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3日 08:42 节目文稿 我要评论
不知不觉中2005年新春已经越来越近了,新的一年我们将迎来“十一五规划”的制订,迎来加入世贸组织后诸多重要市场的全面开放。金鸡报晓中,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健前行?这其中有多少悬念在等着我们揭开?有多少瓶颈问题急待突破?又有多少问题是我们还未曾留意到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连续播出系列节目“2005经济风向”,透过我们对十大经济领域的调查,透过权威学者的理性判断和十家主流媒体专业财经记者敏锐的目光,我们希望能为您呈上一份2005年中国经济气象的全景式预报。今天,先让我们来看看宏观经济领域,悬念几何?
经济政策紧锣密鼓地出台,对老百姓来说,到底大家会对哪些内容更关心呢?记者对30位城市居民进行了调查,在记者列出的包括央行是否会加息、工资收入是否会增加、物价会不会上涨等10个选项中,物价走势被超过九成的被调查者列在了首位。
在调查中,一位城市居民向记者反映:“物价,也挺关心的。因为我们平常的生活和物价关系挺密切的。”
另一位居民也赞同说:“物价是比较关心,因为关系到我们的切身生活。”
那么,2005年物价还会涨吗?张阿姨退休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原来她在单位里是一名会计,退休后,她把家里的这本生活账也记得清清楚楚。
张阿姨指着一项项记录告诉记者:“这是2004年的一本生活账,有蔬菜,有肉,都已经在这个账上头。看起来蔬菜也涨,肉也涨,蔬菜涨的幅度还小点,肉涨得幅度还大点。”
张阿姨说,2005年,她希望东西能更便宜一些:“我觉得经常吃的菜价稳定一点儿比较好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分析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应该说在2005年还面临着一定的上涨压力。不过压力的来源发生了变化。2004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引发食品价格的上涨,最后推动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上涨。2005年我个人估计,粮价再进一步大幅度上涨,这种可能性相对比较小。”
谢伏瞻认为,如果今年能源产品等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保持在较高的价位上,很可能会对消费者价格指数形成一定的上涨压力;此外,水、电、运输等服务类价格的上涨,也会对于整体物价上涨构成压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则对物价走势做出了更明确的预期,他认为,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不会超过2004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告诉记者:“我估计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计划定在4%左右,实际上可能会努力争取达到3%左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客观上的压力没有2004年年终那么厉害。但是也要注意防范,注意防范这种成本的推动,造成的上游产品价格对下游的一些影响。当然还要包括控制垄断行业,甚至包括地方行政的一些乱提价行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防止通货膨胀的反弹,注意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应该说还是2005年的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
调查中,记者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大家对2005年的经济生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百姓关注的内容当然也决不仅仅是物价。记者对30位居民的调查采访显示,社会保障、工资收入以及就业,是除物价之外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
一位阿姨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心声:“我关心看病有没有保障,还有就是孩子就业能不能妥善安排。”
另一位小伙子则代表了不少年轻人的看法:“希望比往年好一点儿。现在工作机会虽然很多,但是毕业生也很多,一年比一年多。”
而一位老大爷的话就更加实在了:“工资收入要是增加点儿,不就好点儿吗?”
那么, 2005年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就业又靠什么来实现呢?2005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我国实施了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在贾康这位多年从事财政研究的专家眼里,新政策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财政投向进一步向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优化,更多地服务于百姓,向“公共财政”的目标转化。那么2005年国家钱袋子里的钱究竟会花在哪些地方呢?
