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路在何方?

2010年02月23日 08:46  节目文稿 我要评论

  

    


主持人张冬:我们已经连续四天为您讲述了中国MBA的故事。的确,在我国从来没有一种教育像MBA这样,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但就在MBA教育扩张的同时,其价格和品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MBA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呢?

  

    十几年来,MBA在中国以几近疯狂的速度在发展。从1991年国家批准清9所院校试办MBA开始,到今天国家认可的 MBA 招生院校已扩大到 89 所。各种名目下的短训班、中外合作班,更是不胜枚举。一场树立品牌、争夺生源的大学之间的教育领域内的商战,随着政府一道道的开放令,逐一展开。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他本身和经济直接相连,本身他就具有比较浓厚的商业价值,以及来有商业色彩,这是肯定的,所以这样一种教育人们也都是趋之若鹜。”

  

    1996年开始,MBA每年报名人数都在3、4万人左右,成为研究生考试的第一热门专业,2002年达到5万人的巅峰。但是在去年,国内商学院MBA 的报考人数却一度大幅下降。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MBA报名确实有一个下降,下降了百分之十几。”

  

    是什么原因导致MBA的报名人数突然下降呢?是MBA供大于求了吗?来自权威机构的解释是,由于2003年MBA要统考英语,许多人都集中到2002年报考,而2003年非典疫情又使得报考人数减少。但到2005年报考人数又开始回升。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我们仅观察连续两年下降,可能认为MBA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了,其实你要是把整个的时间序列放上去,没有那么严重。”

  

    按业内人士的说法,即使是在报名人数急剧下降的时期,一些名校的考生数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因为,当无数的大学都开始拥向MBA的办学之路时,当MBA教育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挑选的商品时,品牌就显得重要了。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春秋时代是有五百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代的以后变成战国七雄了,大部分被消失了被合并了,我想MBA的教育可能到最后的也会有类似这种情形。”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一定要把质量放在MBA的生命来认识。同时MBA的它的一种适应市场的程度,它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再有MBA品牌还涉及人们对它的接受、欢迎、信赖的程度。”

  

    为了保证MBA的教学质量,美国有一个专门的认证机构——全美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会,只有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才能成为会员。而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公室2000年11月和2001年9月先后对54所院校的MBA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也给市场更大的选择空间,哪些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好,更贴近企业的需要,我就去那学,在这个过程中,也促使我们的大学商学院不断去自我完善,去发展加强,也就是说把市场经济的准则也引入进来,让他们去竞争。”

  

    但对于究竟怎样保证MBA的质量,对许多商学院来说,却需要时间来摸索。当MBA作为一个舶来品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发现,原来国外还有这么先进而又自成体系的管理教育,于是克隆美国教育方式的程度,似乎就成为了评判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讲洋文、用洋教案成为高质量的象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国华:“我们从一开始定位就是国际化,首先把西方的那些东西能够了解透,这恐怕是关键了。”

  

    国际化的教学,一定能受到学生欢迎么?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曾经请来哈佛最富盛名的案例教授,结果发现,带着朝圣般心态而来的学生们,不一会就对教授的课提不起精神,几乎没有人加入讨论行列。因为与中国企业紧密结合的案例,才是学生们真正感兴趣的。

  

    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院长胡大元:“现在我们发现,其实最受欢迎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国外老师这种教法了,真正好的是这种我们称之为中西合璧的,也就是中外通的老师,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由于这几年随着中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他的实际操纵当中出现了很多跟国外差距很大,很不同的这种现象,就是真正能够把握结合中国的实际,把这些实例融到教学当中去的老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董大海:“最大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案例问题,案例教学对MBA非常重要,但是就我所知,国内的MBA院校普遍不把案例作为一项研究成果。”

  

    几年的教育试验下来,各个学院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MBA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中国企业协会副会长潘承烈:“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才十几年的工夫,这就是我们水土,你如果是要想把你学来的东西,你不管是海归的或者是自己培养的,你把人家几百年市场经济条件那些管理的方法那一套理论你完全照搬到我们现在这样的水土里面来,而且完全马上见效的话这肯定是缘木求鱼。”

  

    为了让MBA教育,更符合中国国情,许多学校都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我们在全国首批倒入双导师制,我们首先在深圳试点做,就是说给学生配两个导师,一个是校内导师,一个是来自企业实践的导师,这和一般我们说聘什么兼职教授不一样,这是一个工作,学生做,你分一个校内导师,一个企业的导师。”

  

    即使对美国MBA教育,近年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对美国的MBA教育,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过分注重对各种报表的数字的分析,只能教给学生专业技能,而不能培养出企业的高层领导。许多MBA的教授们,也开始这方面的反思。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肖知兴:“实际上MBA是商业与管理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从来就不是惟一的一种形式。应该来讲这些年来,学者们对管理教育的反思不是明茨伯格一个人。”

  

    针对MBA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明茨伯格提出了一套更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和国际性的教学课程——IMPM。目前,我国的研究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这种方式进行试验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兆熙:“课程上分5个阶段,5种能力的培养。然后呢,有全球5个基地的实习考察,还有一个就是,对学院本公司的一个诊断和咨询。那么,这些能力的提高,也是目前MBA课程不可能包含的内容。”

  

    主持人张冬:有了中国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和教育方式,中国MBA或许能开拓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但光有学生满意,显然还是不够的,MBA最注重的还是商业实践和应用,在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的MBA们,能学有所用让企业满意吗?

