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节目视频
首播时间:2009年10月17日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弗里德曼曾形象的把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称为“天堂能源”,而把石油、煤炭等当下大量使用、成本较低、我们的后代子孙必然要为其买单的化石类高污染能源称为“地狱能源”。事实上,过去的几年,被称为“天堂能源”的太阳能的确也将很多身处这个产业之中的人带入了财富的天堂,层出不穷的资本英雄、拔地而起的太阳能电站、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在节能减排已近变成一种道德力量的时候,我们为新能源的发展叫好,却也为其一哄而起背后的盲目和无序而担忧。那么这个产业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机会和陷阱?能否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在这场有关新能源的全球博弈中,如何掌握主动?我们将在接下来两周的节目为您逐一打开这些问号?
一、争享盛宴
青海省阳光灿烂,日照充足,有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从这幅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红色的区域是太阳能资源一类区,也就是中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年平均日照时长达3200-3500小时,青海就正位于红色区域之中。全年平均日照3500多个小时,如果按每天12小时的日照时间来算,就相当一年300天都是大晴天,是著名的“阳光地带”。阳光充足是青海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先天优势,也是众多资本抢滩青海的主要原因。
青海省招商局招商处处长宋民浩说:“现在这个大的企业至少这个国字号这些大的企业基本上都来了,全来了。像福建三安、福建均石这些企业也都来了,大型的这种就是说行业领先的企业至少七、八家。”
作为青海省招商局招商处的处长,宋民浩最近几个月陆续接待了十几家国内的大型企业。他们不约而同的到青海,为的都是同一个目的,就是要在青海投资建设光伏电站。何建是国内一家知名白酒企业的西北战略投资部负责人,这次到青海也准备投资太阳能电站。从白酒到太阳能,行业跨度如此之大,何建对此却并不担心。剑南春集团西北战略投资部负责人何建告诉记者:“之前我们已经在招商局做了全面的那个了解,招商局也给我们全力地推荐太阳能的这一种朝阳产业它的后劲,我们预见将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宽松,将来国家一定会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扶持这么一个产业,这就是我们要投资能源太阳能这么一个方向。”
对于何建而言,投资太阳能目前还只是一个计划,但对于其他一些企业来说,太阳能光伏项目申报和建设已经箭在弦上: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公司,分别与青海格尔木市签订总投资40亿元,装机规模为20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与乌兰县签订总投资25亿元,建设 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
叶东,是国内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董事长,他所在的公司以清洁能源作为主要投资方向。这几年,投资太阳能早已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06年,叶东投资的太阳能企业江西赛维LDK,在美国上市后让他在获得了将近6倍的回报。因此,他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个行业的投资机会。过去几个月,他发现全球风险投资的触角正在发生改变。
青云创业投资公司总裁叶东说:“从这个图上来讲呢,这个所有的投资领域里,加起来是100%,这边列出了7个投资领域,从太阳能、生物质能、交通、风能、绿色建筑、智能电网,到水和废水处理,以及农业类这8个大类的产业分布。从分布上来讲呢,你会看到一枝独秀的产业就是太阳能,占到了整个投资额度的40%。叶东给记者看了最近中华创业投资协会针对100多家风险投资基金所做的一项调查,调查的内容是风投未来一到两年将重点选择哪些行业进行投资,问卷调查的结果让叶东十分意外。青云创业投资公司总裁叶东说:“环保及新能源,占到了所有投资行业的第一位,79.5%,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在过去12个月之内急剧发生的一个现象。”
发展新能源的热浪如今早已遍及全球。在德国,政府规划到2020年清洁能源占整个能源的比例要达到30%;西班牙政府目标是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20%。此外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希腊等国家今年以来也都出台了太阳能发电鼓励政策。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就把开发绿色能源列为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称为“关乎美国未来的蓝图”,2009年6月26号美国众议院以219对212票,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法案要求美国各州电力公司到2020年,清洁能源要满足20%的电力需求;而对于新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7月14号,美国商务部和能源部两位部长同时访华,其中主要的议题就是新能源。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说:“作为世界上两个最有生产力和创新力的经济体,美国和中国都有着独特的地位,来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各种全球急需可再生能源技术。”
为什么世界各国会如此的重视新能源呢?故事得从上世纪说起,1968 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约 30 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罗马,这批人士的聚会后来被称为罗马俱乐部。俱乐部的几位成员合著了的一本名后来十分著名的书籍——《增长的极限》,这本书第一次对人类高消耗、高消费、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认真反思:地球上的资源是否还够使用,人类会不会陷入能源危机?