当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开始新一轮扩张的时候,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也需要从积极向稳健调整,这样的调整又会对百姓的生活、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贾康告诉记者:“我理解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它的要点一个是总量上面的改变,从扩张转为松紧适度,还有一个,结构优化是它的着力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经济贸易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也认为:“所谓松紧适度,就是说它有别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它不是着眼于压缩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的经营和老百姓的生活就不是过去那样的一些政策环境了,或者说在宽松的力度上,就不会像过去那样感到需求上是政府着眼于刺激你的需求,而现在更多的是来平衡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一种关系。”
要想日子过得好,就得管好钱袋子。2005年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也同样提出了稳健的目标。与消费紧密相关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预期是15%,而代表投资力度的新增贷款量也被定为2.5万亿元。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李扬指出,两项指标都比2004年有所放宽,这表明2005年银行的钱袋子将适度放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分析说:“现在看到的情况,2005年的货币政策相对2004年来说,是稍微松一些。这种环境下有保有压,对那样一些有效益、有市场,能够创造就业的这样一些领域要增加贷款,要支持。当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还继续要给予一些控制,这些控制不是用行政手段,而是各种各样的比例、国家产业目录这样一些非行政的手段来控制。”
调查中,出乎记者意料的一个现象是,相当多的居民提出,希望能了解利率调整趋势以及汇率稳定等问题,如此专业的经济问题被大量百姓所关注,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对30位居民的调查中,有近六成的百姓向记者询问,今年央行还会不会进一步调整利率。
一位三十多岁的市民反映:“利率和你切身的这些花费,你自己的花费关系很大。住房、汽车还有各种开销会不会增加了,就是你生活的成本会不会增大。”
另一位小伙子也表示:“老百姓应该都挺关心银行加息的。银行存款这块儿,还有房贷车贷,这块儿都有影响。”
那么,2005年央行还会继续加息吗?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会不会继续加息,我觉得这个大家都不要贸然去判断,因为利率政策毕竟是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如果需要控制一点,就需要把它冷一点,加息当然就有必要了,如果比较平稳就可加可不加,如果说真是出现一些比较意外的情况,如果经济趋冷的话,进入一种我们不太愿意接受的状态的话,减息的可能性也不是说没有的。”
李扬提醒,去年当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的时候,更能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却在震荡下滑。这预示着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今年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分析说:“利率,现在人们关注得比较多的是它的水平,其实更应当关注它的形成机制,大家要注意我们是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们所有的经济变量要以市场为基础来决定,市场要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调控只是在拾遗补缺,是这样一种作用。这个就是比较合适的一个格局。2004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时候不得不重新启用行政手段,是因为市场不完善,所以我们下一步的体制机制的建设会很重要。”
除了利率,李扬指出,今年还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去年年末到今年一系列的措施,实际上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比如说人民币携出境外提高了限额,看起来只是一个资本项目或者是经常项目管制的一个措施,其实背后是与汇率制度有关的。包括银联卡在国外刷卡也都是与此有关的,也都是创造今后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5年工作时明确指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给出了两个信号:从力度上讲,宏观调控要加强;从调控方向和重点来看,要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和问题进行调整。专家普遍认为,今年宏观调控主要难在调控工具的运用和调控力度的把握上。比如,利率和汇率的相互影响,价格工具的运用和价格总水平的控制等,需要综合权衡,慎重决策。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的看法是:“总的来讲没有大的变化。具体来讲,比如说要更为强调消费主导,强调内需主导,应该说消费的扩大刺激作为整个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推动力,主要的发动机,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宏观调控的一个着力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认为:“对于那些过热的行业应该有所控制。比如说,现在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还有最近目前虽然紧张但是从长远看有可能会出现过剩的比如像电力,对于这些领域可能会采取一些更谨慎的控制性措施,那么对于比如说服务业、高科技、出口型的产业、效益比较好的应该还是鼓励的,尤其有利于结构调整、结构升级的那些领域,都应该还是支持的。”
谢伏瞻说,今年宏观调控的关键在于控制投资,既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又要防止投资增速下降过多过猛,因此,加强对土地的规范管理,以及在保持合理信贷规模的条件下优化信贷结构,促进投资结构调整等都会成为今年调控的着力点。同时,国企改革也将成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亮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告诉记者:“2005年我想会更进一步地加大,比如说像企业经营者的年度业绩考核制度和任期业绩考核制度。加大这个东西,就是说既管你经营者的短期经营目标实现了没有,又要看在你整个任期的经营目标实现了没有。这样就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这是可能是一个改革的重点。”
对于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十家媒体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房地产、土地、钢铁、水泥、电力被认为是今年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经济领域;而三农问题和防止通货膨胀则被认为是应该给予特别关注的问题;此外,十家媒体主编和财经记者普遍认为,由于中央提倡科学协调发展,除国内生产总值(GDP)外,2005年物价、就业率、利率、汇率、油价以及农民收入增幅等都将成为最值得关注经济指标。
宏观经济中的这些悬念可能还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揭开,而在经济运行的其他一些领域,新年伊始,矛盾和问题就已经开始显现了。在下期,我们将了解新春之际农民兄弟们在想些什么。
记者:胡旭萍 谢昆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