化的磨合。但是随着时间深入,谈判和对接越来越深入以后,发现在我们这两家公司的合并没那么可怕。因为对于企业本身的文化,从求实进取、诚信创新,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大家可以刚才看到的元庆跟史蒂芬·沃德在每天的沟通之中,对很多问题看法是很一致的。”
据测算,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联想将成为全球个人电脑第三大制造商,排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然而对于联想和IBM的联姻,竞争对手们却大多泼了冷水。全球第二大PC厂商惠普表示,联想要整合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将非常困难。一直为中国生产产品的联想,突然间要成为全球性的公司,为美国和法国生产产品,将会面临许多后勤和供应链方面的问题。全球第三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东芝也声称,他们对收购诸如IBM等竞争对手的个人电脑部门并不感兴趣,除非这样的收购行为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其零配件采购成本。与此同时,股市也对联想和IBM的联姻做出了反应。
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站记者在电话连线中报道了香港股市的有关情况:“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于6日在香港联交所做出停牌公告,要求该公司其股份暂停交易,以待发表收购进展的公告,截至到今天上午,联想仍处于停牌之中,具体开盘时间还要等待联想方面的反应。我们从香港市场分析人士那里了解到,如果联想以10至20亿美元收购价,估计相当于11至22倍的市盈率,虽然,可刺激集团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的发展,可以使集团在全球个人电脑的市场份额由2%上升至8%,不过占有率仍较戴尔及惠普分别达到18%及16%略低一些。”
为了了解华尔街股市的相关反映,记者也电话采访了华尔街分析师张海云。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当联想和IBM的这个消息刚出来的时候,IBM的股票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上升了1.4%,联想的股票基本没有变。从市场情况来看,大家比较看好IBM。对于IBM来说,可以把个人电脑部门卖出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对于联想来说,一方面是一个好事,同时,也为联想显示出一个比较复杂的、艰巨的挑战。IBM之所以要卖掉它的个人电脑部门是因为个人电脑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而且IBM个人电脑部门本身利润也是非常薄的。”
华尔街一些著名分析机构,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参与此次收购谈判的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宋学仁一直看好此次收购,他告诉记者:“联想本身现在毛利率并不见得比IBM高,但是联想净利率是有的。所以我想这代表了联想在很多方面也许可以增加很多价值。而且我一直强调,这是一个互补性极强的战略合作,就是双方业务几乎没有什么重叠,所以开拓新业务的空间其实蛮大的。第二位是综效极大,就是双方合并之后,一加一会大于二,这个效果应该是相当明显的。”
而摩根大通表示,短期来看收购IBM的PC业务后,联想可以充分利用IBM品牌,但由于联想在企业PC及中国以外地区缺乏经验,因而很可能会被戴尔及惠普抢走一部分客户,联想要想真正成为全球第三大PC供应商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华尔街著名的商业金融分析机构伯恩斯坦公司则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间联想很可能仍会保持IBM的商标。保持一定的品牌延续性,对联想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者的信心非常重要。
美林集团分析指出,剥离亏损的个人电脑业务之后,明年IBM的每股收益有望增加5美分,IBM利润率增幅比每股收益的增幅将更为可观。
看得出来,对联想和IBM的这门亲事,市场各方目前的看法还不尽相同,有人看好,也有人观望。原因,其实从刚才各方的反应中我们也大致看出了一些端倪。那么,为什么IBM要把这么好的一个品牌卖掉,联想花这么多钱买过来的这些资产又值不值呢?咱们还是来看看这桩交易背后的一些故事。