几十年前罗马俱乐部对能源危机的预言似乎正离我们越来越近。根据英国石油(BP)发表的2008年度全球能源统计报告显示,按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还能生产40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还可以供应67年和164年。残酷的现实已经逼迫人类必须摆脱对地球资源的依赖,而人类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可再生能源的探寻。
杨立友博士说:“像中国或者印度的人口大国的崛起,它的GDP迅速增加所带来的能源的需求,而造成了真正的能源的一种危机感。所以现在即使给你这么多的化石能源,你敢不敢去用,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两个因素,实际是造成了最近5年新能源很快地一个发展。”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日本京都通过了旨在限制各国工业废气排放、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共有14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其目标是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石定寰说:“新能源这个事情不是在中国热,而首先是在国际上,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签定以后,很多发达国家都承担了减排的义务,在这样一个完成减排任务当中,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家共同的战略决策。”
在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议题下,发展新能源的必要性已无需证明。加上国际金融危机,传统行业的增长乏力,全球各国的政府和投资家们纷纷投身新能源产业,并对其寄予厚望。看上去,新能源产业俨然被当作世界经济未来的希望。但真的是这样吗?
二、地方“新宠”
这是位于无锡尚德总部基地的尚德光伏大厦。作为无锡尚德的一张名片,这两面大玻璃幕墙早已名声在外。据说这是迄今全球最大的依靠太阳能供电的建筑,一块块两平方米大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拼接成总面积达2万平米的玻璃幕墙,每年能发电70万度。我们来到尚德时正是下午三点,巨大的电池板恣意的反射着午后热烈的阳光,似乎在炫耀阳光给尚德带来的耀眼财富。
施正荣,就是创造尚德神话的人。2001年,施正荣带着他在澳大利亚积累了14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专利技术回国,在江苏无锡创建了尚德公司。2005年12月,创立不到4年的尚德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发融资总额为19.77亿美元,总市值达178.65亿美元。施正荣也因之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开创了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创富传奇。无锡市经贸委的崔建敏见证了无锡尚德当年的辉煌。无锡经贸委副主任崔建敏说:“当时大概他自己带了100万美金,那么无锡市政府也看中了这个产业发展的前景。所以市政府都采取了很多的扶持政策,给他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资金的支持,使这个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一个上市企业。”
如今,很多人把无锡尚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无锡政府的先见之明和强有力的支持。现在江苏无锡已经成为中国拥有光伏企业最多的城市。无锡经贸委主任崔建敏说:“ 我们无锡的光电产业发展很快,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48家光伏企业,去年我们实现的产值是大概是300多个亿,大概占到我们全市的经济总量接近3%左右。”
尚德和无锡这场美好的姻缘,让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似乎找到了城市发展的榜样。2005年,在江西新余市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下,太阳能企业江西赛维落户新余,并以比尚德更快的发展速度成为光伏行业中的一匹黑马。如今,在圈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江苏看尚德、江西看赛维。当年,和赛维董事长彭小锋合力发展太阳能的故事让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至今记忆忧新。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彭小峰提出来到这里来发展光伏产业这样一种构想,他提出这个设想正好符合我们产业的发展方向。那是一拍即合,没有很长的时间谈的,我当时问他有什么想法和要求。他就提出来,他说你想把这个地方建成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硅片生产基地,当时他就提出这个目标来。”
汪德和说,当时彭小峰设想5年内分三步做成世界最大的硅片生产基地。这对于江西新余这么一个小型的内陆城市来说,实在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汪德和说:“他讲你支持我两个亿,我有三个亿,这样有五个亿,有五个亿,我再收一点点的定金预付款,再向银行申贷几个亿,他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做成100兆瓦,迅速做成100兆瓦,那么做成100兆瓦以后,我们可以在美国上市融资。”
