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09:24 往期《闯天下》文稿 我要评论
有人算过一笔账,光这家店一个月的销售额就有1亿元,而在这条街上大大小小的鸭脖店有20多家,全武汉的鸭脖店更是达到100多家。竞争已然激烈,利润大幅下跌.
然而2004年,一个叫苏德涛的人却告诉妻子他决定要跨进鸭脖行业。
苏德涛的妻子 李玲:“当时心里还是有一些疙瘩,就是我觉得鸭脖子就像就是乡里人做的。”
鸭脖的零售市场已很饱和,做成袋装能有市场吗?苏德涛又是因为什么要另辟蹊径做袋装鸭脖呢?
苏德涛湖北钟祥人,现年37岁,2001年移民加拿大, 2003年他回国创业,然而尝试很多行业都以失败告终。2004年,他把目光转向特产市场。
苏德涛:“老家有一个特产叫蟠龙菜,最开始我就想把这个蟠龙菜,因为它也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在当地是很有名的。把它拿过来以后,它作为湖北的一个特产,我首先是考虑在机场销售。”
武汉天河机场商品部经理 屈叶东:“当时拿过来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个蟠龙菜到底做什么的,后来才知道是火锅料,下火锅里面吃的,他那个东西拿过来的话,没有市场,卖不了。”
蟠龙菜的知名度有限,在机场的销售情况并不好,这让苏德涛很苦闷。
而此时,天河机场的商品部经理屈叶东也正在为一件事情而发愁,很多顾客来机场都点名想要武汉的特产鸭脖子。
武汉的鸭脖子大都是现切现卖,没有合格的包装进卖场销售。眼看着有钱赚的生意,屈叶东却没法做。2004年的一天,他和苏德涛说起了这件事。
武汉天河机场商品部经理 屈叶东:“后来我跟他聊这个,我说你搞这方面,这个鸭脖子这个产业的话,比你这个蟠龙菜要强多了。”
苏德涛:“因为他是做生意的,他在机场做销售,他知道什么样的产品好卖,但是他不可能去做这个产品。”
武汉鸭脖源于重庆,口味香辣,富有嚼劲,1993年在武汉兴起,2002年最为火爆。
经过调查苏德涛发现,虽然很多鸭脖店都为顾客提供真空包装,但保质期最多只有三天,而从1993年到2004年11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家食品企业或商家将武汉的鸭脖做成袋装食品推向市场。
苏德涛:“如果我来做的话,我是第一家,市场是个空白点,而且很多顾客他跟我有同样的心理,就是要带不好带,怕它变质,第二个如果要送给朋友的话,不是很美观,很好看。”
2004年10月,苏德涛租了厂房,购置了高温灭菌设备,硬件都齐,就缺鸭脖了。最后他选中精武路其中的一家与其合作,由店里提供鸭脖,自己负责包装。 2004年12月第一批产品正式出炉了,然而2005年新年刚过,机场就传来坏消息,送去的货出问题了。
武汉天河机场商品部经理 屈叶东:“主要是胀气这个事情相当严重,一胀气的话,客人就不要了。”
记者:“胀气有多严重?”