作为我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2004年,联想集团在市场的质疑和猜测中,度过了极不平静的一年。面对市场上来自国内外厂商的双重挤压,和自年初以来已经跌了近三成的股价,联想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机构整顿,努力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当联想花重金成为国际奥委会的“TOP”赞助商时,第一个摆在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缺乏全球销售网络!没有国际市场,这笔钱就很难花得物有所值。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涌一直关注着中国IT企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联想已经重新回归到PC业务中,就是说采取了对PC业务专注化、专业化的这种战略。另外一方面,联想近一段时间,都在积极地探索国际化的道路。”
就在联想为开拓市场绞尽脑汁的同时,蓝色巨人IBM也在为公司的赢利能力而发愁,特别让IBM头疼的是,作为个人电脑的鼻祖,目前其个人电脑业务却越来越像一块鸡肋。
黄涌告诉记者:“IBM的战略定位是在商用的高端市场、高科技的市场,包括像服务器、存储以及IT的一些专业服务领域。PC业务对于它来说,尽管IBM是开山鼻祖,但是从它整个的财务报表来看的话,PC业务是在拖它的后腿。”
尽管个人电脑业务每年能给IBM带来一百亿左右的收入,但由于利润率低,赢利状况一直不佳。因而当IBM终于下决心彻底剥离个人电脑部门,这也让正在苦寻良策的联想眼前一亮。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向记者透露,这次收购最初还是IBM主动提出的:“IBM是在2002年前后的时候,有过一次合作意向。那一次我们比较快的否决了。这次是在2003年11月份,他们提出希望,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对他们PC这块业务进行收购。”
国际数据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世和认为这种合作源于两家公司的互补性,他对记者说:“双方彼此有一些资源可以做整合。资源上的优势可以做彼此的互补作用。联想在大规模生产制造也好,在中国整个的渠道优势也好,在这些方面可以继续发挥它的长处。而IBM在全球国际管理应用方面的经验、品牌、研发技术,其实这方面的优势可以加进来。”
尽管这次收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联想和IBM双方的利益,但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到目前为止,个人电脑行业的收购似乎都不那么顺利:1995年三星电子收购虹志电脑公司,结果四年后还是割肉售出。1996年NEC收购派克贝尔电脑公司,后来退出了美国零售市场。1997年宏碁集团收购德州机器的个人电脑子公司,之后也退出了美国市场。1998年康柏电脑收购数控设备公司,这项交易阻碍了康柏的增长势头。2002年惠普收购康柏,但这次交易对惠普赢利水平的影响至今仍不明显。那么,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真的能顺利实现融合吗?
尽管业界普遍认为,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对中国乃至全球IT市场,都将是一次不小的震动,但对于这次收购行动的进一步影响却仍是众说纷纭。联想真的能坐稳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第三把交椅吗?
考验一:品牌影响力如何树立?
目前业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今后联想生产的产品,是使用联想原有的品牌还是使用IBM的品牌。由于联想获得的“THINK”品牌具有非常大的市场价值,因而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沿用IBM的品牌对联想来说至关重要。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也坦言,此次获得IBM品牌使用权,对联想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用了IBM的品牌,能够连续用五年。在这之中有两年是重合的,有两年是独立用IBM品牌,这是一点,让人觉得东西还是原来的牌子,
一些业内人士则指出,未来个人电脑市场将呈两极化发展,不同品牌趋向不同市场将是必然趋势,这次收购就是IBM选择专业化,联想选择大众化的表现。
黄涌表示:“因为IBM的品牌,代表的是一种含金量很高的技术、性价比等等。而联想这个品牌可能更多的会在新兴市场,包括类似像中国、亚太地区这种新兴市场,中低段的这种客户群,特别是在消费市场内会有更好的一些影响力。我想他们不同品牌的取向,影响的消费者是不同的。
考验二:跨国机构能否顺利整合?