沐浴在这样一轮火热投资浪潮之中,赛维得以迅速扩张。而新余这个小城也因为赛维而名声在外。记者:“那现在LDK给新余带来了什么?为新余的经济带来了什么?”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那好处就很多了,第一个他安排了15000人就业,第二呢,光是去年给我们新余市交的税收就达到3亿3000多万,第三个就是给我们培养了一个新兴产业出来。我无论在访问欧洲,还是访问日本,还是到台湾地区,新余市的知名度在这些地区都是非常高的。为什么?因为这些地区光伏产业这块发展也是最好的,也是使用的最好的。”
汪德和告诉记者,长期以来钢铁是新余的支柱产业,从他上任以来就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说:“它是一个内陆城市,发展钢铁经济因为它是没有任何优势。新兴的支柱产业我们认为在这个时期当中,新能源、节能产业是这个时期发展的重点。”
和汪德和有着同样想法的地方官员大有人在,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下,什么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动机呢,显然既能拉动GDP、又没有污染的新能源最符合条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能源项目成了各个地方政府的宠儿。如今,在长三角、环渤海乃至中西部地区,急速崛起了一大批太阳能产业集群,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都号称要“建设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中就有10个正在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说:“江苏省在我们全国是走在最前面的,其次就是河北,第三就是江西。后面的就是湖南、湖北,包括广东很多地方现在把这个新能源作为重点,政府给予扶持,我相信这一轮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这一轮过程当中肯定也出现一些地方的盲目性这个是难免的,我认为就是你通过几年的发展以后,还会出现重新洗牌的现象。”
三、新瓶旧酒
8月28日上午,甘肃敦煌七里镇,锣鼓声、鞭炮声和机器轰鸣混杂,划破沉寂多年的沙漠上空,目前国内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场破土动工。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是利用西部地区戈壁土地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敦煌这个发电项目,是由中广核太阳能公司、比利时羿飞公司以及百世德公司联手开发的。这三家企业中,中广核是国企、羿飞公司是外资、百世德是民营企业,这种组合也恰好代表了目前投资太阳能的三种力量。周静是比利时羿飞公司的负责人,在现场她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很看好中国的光伏市场,接下来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即将展开。羿飞公司周静说:“集中优势,首先开发光资源比较好的地方,比如说西北的,我们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都有布局,我们在宁夏已经有一个项目拿到了省里面的核准。”
另一方面,国有发电早已在太阳能发电领域迅速展开布局。早先,在敦煌项目公开招标的时候,国有5大发电集团就全部到场。其中,国投电力与天威英利的组合曾报出0.69元/度的价格,远远低于最终1.09元/度的中标价。此价格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以致于被认为是开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恶性竞争的先河。
记者:“如果电价过高的话会导致大家一窝蜂想去建电站,那电价过低的话,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说:“电价过低的话,然后投资电站的这一帮投资者他势必会要压你组件厂的价格,你多少一瓦,他多少一瓦,他压价,他压价如果适度是可以,因为有利润空间给他发展,假如压价到最后,大家都在那里砸锅卖铁,还不赚钱,完全靠政府支撑,不可能持续的。那他利润从哪里来?偷工减料、产业还没有起来,已经价格战杀的很厉害,杀的血淋淋,对这个产业培育可能会不利。
显然,具备强大资金实力的央企已经成为这一轮光伏热潮中的主导力量。除了国企,对于商机一向敏锐的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速度更为惊人。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底,浙江电力公司已经收到28家浙江光伏发电项目共计3.8万千瓦的并网发电申请。
不光是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投资太阳能的热潮早已贯穿了整个产业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江西新余一块占地3500多亩的工地上,刚刚建起一座大型硅料厂,它是江西赛维投资建设的目前世界上单个项目投资额和设计产能最大的硅料项目。负责这个项目加拿大人Nick说到这个项目时兴奋不已。江西赛维LDK副总裁Nick说:“我们建这个厂用了大概18个月的时间,如果在别的地方建,大概需要3年的时间,在中国要做一个事,可以一下子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这段时间,新余的温度都在35以上,但怕热的Nick每天还要在工地上督导工程的进度。他相信工厂尽快投产,就能尽早的分享中国这一轮太阳能投资热潮。江西赛维LDK副总裁Nick说:“我认为太阳能行业未来的3至5年在中国就会非常的热,之前在欧洲也非常热,3至5年在中国就会非常的热。”Nick向记者介绍,这个工厂生产的硅料是加工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多晶硅又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料。现在,江西赛维LDK目前的多晶硅订单已排至2018年。树立在赛维厂区天台上这块广告牌,仅仅在几个月前,内容还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基地”,而如今“亚洲最大”两字已经更换成了“世界最大”。
