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并购蓄势冲关

2010年02月23日 08:52  节目文稿 我要评论

  

    


国内工程机械业的老大徐工集团和美国凯雷集团的并购案,今年可以说是震动了整个经济界。就在大家还对徐工该不该卖给凯雷争论不休的时候,徐工集团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他们又和凯雷达成了新的协议,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的股比从原来的85%降低到50%,为什么徐工卖给凯雷的股份一下子减少了35%,这背后又有哪些曲折的故事呢?我们的记者对于这桩并购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一、被破坏的“婚礼”

  

    2005年10月25号,在南京一家豪华的五星级酒店里,一场企业间的“订婚”仪式隆重举行。“订婚”的一方是排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位的徐工集团,另一方则是国际投资大亨美国凯雷集团。凯雷给出的“聘礼”是3。7亿美元,这些钱将用来收购徐工集团旗下“徐工机械”85%的股份。

  

    然而接下来,类似好莱坞电影里的情节发生了,就在今年双方准备步入婚礼殿堂,新娘接受新郎戒指的关键时刻,有一个人突然闯进来喊了一声“我反对!”,剧情就这样被拉入了高潮。

  

    突然闯进来的这个人叫向文波,湖南三一重工集团执行总裁,他高喊反对的方式,是通过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博客。向文波在博客中公开指出,徐工集团,这个国有资产被贱卖了!

  

    大胆而富有爆炸性的观点,迅速在全国经济界蔓延。几乎全国所有的财经媒体随后都加入了这场讨论,当然,观点也是百花齐放。

  

    《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水皮:“三一这个企业,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它是不具备收购徐工的能力的,无论是从资金也好,或者其他的准备也好,整体他是不足以并购的,问题就是这个并购呢,你应该放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中来考虑,你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凯雷是个财务公司,那么一个财务公司是不是就具备了并购一个实业的专业能力呢?恐怕是不具备的。”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舟伟:“我觉得像徐工案从一个单纯的兼并收购市场这么一个窄众的注意力突然一夜之间上升为公众注意力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对这种外资收购政策的这么一个特别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左右政策的走向现在还很难评估,但是肯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上升为一个国家大的宏观部门考虑的重点,实际上等于设置了某种重要的议程。”

  

    从徐工该不该嫁给凯雷,是不是贱卖了国有资产,到外资进入是否会造成行业垄断,是否会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在媒体激烈的交锋中,徐工并购案史无前例地成为被最多人关注的大型国有企业改制案例。

  

    向文波对徐工提出的种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徐工真的是被贱卖了吗?

  

    说起徐工,也许您还有点陌生,但如果我提到“徐工徐工,祝您成功!”这句广告词,你是不是就比较熟悉了呢?徐工集团,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老大,十多年前,咱们国家修马路的压路机有一半都是“徐工牌”的。那么,看起来挺好的一个企业为什么要改制,而且还选择了一家国外的私人基金作为合作伙伴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一个多月前记者专程到徐工集团进行了调查。

  

    

二、改制探密

  

    记者来到江苏徐州的时候,天刚蒙蒙亮。提到徐工集团,当地人没有不知道的。

  

    徐州出租车司机一:“大的企业,只能说在全国来说就是徐工集团和维维。”

  

    徐州出租车司机二:“他们的工资相对而言最高了。”

  

    已经有17年历史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主要生产工程起重机械、路面机械、混凝土机械,是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也是我国的500强企业。

  

    在徐工集团的网站上,2005年集团十大事件之首,就是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签定战略合作协议。而第二件大事,就是集团在市场需求下滑的影响下,依然以170亿元的年收入和128亿元的销售收入,巩固了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既然有这么好的经营业绩,徐工集团为什么还要把旗下的徐工机械卖掉呢?记者来到徐工集团总部,但却被挡在了传达室门外。工作人员说,领导们都在开会。等待了几个小时后,记者通过手机多次联系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但没有回应。无奈之下,记者只得根据机械行业一位业内人士提供的电话,联系徐工集团专门负责资本运作的副总经理王岩松。这位王经理据说已经在徐工工作了15年,并参与了徐工改制的全过程。而王经理的回答,也给了记者一线希望。

  

    记者:“您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

  

    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电话):“我还在外地,我在南京呢。”

  

    记者:“如果要是您回来的话,可以接受我们的采访吗?”