实施收购后,联想集团规模将大大增加,同时双方的整合工作也将在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品牌推广等多领域展开。联想将接手IBM在全球的一万多名员工和100多个分支机构,仅IBM美国总部相应业务部门就有5000人。如此庞大的机构,不用说管理,光是经营成本,控制起来难度就相当大。
国际数据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世和分析说:“联想在国际化方面的管理经验,这方面实际上我们还是认为存在未知数。当然,在这两个公司合并时,彼此的文化、资源的整合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涌对此的分析是:“如果你的运营效率低下,而且你的成本控制不当的话,那么很可能被淘汰出局,不管你的规模有多大。因此一些研究机构预测,在未来PC领域,会有若干家厂商可能出局。实际上这种挑战,对联想和IBM的这次合作也同样存在。”
在联想与IBM牵手当天,联想新的管理层架构也同时出炉,现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的杨元庆将出任新联想的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则由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担任。新联想的全球总部将设在纽约,主要运营中心将设在北京和美国罗利,公司整合工作也即将展开。
联想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我们的确打算在整合方面分步走。这种协同效应,或者是这种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一点点来实现。”
按照杨元庆的说法,新联想的整合工作将分为三个阶段:对供应链的整合,对全球销售平台的整合以及对新市场新业务的整合。当天,联想新任首席执行官史蒂芬·沃德也通过视频连线表达了对整合工作的想法。
史蒂芬·沃德表示:“我不会认为新公司的组合会用太长的时间,因为新联想与IBM的文化是非常相似的,杨董事长和我都相信,新联想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我们的人力资源,我们看到IBM的一万员工和联想的一万员工结合在了一起,他们就是我们新联想的人员。”
而未来基本将处于半隐退状态的柳传志,则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联想在整合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第一大的风险就是大的客户。原来是买IBM东西的,今天变成是中国人是大股东了,公司的牌子换了,那么人家还买不买东西。这是第一大的风险。第二大的风险是员工的风险。人家原来是给IBM当员工的,现在联想来了,成了主人,他们还愿不愿为新的公司服务,这是第二大的风险。第三大的风险,应该讲就是业务的整合、文化的磨合,双方的员工能不能互相尊重。这三个风险实际上是构成了所谓‘蛇吞象’的最主要的地方。”
一些看好联想的人士认为,与IBM合作将对联想的国际化运营管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迈出这一步也可谓意义重大,因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这样一次有益的尝试。
考验三:如何超越竞争对手?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个人电脑市场。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未来我国个人电脑市场还将以18.1%速度的高速增长。到2008年,我国个人电脑年销售量将达到3000万台左右。而与之对应的是,未来五年台式个人电脑平均价格将以每年4.1%左右的速度不断下降,笔记本电脑的平均降幅更是高达9%左右。面对不断扩张的市场和日渐摊薄的利润,企业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联想也给自己定出了明确的目标。
杨元庆告诉记者:“联想过去的战略,是在中国市场多元化发展。但是今天你多元化以后,会发现在每一个业务领域里边,全都有全球领先的竞争对手在那儿。你有那么大的能力,在你每个领域里面,都超越这些全球的竞争对手?所以大概在一年多以前,也就是去年年终的时候,我们决定应该调整战略,专注在信息产品里面,同时伺机寻求我们核心的业务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以突破我们增长的瓶颈,发展的瓶颈。”
目前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份额分别为:戴尔16.7%、惠普16.2%、IBM5.8%,而联想集团仅为2.3%。但联想今年以来在亚太地区销量却一直稳居榜首。目前联想同时拥有了“IBM”和“联想”两块金字招牌,这为联想迈入世界五百强大门铺平了道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涌在评论此次收购的时候说:“对于联想来说,最初制定的计划是希望能够进入世界500强。假如对IBM的PC笔记本业务全部进行收购的话,那么联想实际上已经实现这个目标了。就是说用简单的加法,它的销售总收入超过了120亿美元,现在排到全球第三位。但是它真正要做到第一位的话,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一方面,戴尔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400亿美元,就是说几乎是新联想的三到四倍。更重要的在于,在这个过渡时期内,能够快速地把双方的这种优势高效率的彰显出来,这是最重要的。首先能够稳住第三的位置,那么再去向第二、第一去进发,这是最重要的。”
回顾联想20年来的发展轨迹,我想可以用3句话来概括它的3个不同阶段:第一句,联想会做个人电脑吗?第二句:除了个人电脑,联想还会做什么?第三话是,联想还会做个人电脑吗?第一个阶段,联想回答得很漂亮:会,而且很出色;第二个阶段,联想试图证明自己除个人电脑之外的能力,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目前,联想正处在第三个阶段,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再给出一个出色的答案。
记者:殷洪生 谢昆 于浩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