江西赛维LDK首席执行官佟兴雪告诉记者:“这个就是抓住市场时机,你的投资,因为这种投资比较大,那么快速的投资,就会有快速降低社会成本,降低你的投资风险。”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去年以来,全国一个接一个号称“全国最大”的多晶硅项目在各地上马。根据中投顾问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中国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整个09年二季度几乎每两天,国内就要诞生一条多晶硅的生产线。
羿飞公司周静说:“为什么大家的钱都涌到上游多晶硅这块去了,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面,多晶硅是整个行业链当中最暴利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整个最后的生产成本啊,50%以上的利润是被多晶硅厂商给拿去了。也就是因为这个暴利,才驱使了很多人去做这个投资。”
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体虎说: “产能过剩现在目前是很明显的,因为咱们中国现在产能是全球第一的,从多晶硅开始到长晶到切片、电池制造到最后组件制造,总的产能加起来是全球三分之一多了,这是在几年以前都不可以想象的。”叶东说:“太阳能其实现在竞争已经比较加剧了,如果根据现在市场供需量的变化,你会看到,产能大幅度过剩,还有很多的产品在仓库里没有被消化完毕。”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上提出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这当中不仅有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已出现重复建设倾向。自此,对于多晶硅行业中正在蔓延规模扩张之风,国家层面正式亮出黄牌。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说:“有些行业是热的,像现在国务院最近召开的总理办公会,讲到的多晶硅企业,讲到风电设备,是因为现在嘛是个新的增长点。所以全社会都比较关注,很多企业都认为是个商机,所以都很有积极性在投入这方面。”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说:“大家一蜂窝地都上,不管你具不具备条件,都上,上到最后呢,很多就在那儿不了了之。浪费了投资,浪费了资产。小部分生存下来了,生存下来呢,最后还是不断地追加投资,不断地追加技术改造。最后慢慢才得以生存下来。而我们现在投资这样大的规模,在现在这样一种技术情况下,在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在我们现在这样一种消费水平,这样大规模地做的话,我是觉得已经是走上了非常地不理性的这样的一种规模和水平。”
更有人提出,如果没有掌握太阳能产业核心的技术和装备,只是以一种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方式加工出口国外,那太阳能光伏行业不过是在重复传统出口制造业的老路。叶东说:“一方面大家在说,我们是世界太阳能最大的制造大国,同时,从我的角度来讲,我没有任何的自豪感,为什么呢?就好象我们说我们是世界最大的鞋业生产国家,我们最大的眼镜生产国家,是一样的。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所谓的高科技,但是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化,一种高级的加工。太阳能现在变成跟做鞋、做袜子、做圣诞饰品,没有什么区别了。
对于目前正在全国兴起的一轮从多晶硅转而向下游太阳能电站延伸的投资热潮,一些业内人士担心这样大规模的集中进入会导致鱼龙混杂和价格的恶性竞争。中盛光电集团品牌中心品牌总监沈勇说:“新兴工程公司组建的这个热潮,实际上现在工程公司从数量从他们的规模来讲,都比以前大的很惊人了。”羿飞公司周静说:“这个对产业来讲的话,我觉得是有一个负面影响的,因为你过分的重复投资,导致于你这个项目达不到它的收益率,或者最后就是一个失败的项目。那么到最后的话,会让投资者失去热情。
四、技术之争
浙江省省委书记赵洪祝“我宣布,浙江能源与环境产业园2兆瓦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9月2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国家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聚在一起,为浙江第一个2兆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剪彩。虽然当天乌云密布,见不到阳光,但这个闪闪发亮的水晶球预示着这个太阳能发电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在控制机房记者也看到电脑上显示该项目试运行发电已经四天,共发电1万5000多度。
正泰太阳能能源与环境产业园项目经理:“总共有19栋楼,19栋建筑上面布满了我们生产的晶体硅和薄膜组件两种类型的(电池),然后汇集到这个逆变器室,然后逆变成交流2,然后再进入余杭电网。”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屋顶和幕墙上的光伏组件由两种不同的太阳能电池组成,项目建设方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工程中晶体硅电池的比例占到90%,但在随后的二期工程中,将逐步加大一种名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使用比例。正泰太阳能董事总经理杨立友告诉记者:“随着我们的产能增加,并且在杭州这样阳光资源不太好的地方,薄膜发电效率相对比较高一点,比较适合在弱光和分散光的发电情况,所以至少我们以后会用到一半以上的薄膜。”
