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院能够“挑大梁”吗?

2010年02月23日 08:47  节目文稿 我要评论

  

    主持人:在昨天节目当中我们探讨了人们去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的一些相关的问题,那现在可能很多观众朋友都在想,为什么大医院数量有限,价格又那么高,人们却都愿意去那儿看病,而不愿意去一些小医院,比如说社区医院去看病呢。那现在有专家也提出,今后要优先发展社区医院,那么社区医院到底能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呢?今天我们演播室请来了三位嘉宾来探讨这个话题。他们是北京地坛医院院长毛羽先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博士和《财经时报》综合新闻版的主编丁汀先生。欢迎三位。那说起社区医院能不能挑起大梁,我们先来看一看我们经济频道前不久播出的一个节目。

  

    去年,河南省卫生监督所的监督员黄艳文接到了一个匿名电话,电话中举报郑州市金水中医院把医院的肝病科承包给了一个南方游医。这家被举报的医院是郑州市一家民营的一级医院,成立于1999年。当执法人员来到郑州市金水中医院的三楼肝病科,肝病科的两个诊室都在正常营业。然而,当执法人员准备检查时,却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河南省卫生监督所医疗机构监督二科监督员黄艳文:“当时我们进来以后,就一位大夫坐诊,我们亮证执法的时候,这个大夫脱下白大褂就往出跑。”

  

    这位想溜之大吉的大夫叫做凌发涛,堂堂的坐诊大夫为什么见了执法人员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这引起了执法人员的警觉,经过仔细询问,这位肝病科坐诊专家的身份让执法人员大吃一惊。

  

    河南省卫生监督所医疗机构监督二科监督员黄艳文:“当时他什么证书都没有,就是一个农民,自称是一个老中医教授带的弟子。”

  

    一位仅有初中学历没有学过医的中年农民在这里摇身一变,竟成了肝病科的坐诊专家,而且还给来就诊的患者开出了的药方。显然,举报的线索初步得到了证实,金水中医院肝病科雇用非医疗人员坐诊,属于非法行医。

  

    主持人:我们看完刚才这个新闻片就想起了与此类似的一些事情,好像是不绝于耳的,这也是我们患者不相信小医院的一个原因吧。

  

    毛羽:我觉得是这样,因为在政府对医疗行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大医院都感到经费紧张,小医院它的投入更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院进行出租科室、出租病房,做一些盈利性工作,实际它是以经济为中心来进行经营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难免有些鱼目混珠。这样来讲,它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应该承担的功能和作用。

  

    主持人:那在全国范围来讲这种现象普遍吗?

  

    李玲:应该是比较普遍的,所以我想小医院能不能挑起大梁,其实还是我们要给它定位的问题。我觉得社区医疗服务不应该是医院,都不应该称它叫小医院,它是一个服务站,它不应该做成医院。为什么能吸引病人到他这个服务?他就是提供大医院不能提供的,也就是说多发病、常见病,应该到社区,它能够给患者提供最亲切、近距离家庭式的服务,能帮助他管理健康,不是等他有病了,他才去看。我觉得如果他把功能能定义成个服务,他真正是一个健康的管理和服务,我觉得在未来他是应该挑起大梁,减轻我们现在大医院的负担。

  

    丁汀:但实际上它这里边,我说,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它会更形成一个,大医院更人满为患。

  

    李玲:怎么了?

  

    丁汀:如果是来做服务的话,我没有看病的职能……

  

    李玲: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病、多发病不需要到大医院,在它那儿就可以解决,它可以把健康的预防、治都融为一体,但是它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主持人:毛院长,您觉得李博士提的这些好实现吗?

  

    毛羽: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提出来,它的人员的素质如何提高,如何在这环境中留下人,我们现在职称是一个医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事情,有了职称才有一定的处方权,才能有一定的待遇。但是这些情况现在在目前社区里头没有办法达到,所以在社区里要想留住人,要想留住高水平的人,那是一个很难很难的事情。在农村卫生院基本都是中专生毕业的,现在做医生,在咱们城市社区服务站或者叫社区医院,大学本科生也不能说很普及。所以由于人员的问题,他的基本素质和培养,现在目前还应该说在起步阶段,由于相应的政策不配套,再加上经费比较紧张,要真正达到一个社区服务入户,服务和技术都能够同步发展,恐怕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现在我们国家对小医院基本不补贴?

  

    毛羽:补贴相当少。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问题,在城市医院里头,在城市医院里头80%经费是投到大医院,20%经费投到中小医院。

  

    主持人:而中小医院占的比例是最大的,非常大。

  

    李玲:小医院跟大医院比,当然它所得到的投入少。另外一个模式,其实我觉得你们是不是要等到下面,现在我觉得已经在做,其实这也是国外非常流行的,叫垂直的整合,你要给大医院积极性,让他延伸到社区。

  

    毛羽:直接进入社区。

  

    李玲:垂直整合。

  

    丁汀:派出机构。

  

    李玲:他把他的诊所,他的服务站直接开到社区,他是跟大医院挂在一起的。

  

    主持人:看来小医院的确应该是保证我们平常基本医疗服务的一个中间的力量。那这和 实际情况有多大差距呢?这个差距怎么样逐步缩小呢,而现在有没有成功的社区医院呢,国外有没有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

  

    这里是北京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区医院之一。2000年以前,这家社区医院叫西城区月坛医院。后来这家医院改头换面,成立了北京市首家以复兴医院为龙头的社区卫生服务集团。从那时起,挂靠在三级医院——北京复兴医院的门下。

  

    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树静:“我们合并以后门诊量比原来提高很多,从原来的每天门诊量100人左右,现在提高到470到500人。”

  