  

    社会对MBA的需求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这一规律已经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所验证。目前在美国,MBA占硕士授予量的比例,达到了20%。而我国目前MBA学位只占到硕士的3%左右。按照专家们的测算,中国的MBA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既然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却有许多MBA反映工作不好找,是企业不需要了,还是他们原来的期望值太高了呢?

  

    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家强:“我想在国内这个可能是发展得太快,以前对MBA的了解是也不够,以为拿了MBA就是找职业很容易了,也有很多学校对MBA不清楚,市场方面对MBA不同的MBA领域认识也不够。”

  

    事实上,许多MBA们,在拿到学位后,似乎也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究竟适合怎样的企业,在北京的一家商学院中,我们发现来自哈佛商学院的就业指导,正在给中国的教师们,讲授帮助学生就业的技巧。

  

    哈佛商学院就业指导TIMOTHY BUTLER:“国外的顶尖商学院都非常地重视职业发展,所以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很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学生了解他们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特质,然后去帮他们适合他们的一个职业的一个规划职业的道路。”

  

    商学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做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许多企业,在选择MBA时,也表示了他们的顾虑。

  

    伊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刚:“我们需要大批的人才,企业有这种需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很慎重,也是担心说最后选择的这个人是有名无实,说有文凭但是来了以后什么都干不了,他要求的待遇又很高,这样企业受不了经常人事的变动和调整。”

  

    北京四环制药厂总经理文鸣旭:“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MBA来讲,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

  

    不仅是企业,对于中国MBA的就业价值观,不少业内人士也提出自己的忧虑。不久前,国内一家资深MBA专业网站举办了首届MBA新锐100评选,来自国内50所商学院的MBA学员榜上有名,但在颁奖现场,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北京泛华联拓资讯有限公司总裁李宏涛:“MBA学员和企业乃至商学院之间它缺乏一个很有效的沟通渠道,以至于企业想招收到很有用的MBA他们找不到,商学院之间他们想为学校输送更合适的人才,他们没有这样的精力,就MBA学员个人来讲他不可能凭着一己之力,把自己推向整个偌大的就业市场。”

  

    许多到场的职业咨询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国近两年毕业的MBA在职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频繁跳槽 造成资源浪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毛东辉:“各个学校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现象,有些班级个别班级能在50%。甚至有些学生在4月份就业,到7月份还没毕业的时候又回到了学校说我原来的工作单位不合适了我重新要找工作,这会造成社会资源学生的人才价值极大的浪费和缺失,错位。”

  

    误区二:功利性强 盲目换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职业生涯顾问:“现在学生他们有很多原来比如说是传统的行业,他想进

  

    入一些新兴的领域,这个时候他们又不具备经验,只拿着MBA的文凭去换行的话就是操作起来比较难,我自己觉得换行要分年龄段,如果你的年龄比较小,你拿MBA(文凭)换行还可以,如果年龄比较大,比如说35岁以上你再拿着MBA(文凭)去换行的话风险比较大。”

  

    误区三:MBA整合资源能力有待提高

  

    MBA有一个原来是做项目负责人的(现在)做技术,IT技术,(原来)专业可能是学机械的,然后后来又要去做营销,就他拿这样的背景,论文又不是跟营销有关的,这样的背景去市场上应聘的话很容易碰到壁/你过去的专业,你的从业经验,你的潜力,你的社会实践,你的论文,他整合起来向市场上推销自己的时候才有价值。

  

    误区四:目前MBA普遍存在自卑倾向

  

    原来MBA会觉得市场上还挺受宠的,社会很需要MBA。但是现在就发现明显的社会对MBA的挑剔越来越高了,他们有的时候,面临市场选择的时候,也会发现市场对自己不认可,所以有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就有点慌乱不知道应该学什么。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MBA,也不是所有MBA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管理人才。每个学生在报考MBA的时候,或许都应该更清醒地审视一下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念了MBA出来以后,可能有不少学生有优越感,觉得我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的作用好像是低了,但是我觉得实际上他还是没懂真正一个管理者的成长。一个管理者的成长必须是从基层干起,但是个别人不一样,他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你如果总是拒绝从具体的工作干起,从基层干起的话,你永远不可能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主持人张冬:最新资料显示,今年我国MBA的报考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招生规模突破了三万。有人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MBA招考方式发生了变革,各商学院不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更强调考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如今,中国各商学院已经开始通过市场细分来规避MBA教育趋同化的风险,而MBA们也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路更适合自己,但愿所有的商学院和所有的MBA都能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主编:李 洋

  

    记者:张 菁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四:22:05——22:25(首播)

  

    周五: 23:15——23:35(首播)

  

    周一至周五:09:38——09:58(重播)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