  

    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电话):“这倒问题不大,主要是我不在徐州,我明天再和你联系吧,好吧。”

  

    可是等到王岩松回到徐州,记者却再也没能联系到他。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人进入了记者的视线,这个人叫付健,从1986年起就在徐工工作,先后出任过车间主任,厂长助理,副厂长,1999年他开始担任徐工集团总经理。五个月前他已经调到徐州市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任总经理了。

  

    经过反复沟通,他终于答应可以聊一聊改制前情况。付健对徐工经营状况的描述,也让我们看到了徐工网站上不曾展现的一面。

  

    徐工集团原总经理付健:“老的国有工业企业,这个机制上有些问题,人员的问题,这个负债的问题,这些都有。徐工集团的改制真正的启动是,大概是在2003年市委有一个文件,也召开了一次全市的一个干部大会。发了一个文件,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就是要用一年的时间,把徐州市的国有企业,基本上要改制完成。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徐工集团的改制才开始启动。”

  

    付健说,销售收入并不等于效益。由于是国有企业,徐工被迫接管了很多和主业无关的企业,像轮胎厂,纺织厂,加起来徐工集团旗下的企业有50多家,大锅饭,赢利的企业背不动亏损企业。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副秘书长茅仲文证实了付健的说法。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副秘书长茅仲文:“作为徐工集团他不可能保住一个,只能相互协调,它不能说这个企业好那个企业不管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徐工的改制迫在眉睫了。”

  

    2003年徐州市国有企业掀起改制大潮,也正是在这一年,徐工拉开了改制的序幕。但与此同时,国家对国有企业改制也开始进行严格规范。2003年3月,财政部紧急叫停MBO;4月,国资委正式成立;12月《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的严格监管,也使徐工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方面采取了谨慎态度。就在那一年,徐工在南京来了个“比武招亲”,寻找合作伙伴。从事企业并购咨询的李肃就曾经代表民营企业德隆集团,参加了这次推介会。

  

    据李肃回忆,当时徐工集团由于规模比较大,在80多家江苏的国有企业中格外引人注目,有30多家企业蜂拥到南京,纷纷向徐工“提亲”,这些企业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国有企业,一类是像德隆、复兴实业这样的民营企业,另外两类,分别是凯雷、摩根这样的国际财团,和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集团这样的外资企业。

  

    和君创业咨询集团总裁李肃:“第一个就是排斥了国外产业资本,因为产业资本,像卡特比勒跟他们合作很长时间,该学的学出来了,像首创也好,北汽福田也好,这些很多国有企业提出的想法,他总体来讲,认为跟这个大势不合,所以把他们也否定出去了,因此第一轮的时候,实际上最后就剩两类主体,一个金融资本,一个就是像德隆这样的民营的产业资本。”

  

    李肃说,当时他代表德隆递交的改制方案基本得到了徐工方面的认可。而凯雷集团提出了另外一套方案也获得了对方的青睐。然而没成想,到了2004年,德隆东窗事发轰然倒下,这让徐工彻底放弃了对民营资本的期待。2004年,徐工开始第二轮大股东招标的时候,已经看不到一家民营企业的身影,此时,参与徐工机械竞标的有力竞争者,实际上只下了外资大财团。

  

    和君创业咨询集团总裁李肃:“最后在外资里边去选的时候,就凭这个凯雷这么长时间的积累,第一轮就在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所以它不可能到最后是败出的。”

  

    尽管在第二轮招标的时候民营企业已经不在徐工考虑之列,但当时竞标的企业也不只是凯雷一家。在进入第二轮竞标的时候,和凯雷竞争的,还有一个颇具实力的国际金融巨头——摩根大通。

  

    要知道,摩根大通可是老牌金融劲旅,是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和他的名气相比,同样来自美国的凯雷集团就让人有点陌生了。凯雷是谁?它靠什么击败了像摩根大通这样的对手从徐工竞标中脱颖而出呢?记者对凯雷也进行了一番调查。

  

    

三、改制探密

  

    和其他国际金融巨头相比,凯雷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其背景却让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成立于1987年的凯雷集团,创始人之一是大卫·鲁宾斯坦,这位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助理,把凯雷总部设在了美国华盛顿。今年3月底,多年来低调行事的凯雷投资集团发布了一条消息:凯雷成立一个价值100亿美元的基金,这也是美国基金公司有史以来筹集的最大一笔基金。这100亿美元加上凯雷可以向金融机构拆借的450亿美元,足以让他们一次性买下耐克公司甚至福特汽车公司。 凯雷主要在各国投资有政策优势的产业,比如电信业,金融业、航空业等。

  

    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凯雷开始大举进军东亚市场。在韩国它已经成为最大的外商投资者之一,在日本它也成为从事合并及收购业务的著名大公司。目前凯雷在整个亚太地区设有8个办事处,其中有四个设在中国,这足以显现它对中国业务的重视。而凯雷在北京的办事处就设在记者身后的这个写字楼里。

  

    实际上在并购徐工之前,凯雷在中国已经有多项投资,包括收购太平洋寿险、帮助携程网上市,入股聚众传媒等。这些项目普遍获得了较高的回报。凯雷集团董事总经理祖文萃曾经这样阐述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战略:“凯雷中国战略核心只有两个:一是创业项目,一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项目。凯雷不可能投资小公司,我们一定要投资行业里的老大。”

  

    而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业的老大,徐工对凯雷的吸引力显然是巨大的。但是凯雷在参与徐工并购的竞争中,对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权,它的出价并不是最高的。据记者了解在第二轮招标中,摩根大通基金的出价是人民币31.94亿元,而凯雷提出的是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比摩根大通的出价少了1.3亿元。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