    张主任告诉我们,和复兴医院结合后,在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支持,现在这家社区医院里,也有了主任医师和有硕士学位的医生。这在吸引患者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患者:“它这儿稍微近点儿,而且它这儿也有医保。”

  

    患者:“主要还是方便,一会儿就看完了,你要是上大医院去看一次病不得半天呀。它要是真看不了,就可以给你转到那个医院去,那也就比较方便了。像这个直接可以给你转到复兴医院去,也挺方便的。”

  

    由于与三级医院嫁接,有了品牌优势。让原本不起眼的小医院有了一棵实力雄厚的大树可以依靠。

  

    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站站长侯武姿:“我们还和复兴医院有一个很好的双向转诊那么一个机制,所以对一些疾病,尤其心脑血管院前急救这一块儿,还有一个双向转诊的这么一个绿色通道开通上复兴医院给了我们特别大的支持。”

  

    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北京市的三个试点社区医院之一,这家社区医院的辖区人口有13万左右。这家社区医院共建立了10个卫生站,辖区里的每个小区都有他们的卫生站,方便附近的居民就近看病。北京市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今年投入了将近2亿建立卫生服务站和诊所,预计将建成1456个诊所,并在今年年底全部完成。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来说北京启动的比较早,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切入点,作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涵。”

  

    那么目前社区医院的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挂靠上大医院后,仍然有一些人宁愿先跑远路去大医院看病,再到社区医院治病,这家社区医院接诊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拿到外院的处方,来输液和打针的。

  

    患者:“您一般到这个社区医院看病吗?我不在这儿,我都到宣武医院看病。”

  

    记者发现,宁可跑远路也要去大医院看病的患者并不在少数。这可能就是多数患者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吧。

  

    主持人:看来还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片中这个社区医院通过和大医院的嫁接,它的门诊量翻了五倍,这个情况是比以前大为好转了。你们这几位觉得,这不是眼下我们社区医院一条发展的捷径?

  

    毛羽: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病人来这儿看病他知道,他如果有问题的话,后面有坚强的医院做后盾,能够在不耽误疾病的情况下快速进行治疗,所以还是这些人,还是这些设备,人们对它的信任度提高了,对它的技术认可了,对自己的病情放心了,所以病人就多了。

  

    主持人:就您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这种成功的社区医院多不多?

  

    李玲:应该说上海是启动比较早,做社区医院,上海有不少比较成功的。当然这种联合目前的还不是太多,因为这牵扯到很大的国家政策的引导,怎么给大医院积极性,让它主动开拓他们的业务,往社区去开展。因为我们大医院现在是人满为患,它其实病人还看不完呢,他怎么会有积极性,如果政府有一定的政策给他,在优先发展社区这一块,给他足够的资金的投入,另外社保等等政策都能配套跟上,我觉得这应该是比较好的利用目前资源非常好的方式。

  

    主持人:现在我就想知道西方这些大型医院和这些社区医院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李玲:它很大程度上直接垂直下来,就像我们复兴医院这样的,它还有松散的,合约制的。西方现在一种叫管理保健,它是一个什么理念呢?我管理健康,管理健康一方面就是你的预防、治疗都归这家医院管了,如果你要是多花了,得医院扛着,少花了留下来就是医院的赢利。这样的话,医院就特别有积极性控制成本,他能往社区转就尽量往社区转,能在社区解决的问题要到社区解决,所以它会有各种机制来跟社区发展合作关系。

  

    主持人:那在合作过程当中,我想问一下毛院长,是不是按惯例来说,平常我们见到这些现象是不是都是小医院、社区医院更为主动一些,作为大医院您觉得应该做些什么?

  

    毛羽:大医院是希望做这件事情,因为每个大医院现在都有预防保健科,它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下社区,在指定的范围里头完成居民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工作,但是它的范围和它的深度是严格受到控制的,也就是说,三级甲等医院原则上相关部门不允许他做更多的社区工作,认为那是小医院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大医院和小医院的关系是条块分割的关系,他们俩之间并不是说一个紧密的联系,大家都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想把病人留在自己手里头,实际上就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个脱节。在我们这里恰恰由于条块分割造成上下级是分离的,如果这个分离被打开的话,小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形成某种联合,比如说集团挂靠,这样我想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主持人:现在我想请丁先生来描述一下,您觉得以后我们身边社区医院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丁汀:比如说我这儿就能把你的病治好,收费又便宜,那好,我在你这儿治。再比如说,这个病我这儿治不好,我有资源,这个资源能够跟大医院进行共享的资源,有渠道,把你转到对你这个病最合适的一家大医院去,当然那个时候收费可能就要高了,但是我觉得如果是有这样一个畅通的通道的话,高一些也能忍受,或者说至少心里边也会愿意。首先有一条,得这个社区医院让我信才行,如果我不信的话,我不管什么病我都不去,要买到假药的话更惨。

  

    主持人:在必要的时候,它也应该能够起到120的作用。

  

    李玲:我觉得转诊机制是确保社区医院和大医院良性循环的保障。小病一定要先,无论你病不病,第一步,你病了以后无论什么病,第一步一定,除非是急诊你直接去大医院,除此以外,你应该先去社区,社区的医疗,然后由医生给你诊断以后,看你需要留下来还是转诊走,有一个强制的转诊机制。

  

    丁汀:我觉得是这样,我们的投入方向,我们政策倾斜的方向,应该是向那些为大众提供普遍服务这些领域去倾斜,而不是说向高端的,向这种前沿的这样一些领域去倾斜。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

  

    主编:赵 悦

  

    记者:贾 祯 李 敏 刘志强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四:22:05至22:25(首播)

  

    周五: 23:15至23:35(首播)

  

    周一至周五:09:38至09:58(重播)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