杨立友提到的晶硅和薄膜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两种类型,杨力友告诉记者,根据最新预测,太阳能行业巨头first solar 2009年将有望成为光伏电池和组件双料世界第一,而firstsolar就是一家专门从事薄膜电池生产的企业。在过去一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全行业遭受重创,而firstsolar的发展却是一枝独秀。
正泰太阳能董事总经理杨立友说:“First Solar的市值已经是超过了100个亿,120多亿元(美金),国内的上市公司也有近10家,中国的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加起来都抵不过它一个公司,所以它这么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主要是它的技术是非常领先的,它在薄膜领域它是做的比较早,现在已经了规模化了,然后现在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使得我们现在第一代晶硅成本结构是没有办法跟它相比的,所以它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现在看起来还是无人跟它竞争。”
杨立友——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的博士研究生,在美国一直从事太阳能研究和开发。在杨立友看来,First Solar的成功和迅猛发展势头为薄膜企业树立了榜样。2006年杨立友回到国内在刚成立的正泰太阳能公司建设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看着这条完全从无到有的生产线,杨立友十分自豪。
正泰太阳能董事总经理杨立友说:“我们现在处在行业里我们是脚踩两条船,我们两条路线都在走,我们从我们自己成本的预算来看,晶硅不管它走到,现在可以看得到的就是说30块钱一公斤这样一种水平的话,那薄膜的这个发展空间,就成本下降的空间要远远快于或者大于晶硅。”
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告诉记者,虽然正泰目前同时拥有多晶硅和薄膜电池两套生产线,但公司未来的发展重点要大部分放在被称为第二代产品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上。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说:“当时有很多的企业,都是先进去再说,然后看到这个材料很贵的时候,再考虑到如何转向第二代,我们当时定的就是第二代,因为我们看到第二代,它的优势与第一代相比有很多,像材料用的比较省,当时国内的专家所顾虑的,比如说耗材比较大,炼硅的过程当中,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的一些影响,这些我们从第二代这个当中可以规避掉。”
除了成本下降的潜力,杨立友还特别强调,因为薄膜电池轻薄透光,可以用于现代建筑玻璃幕墙,因此在与建筑的结合上有着晶硅电池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从事晶硅电池生产的同行并不同意他的观点。
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说“由于多晶硅价格又下来了,新的晶体硅电池组件价格也是在两点几个美金,所以薄膜电池的竞争优势就是越来越小,实际上就是属于劣势,所以说那个目前来看对薄膜来讲形势比较严峻。”江西赛维LDK首席执行官佟兴雪说:“我们认为在一定时期,多种技术并存同时发展是必要的,那么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成熟的技术,能够真正的跟晶体硅这个太阳能技术形成真正的竞争,那么取代我想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之中,不可能有任何的技术,能够真正取代它。”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的问题上,行业内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制造和生产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不断的创新,才是这个行业不断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而现实的状况是,基本所有的国内太阳能企业都是引进的国外生产线。在这套从瑞士引进的薄膜电池生产线旁,杨立友向记者介绍,目前进口设备的价格十分高昂。
正泰太阳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说:“我们这套设备呢,是全线从这个瑞士奥力康这个公司进口的。那么现在这个30兆瓦的这个生产线,是一共是差不多一个亿美金,所以成本是相当贵的。”
杨立友给我们算了笔细账:引进这条30兆瓦的生产线,需要7亿元人民币,按照10年的使用寿命来摊销,平均每年要花7千万,再折合到每瓦的成本,设备的成本占了45%。设备和技术不能国产化就意味着成本降不下来。目前杨立友和他带领的研发团队正在为实现设备国产化努力。
正泰太阳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告诉记者:“从这个今后的发展看呢,我们这个设备的话,应该是有潜力可以把它成本降到一半,甚至1/3的这样一个成本。那这样的话,对这个产品的这个成本结构有很大的提高。”
