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三年看挑战:保险业,“三险”开放之后

2010年02月23日 08:42  节目文稿 我要评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这里是中国财经报道。今天加入世贸三年看挑战系列节目我们关注的是保险业。2004年12月11日,保监会发布了一则公告,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但随之带来的变化却非同小可。公告指出,根据入世承诺,从2004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资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业务,取消对设立外资保险机构的地域限制,设立合资保险经纪公司的外资股比可至51%。今年1月12日,作为第一批获准经营团体保险的外资寿险公司,中英人寿签下了第一份团体险保单,入世三年的保险业开始短兵相接,一起来看记者的报道。

  

    记者:在我们国家对外资保险机构全面开放团体险业务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国内首张外资保单便已经产生,现在我手里拿的就是中英人寿的团体保险协议,据了解,中英人寿已经与来自北京、成都、广州的三家客户签下了团单。

  

    作为第一批获准经营团体保险的外资寿险公司,1月12日,中英人寿分别与来自这三个地区的客户签下了团体险保单。成功地打出了一技“短平快”,中英人寿总裁张文伟坦言,实际上他们早有准备。

  

    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张文伟:在前面做了很多陆续的工作,包括我们跟客户讨论好,法规一改变以后,我们就马上可以行动。

  

    团体险是指保险公司针对某一单位或集团开展统一采购业务,一般称批发业务,其核心是员工福利计划,人身、医疗、养老等业务都可开展。2004年前10个月,全国团体险业务就实现保费收入约500亿元。全球知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06年,中国团体寿险将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此前,占据寿险公司业务半壁江山的团体险一直为中资公司所占据。根据入世承诺,团体险成为业务向外资开放的最后一块“禁区”,相对 个人寿险“零售业务”,外资保险更盼望抢占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的团体“批发市场”。

  

    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张文伟: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因为团体险的客户只是保险公司去了解接触客户的第一部分,我们希望跟团体险的客户达到一个服务的起步以后,我们的比如说在个人寿险方面还可以跟进。

  

    记者发现,中英人寿在北京的第一个大客户就是身为中英人寿中方股东的中粮集团。而此前,中粮集团的团体险一直由中资保险公司经营。

  

    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激励与报酬部副总经理姚红英:我们作为股东的话,也给他支持。而且他们的产品也符合我们的要求,00213920涉及到的人数不到1000人,金额也不到100万元,就是非常小的一个数字,但是我们希望这个虽然是一个小的数字,但是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肥水不流外人田,中粮集团表示,中粮集团的下属企业及上下游合作伙伴将成为中英人寿日后的重点服务对象。据了解,目前合资寿险公司的中方股东都是大企业集团,如中石油是中意人寿的股东、中粮是中英人寿的股东、中信集团是信诚人寿的股东、海尔集团是纽约人寿的股东。这似乎让人能隐约看到,外资进入团体险市场都有可能会优先瞄准中方股东的团体险业务,进而逐步扩展业务,一步步占据市场份额。

  

    据记者了解,眼下一些外资寿险公司已经着手筹备团体险业务,不仅设立了团体险部,甚至多数已开发了新的团体险产品。除了中英人寿已正式做团体险业务外,太平洋安泰人寿、上海的广电日生人寿保险公司有望近期推出第一批团体险产品。此外友邦保险、中意人寿、中宏人寿等外资保险公司已向中国保监会递交了团体险业务申请。团体险成了2005年外资保险争夺的第一块市场高地。

  

    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董事总经理齐莱平:由我们美国大都会一个负责我们整个亚洲部团体险的一位外国先生,他在领头做我们这个筹备组的小组。001930我希望能够在2005年年底,能够完成我的团体险,我的年金等等这些服务,让我在2006年一开始的时候,我可以提供一个完整的服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团体险,健康险和年金险业务也早早纳入各外资保险机构的视野中。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11月,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241.04亿元,同比增长10.10%,占人身保险业务的8.07%。目前有资格经营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超过60家。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已近500亿元,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有430亿元,企业年金已成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柱。而在这几项险种对外资开放之前,各外资保险机构便已经开展了相关人员培训、技术配备和系统开发。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在两三年的时间我觉得它市场的结果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涉及到这些险种,包括团体险,养老险,健康、年金险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对外资来说。

  

    主持人:和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进程较早。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家外国保险公司,也是最早引进的外国金融机构。目前世界上许多大的保险公司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39家外国保险公司在华开设了70家营业性机构,从保险公司的数量上来看,中资外资可谓旗鼓相当。那么,2005年,面对更加开放的保险市场,国内的保险公司又在做何打算,他们的心态又如何呢?