紧接着托人送到火车站的两大件货也出了问题。
苏德涛:“送去两件,过了一个星期以后,两件我们大概60袋,退回来大概就有20袋。”
进高温灭菌炉必须使用一种特制的耐121度的高温蒸煮袋,会不会是这种高温蒸煮袋的质量不合格呢? 苏德涛狠狠心改用市面上最贵的一种蒸煮袋,每个0。7元钱。可是成本提高了胀袋率却依然没有减少。 这时苏德涛才知道,以前并不是没人包装过鸭脖子,而是一些技术的原因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了,此时他已经在鸭脖子上投入了50多万元。
时间到了2005年4月,情况突然有了转机,一天,在清理退货时他意外的有了一个发现。
苏德涛:“检查就发现,破袋的共同的现象一个问题就是有骨头。”
员工 胡惠芳:“这个袋子拿回来以后,你在袋子上摸得到,有刺扎手。”
苏德涛:“鸭脖子的骨头很锋利,把袋子刺破了。”
原来元凶竟然是鸭脖本身,鸭脖因为造型奇特,抽真空时容易扎破袋子,这也是别人没有成功的原因之一。
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种胸骨少的原料,可是去哪里找呢?万吨冷库是武汉最大的冻制品市场,武汉市80%的鸭脖店都是从这里进货。在这里,经销冷冻鸭脖的余学宝给他提了个建议。
武汉市万吨冷库经销商 余学宝:“我就说建议把骨头切掉,切掉以后,这样让厂家把养鸭的生产周期达到48天,养的鸭子大一点,7斤多的毛鸭,这样鸭脖呢,肉质看到比较嫩,肉比较多,粗一些的鸭脖。”
肉多刺少的鸭脖原料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胀袋,苏德涛和余学宝达成合作关系。时至今日,余学宝送来的每批货苏德涛都要亲自把关。
苏德涛:“这全部是5根装的是吧,好,打开我看看。”
苏德涛:“你们对厂里工人要求尽量少留骨头,就是我首先一看的话尽量大头的这边肉一定能把骨头包住。”
自此,苏德涛放弃了从别人那儿采购成品鸭脖的方式,改为自己加工。
武汉人爱吃鸭脖还因为它辣而不腻,回味无穷,为此苏德涛专门请了一位重庆卤味师傅。但是保持传统风味与批量化生产却是一对矛盾。
苏德涛:“就像餐馆里面,有大锅饭和一些小炒一样,你像我们吃大食堂的话,口味就差一些,如果我们单独吃小炒的话,用小锅炒的话,菜就香一些,好一些。”
用多个炉子同时卤制鸭脖,既能批量又不失传统,扩大产量时只需添加炉子就可。 在用中药材熬制好卤水当中,加入清洗干净的鸭脖子煮20分钟后,就做出麻辣鲜香的鸭脖了。
按要求每根鸭脖都要剁成2.5公分左右一节大小,不长不短,刚好食用,而在剁之前还要对鸭脖做一个特殊的处理。
苏德涛:“首先把这个拿起来以后,工人就会把两侧的骨头用力把它拍一下,因为这个骨头都已经卤熟了,拍一下以后,基本上就把它给压下去,然后这头因为它不好拍,就把它剁掉,这个界面就比较光滑了,在包装的时候它的袋子就没有损伤了。”
除去鸭脖上残留的骨头和刺就等于是上了双保险,将胀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包装成功的鸭脖在机场和火车站的销量还不错,可这些地方的销量毕竟有限,鸭脖是大众食品应该变成大众消费 。苏德涛首先想到武汉市的汉正街 ,汉正街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集散地,有很多熟食肉类食品的经销商云集在此,苏德涛决定找其中一家的试一试,可人家问了个问题后就婉言拒绝了他。
苏德涛:“然后呢,我就去尝试去走第二家,第二家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一个是价格,一个是分量,也这是多少克,卖多少钱。”
接着苏德涛来到第三家第四家,同样遭到了拒绝。原来市面上的鸭脖子是10元钱三根,而苏德涛的鸭脖因为剔了部分骨头,原料成本偏高,定价也比市面上的贵了许多。
当走到第五家时,他终于得到了想要的答复,这位叫梅山银的经销商表示愿意和他谈谈。
经销商 梅山银:“它这个质量上好的东西,加一个包装,那么说这东西就贵了,所以很多商家不敢接的原因就出在这里,它贵,怕销不了。但是我们恰恰相反,我们看中的,就是他这个货。”
梅山银在汉正街做了7、8年的食品经销,主要销路是武汉市的各大商场超市。 他敏感的意识到袋装鸭脖在市场上是个空白。他让苏德涛申请条形码后再来找他。一个半月后苏德涛再次找到他,梅山银直接将产品推销到了超市。
经销商 许必材:“就在大商超里面都是,因为旅游季节,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带到外面去的,就是那段时间就是开始火起来。”
沃尔玛员工 陈浩:“有许多高校,许多学生回家乡的时候,他会带许多的这个鸭脖子回去,然后再有一部分消费群体,就是到这边来做的生意的,比如说南方人,北方人,他们那边是没有这个特产的。”
湖南顾客:“带回去给家里老人尝一下。”
记者:“在武汉的精武路不是有很多卖鸭脖子的吗?”
作为市面上第一家袋装鸭脖食品,现在,苏德涛的产品已经遍布武汉市的各大商场和超市。在传统市场激烈竞争时进入,因为找到了市场空白点,一年的时间,苏德涛就赚到了5、6百万元。
编导:高洁 摄像:陈沛强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