薄膜技术阵营试图通过设备国产化树立成本优势,晶硅阵营自然不敢怠慢。在江西新余,赛维的很多高层人员这一天都聚到一个车间,为他们的一项新技术的推出举行庆祝仪式。记者:“800公斤的这个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佟兴雪:“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多晶硅铸锭,那么以前呢,我们引进的全是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那么最大的在400公斤左右,那么这个的实验成功将会大大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说明它的电耗要大大的降低,所以这个各方面的材料的消耗,也会大大的降低。”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场降低成本攻坚战中,很多企业手中的武器似乎只有扩大规模这一招。有人担心在现有技术水平上,盲目的扩大产能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正泰太阳能董事总经理杨立友:“最大的担心就是,技术是一波一波来的,就是说第二代会不会是终极的技术路径,我觉得这还很难说。”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说:“今天是先进技术,明天就可能是落后的技术。那么如果今天的先进技术你一旦以非常高的成本固化它的话,然后明天你要想利用新的技术的话,现在固化的这些设备你没法马上把他淘汰,因为那在经济利用期范围内。所以我们现在这样一些技术相对来讲并不是属于什么经济上可行的技术,如果一旦大规模的钱投资在那儿的话,沉淀在那儿的话,就那就等于打水漂,沉淀在那儿回收不回来,因为什么呢?更先进的技术的话,他阻碍了跟先进技术的应用。”
五、补贴依赖
泰州园博园是江苏省第六届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点。画面中的园博园科技馆就是一座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园博会开幕时,楼顶的太阳能板就能供应整个场馆的照明。
中盛光电集团品牌中心品牌总监沈勇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个项目呢,是这次我们适应建设部128、129号文件申报的10兆瓦泰州综合示范电站,城市综合示范电站中的一个,而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它的技术是最先进的,它采用的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也就是说它的光伏组建和建筑材料直接是结合在一起的,是构建型的光伏组件。记者:”这个建成之后可以发多少电啊?”沈勇:“它每年发电量是在62万度左右。” 记者:“62万度,那投资多少呢?”沈勇:“投资是2000万左右,预计在五年左右可以收回总的发电成本。”
江苏省发改委下发的电价补偿政策分三年补偿,第一年补偿是每度电3块7,第二年定价补偿3块2,第三年为2块9。电网要以三元以上的价格收购太阳能发的电,再加上财政部与建设部出台每瓦补贴20元的政策,企业没有理由不抓紧上项目。记者:“没有财政部政策也没有江苏省电价补贴政策,你们是没有办法来做这个事情的?”中盛光电泰州园博园项目负责人:“那样子投资收益率时间比较长一点,需要11年左右,所以国家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也是推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国内整个市场的发展。我们中盛光电也是借国家政策的东风,所以在泰州,包括全国各地现在也是抢占市场。
未来,通过屋顶和玻璃幕墙等方式与建筑进行结合,将是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方式。也是国家目前重点补贴的领域。在泰州发改委我们了解到,园博园示范电站只是泰州推广光伏应用其中的一个,泰州正在规划在全市选择101座建筑来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周玲洁:“这个项目大概是有38个建筑单位,一共采纳101个建筑,总的屋顶的太阳能发电的面积是13万平方米,总的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项目的装机容量,是10.39兆瓦,项目总的投资是3.99亿元,建设的年限是2009年到2010。
除了泰州,各地也都在争取搭上国家政策这辆快车,加速太阳能发电在城市当中的应用。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说:“我们想三年之内把我们这个新余市的这些建筑物,这些城市里面的建筑物,符合铺屋顶计划的,全部把它铺起来。”记者:“三年之内?”汪德和 :“三年之内,我估计争取国家补贴的资金,按照现在的政策,至少在20个亿以上,可能还会更多。”记者:“但这全是国家的补贴呀。”汪德和:“对,国家的补贴支持。”
据了解,屋顶计划4月出台至今,全国已经申报了700MW的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然而,这些申报中最终只有70MW的项目量有望进入补贴名单,也就是说仅占申报数量的十分之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石定寰说:“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有一定数额的限制的,是随着你国家的财力,你有多大的财力,你能拿出多少钱来补贴,他总有一个量的限制,那么这个量不可能是无限的,好像“金太阳”工程,我听到的消息是两年补贴500兆瓦,500个兆瓦就是每年250兆瓦,相当于我们去年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