  

    泰康人寿的总经理陈东生告诉记者,如果说前几年中资保险公司对外资的态度是谈外色变的话,三年过渡期已经让中资保险公司的恐惧感逐渐消退,表现出的是一种知已知彼的清醒。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我说后来发现这个不是狼,是披着羊皮的狼,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外资进来也好,不是我们机械的理解说今天外资进来了,明天就要拚肉搏战,实际上这一种竞争是细雨无声的这样一种过程,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面对有着几百年丰富经验的外资保险公司,中资保险公司对自已的优势也充满自信。

  

    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其实在所谓技术方面的距离已经拉的已经近,毕竟我们今年市场发展有它的本身的一个阶段,跟它的一个节奏,所以不是说把全世界最复杂的技术引到中国这就是竞争力,不一定,是要把握这个节奏,从这方面来看,其实距离并不远.不是说把国外已经有的,千千万万的产品引进这就会成功,而是要找到市场本身的未来的需求,了解我们的老百姓他到底在这个积极发展的过程中,他需要新的东西是什么,这个其实在研究的力量方面,中资公司反而有优势

  

    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连万:当然现在的中资保险公司也是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在网络方面,在网点方面,特别是老公司,他们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网络,这个特别对大型客户的话,对这种全国性的客户的话,这个是很大的优势,外资保险公司在这方面肯定是在短期内肯定会有一定难度

  

    目前,外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为10%左右,庞大的经营网络令中资公司有足够的实力保卫自已的市场,与此同时,与外资保险大举开辟疆土不同的是,以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为主的一些大公司已经开始转变经营模式,由规模经营转向效益经营,产品结构也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并选择了走出去,立足已有的市场主体,通过海外上市扩大规模。业界专家指出,中国的保险市场正是内资保险国际化和外资保险本土化的较劲。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保险是一种无形产品,既然是个无形产品,它产品的销售也好,经营也好,管理也好,需要有一个很雄厚的,或者很丰厚的人文土壤的支撑,什么叫人文土壤?人文土壤就是说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特有的传统,特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各方面制度融合起来的,但是外国公司进来之后,它首先必须要调整,因为买保险什么也没看到,看到是一纸合同,它不像一个汽车,一个电脑,只要道路修好,那么我有必要的网络,这个电脑就可以使用,而保险产品不同,那么我们国内的公司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是在人文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它知道中国这个市场,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和历史以及所形成的老百姓这一方面的需求12:25今年我想这个开放仍然对外资来讲,仍然是一个试水的过程,起码今年上半年不可能有大的动作。1430中国市场,控制中国市场70%份额的三大公司完成了在海外上市,它成为一个在海外上市的公众公司,那么于是它的运行,它的规则,就要按照海外的规则来运行,否则的话,外资股东就要拿脚投票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三家公司作一个表率作用,他们的动作显然会带动小公司,因为这三家公司,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集团控制了市场70%的份额,所以你想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国际化的步伐应该总体来看,比外资本土化步伐和速度要快的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张洪涛:国内的保险公司一开始就说狼来了,非常紧张,后来发现狼进入了森林以后,森林里哪里有陷阱,它也不知道,所以这也是外资进来,它就是说外资公司需要本土化,它就要解决哪里有坎,哪里有沟,哪里有陷阱,它要熟悉本地的情况

  

    主持人:中外保险公司经营业务的楚汉河界已不存在,“开闸”之后大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对于普通的保险消费者来说,保险公司多了,保险产品也更多了,他们的选择会发生变化吗?广告之后一起去看。

  

    王佳音,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工作,去年他在一家中资保险公司买了两份健康险。

  

    市民王佳音:趁自己年轻的时候吧,多给自己做一个健康的储蓄,就出于这个考虑,当时就买了这个保险。

  

    最近,开始有一些外资、合资的保险公司找上门来,在和他们的接触中,虽然对人员素质和管理王佳音非常认可,但最后选择的时候,他也犹豫了。

  

    市民王佳音:像我这个年龄,做以后的健康储备,可能就得是几十年以后才能享受到的这种,所以目前来看,可能就不能买国外的了,因为这几十年以后的东西实在不好预测。所以要买国外的可能就选它几年,或者是每年的那种。就是说可能一两年就能看出它具体服务或者理赔啊,或者是有些信誉,可能能跟国内做一个比较

  

    记者在随后的调查采访中发现,面对开放的保险市场,消费者的选择也更趋向理性。

  

    市民:我想我还是会选择国内的一些保险公司,虽然对国外的保险公司有各种各样的期望,但是它进来以后,到底会怎么样,和中国国情结合的情况还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吧,一个期望,如果是近期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国内的保险公司。

  

    市民:外资的公司,因为在海外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不管是从制度上,还是管理方面,还有诚信度,在于企业方面他们是应该说是很有名气的,在这块我还是比较相信他们的诚信度

  

    市民:也未必是外资保险公司进来以后,我就抓住时间买。外资的我会考虑,这个本土的我也会考虑,看具体的我要买的险种,哪个公司会给我能够提供更多的优惠,然后我自己认为比较划算,然后我会买。

  

    主持人:看来,中资保险公司并没有多大的担心,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他们选择了借鉴学习,那么对于2005年的保险市场,行内人士有怎样预测和期待呢?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从监管上已经是同等对待的,从经营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它从提供产品来说,也更加自由空间越来越大,公众对它们的认识,对内资、外资的选择上范围更广

  

    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陈东升:2005年应该是保险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核心还是人才荒,我认为人才的稀缺和人才的不足,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保险业最大的这样一个发展的一个困惑,或者说保险发展最大的一个障碍。

  

    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杜林:外资它在技术上和产品这方面对我们来说要有更丰富的经验,对尤其像我们这种新公司来说,恐怕这种产品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可能是对我们比较大的压力。

  

    主持人:好,感谢您在一周时间里收看中国财经报道特别节目---加入世贸三年看挑战系列报道,如果您对我们的话题有什么建议,请和我们联系,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欢迎继续收看经济频道的其它节目,下周见。

  

    记者:张菁 付丹 海军 小东 小明 布日德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