事实上,政府补贴一直是各国鼓励新能源发展的一个惯用手段,但对于政府补贴的理解,世界光伏应用的大国德国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比利时羿飞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周静说:“每年在德国的话,比如按照8%到10%,它有一个递减,整个上网电价有个递减,它为什么要有递减呢,它是给技术开发也好,给投资商也好,给系统集成商也好,设备供应商也好,有一个潜在的压力,也就是说,你还要再有利润的话,你必须要去做技术更新,去怎么样节约成本,怎么样在系统上更加优化,来把你的成本降低。”
依赖财政补贴决对不是长久之策。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只能是那些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将新能源发电成本降低到与传统能源持平、甚至更低的企业。2008年年底,一份由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起草的《2012年光伏发电的科研专项》报告,上报给了科技部相关部门,这份报告核心意思其实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到2012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将降到1元/度。一时间,1元一度成为太阳能在中国能够规模应用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很多人对这个目标充满信心。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说:“我预计不用两年,它可以降到1块钱以下,降到7毛钱左右。7毛钱左右我认为就是正常的煤电价格就是7毛钱左右这样一个水平。王体虎说:“只要我们把这个多晶硅价格继续往下降,就很可能在两三年之内就可以实现,帮助整个光伏产业一起可以实现1块钱1度电。
对于何时能一元一度电,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再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潘家华说:“如果只是一种常规性的就是通过扩大规模这个单位的成本有所下降,那么下降的幅度应该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我们有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性突破,那么有可能一下就降得很低。但是目前,如果是取当今的技术在五年以内的话,几乎是没有这种可能产生真正的突破,/那么在五年能够把太阳能的这个成本降得跟火电水平相当的话,我觉得是天方夜谭。”
石定寰则认为,三到五年就能与常规能源相提并论的说法有些过于乐观,但他认为火电与光伏发电的价格在不远的将来就能有一个交叉点。光伏行业要摆脱依赖政策的时间大概在2015年。石定寰说:“我们这个化石能源发电,煤炭发电也好,其它的发电也好,成本是在逐渐提高的,主要是资源在减少,而环保对它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这个电越来越清洁,需要清洁就要处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进一步将来可能还有二氧化碳的问题,如果把这些污染物一个个加起来处理,就势必会增加火电的成本,那么火电成本上升,光伏电池成本是要下降的,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那么将来应该有一天这个成本正好是有一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可以实现平价上网。记者:“您觉得这个交叉点应该在什么时候?” 石定寰:“不光是我个人认为,是有很多国际机构都在对世界这个趋势进行预测,最近我看德国的这样一个预测2015年左右。能够实现这样一个交叉。”
就在各地政府和企业将极大热情投入到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应用,憧憬不远将来的美好景象时,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再一次表达了他的不同立场。潘家华说:“那么我们就应该以一种这个投资、研发把技术先弄成熟了,现在应该投资就是什么呢,技术研发这个阶段,而不在于大规模地去投资利用这个阶段,因为你利用不具备竞争力,等于你现在你站都站不起来,你还能跑,哪有不跌倒的道理呀?这个道理就这么简单,所以呢我们要做,但是现在还是属于呢,应该是一种研究和开发这个阶段,不是以大规模的这个开发利用的阶段。”
“飞得太接近太阳会烧焦你的翅膀”,美国《华尔街日报》用这句话在提示,太阳能产业急速的扩张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在国内国外政策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确实已经到了沸腾的程度,“冲动扩张”和“产能过剩”也成了媒体和舆论评价中国新能源的关键词。然而,在产业冲动的面前,我们作为观察者的态度不能失去理性。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来说,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还远远不够,如果说有过剩,那是低技术环节的产能过剩。是上网问题难以解决带来的过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应该从国家层面加大技术研发,智能电网建设尽快推进。中国做新能源不是为了国家形象,不是为了让外国人高兴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在明确了绿色的方向之后,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智慧和坚持。那么中国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究竟路在何方?下期同一时间,我们继续为您打开问号。
策划:姜诗明
本期主编:于浩
编导:潘敏 吕振华
摄像:吕振华 李晓民 柏松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