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富经 首页
>>本期节目视频
>>更多节目
这里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最大的水牛养殖场,里面养着500多头膘肥体壮的水牛,很特别的是这里清一色的公水牛。每隔两三天养殖场主人廖世明就会把公水牛牵出来训练,一场激烈的斗牛大赛即将拉开序幕。
廖世明:“我们有意识在培养斗牛,隔三差五就拉出来斗一斗,给它训练一下,一是训练它的胆量,其次要训练它的肌肉,第三是训练它斗的技巧。”
普通水牛一头价值8000元左右,但要是被收购斗牛的人选中,一头就能卖到2万元,从去年开始廖世明发现了这条新的财路,对于强壮善斗的公水牛也开始格外关注。就在记者拍摄斗牛的过程中,一个意外突然发生了。
记者:“我看一下,撞哪里了?”
养殖场员工:“这里。”
记者:“手腕吗?疼不疼?”
养殖场员工:“疼,伤着骨头了,动不了了。”
记者:“那这怎么办呢?要去看一下?”
养殖场员工:“对,要去医院看。”
公水牛凶猛膘悍人见人怕,但廖世明却把它们当成赚钱的宝贝,牛越凶猛身上肌肉越发达,带给他的收入也越高。其实卖斗牛只是销路之一,廖世明靠加工公水牛现在一年销售收入就有3000多万元,然而就在10年前他还在四处摆地摊,穷得连一包零食也舍不得买。
廖世明老家在云南省龙陵县的一个偏远小村,他少年丧父,贫寒的家境逼迫他比同龄孩子早熟,刚上小学他就开始在学校里做生意,下课后卖糖给同学来赚取学费。
廖世明的母亲:“以前饭没吃饱,难受的,没有钱,到开学了这个经济用什么拿,也没有经济。”
1996年廖世明从昆明一所大学毕业后,做出了让很多人都不理解的选择,放弃国有单位的工作,在昆明摆起了地摊,一次进货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这里是云南省边境地区常见的边防检查站,1998年9月,廖世明到中缅边境的瑞丽市去进货,经过这里时当地老百姓向他兜售一种傣家特产。
廖世明:“傣语就说勒降,就是干巴的意思。那天突然觉得心血来潮买了一袋,买了一袋一吃,就觉得这个口味相当好。”
廖世明从来不舍得买零食,但尝过牛干巴后他一下子买了30多包带回昆明,给朋友品尝后大家都赞不绝口,当时这种傣家特产在昆明还没人销售,他决定立即动身到德宏去进货。
这里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距离昆明600多公里,在当地傣家老百姓都会做牛干巴,傣族牛干巴用瘦肉多脂肪少的公水牛作原料,牛的年龄要在5-8岁,而且只能用牛腿肉来做,把牛腿肉割成长条进行腌制后,要用炭火均匀烘烤,最后再用特制的小木锤手工敲软,吃起来筋道可口,越嚼越香。
廖世明:“你好,老乔,在锄草吗?”
乔加亮:“对,锄草。”
他叫乔加亮,当时在德宏开了一个牛干巴加工厂,1999年初廖世明找到他,提出要一次买下2万元的货。
乔加亮:“就是一个学生的样子,拿出2万元钱,当时我记得是从他的大腿里面,从袜子里面拿出来的,他不是从包里拿出来的,现金带在身上是很不容易的,怕丢失了,所以我觉得从拿钱的时刻,我看到他做生意还是有一套的。”
廖世明和乔加亮达成了长期供货协议,当时牛干巴的进货价是60元一公斤,经过成本核算他把销售价定在每公斤80元。廖世明在昆明市最繁华的五华区租下了一个店面,可是出乎他的意料,专卖店开张后一直门庭冷落。
廖世明:“赚不到什么钱,一开始的话大家一是不认识,二是觉得这个价位有点高,没有尝过这个产品,是一个新鲜的产品,销售不是很理想。”
第一批2万元牛干巴廖世明足足卖了快3个月,除去房租等各项开支不赚反亏,倒底该用什么方式吸引顾客,让他们了解傣族的牛干巴呢?第二次到乔加亮的加工厂进货时,廖世明看着敲牛干巴的木锤突然有了主意。
廖世明:“因为我们火烧干巴最关键的一个工序就是用木锤敲,我们在这里敲的话,很远很远就闻到我们这个香味,消费者就会寻香而来,你看我们就这样敲,能够增加我们的趣味性。”
廖世明:“欢迎品尝,欢迎选购,来来来,火烧干巴,现烤现卖,好吃不上火。”
廖世明把木锤木墩挪到专卖店,现场加热牛干巴进行锤制,直到现在他都延用这种销售方式。在昆明还没人像他这样卖牛干巴的,顾客路过专卖店都觉得很好奇,有的人还忍不住要亲手锤上两下,听过店员介绍再闻香品味之后,顾客也愿意购买了。
顾客:“好吃,香,有点甜。”
顾客:“吃起来特别香,那种味道好像就感觉,刚拿出来的那种牛肉,刚做出来的那一种。”
改变销售方法后,专卖店一个月就卖出了1.5万元牛干巴,这给了廖世明很大启发,他这才发现滞销的原因不在产品本身,展示傣族特色才是销售的关键所在。他想更进一步加强宣传,让傣族牛干巴占领整个昆明市场,他反复琢磨傣族还有什么特色可以利用呢?
这里是昆明市的春城路,每到周末这里都会有傣族歌舞表演,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随后观众还能参与竞猜赢得奖品。
活动主持人:“我们来问前面的朋友,这个小卜哨在傣语里面是什么意思,谁举手最快?这个顾客过来。”
顾客:“是小姑娘。”
活动主持人:“对,小姑娘,奖励一包。”
这样的活动正是廖世明当初想出的策略,通过宣传更多的昆明人了解了傣族牛干巴。廖世明趁势出击,他采用多点布局的方法,在昆明及周边城市相继开出了26家专卖店,每家专卖店虽然面积都很小,但是都选择在繁华地段人气很旺。
记者:“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外国顾客:“这是第一次我在中国,尝一尝这样的东西。”
记者:“没有见过是吗?”
外国顾客:“对,没有见过的。”
记者:“尝了一下感觉味道怎么样?”
外国顾客:“味道很好吃。”
到2007年,廖世明的牛干巴一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他在德宏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厂,还增加了酸角糕等傣族特产与牛干巴搭配销售。就在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时,一个巨大的危机悄然降临。
2008年2月的一天,廖世明突然接到电话,一个员工去收牛时被人打了,而且对方扬言不让他们再去收牛。这里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最大的活牛交易市场,接到员工打来的电话,廖世明立即赶到了事发现场。
记者:“就在这个市场是吧?”
廖世明:“对,就在市场里面。”
记者:“当时什么情况?”
廖世明:“当时我们刚来一个采购员,他早上就出来,工作很积极我们那个业务员,一直来买牛,看了牛就谈生意。”
廖世明很奇怪,员工来收牛怎么会莫名其妙被人打了?打人的又是谁,敢口出狂言不让他们收牛呢?
随着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德宏当地养殖水牛的农户越来越少,廖世明经常收不到足够的原料,但是又不能找别的牛肉代替。德宏公水牛脂肪少膻味小,制作地道的傣族牛干巴必须用它,在当地每吨水牛肉的价格比黄牛肉高出2000元左右。无奈之下廖世明投资700万元建立公水牛养殖基地,收购架子牛育肥,可是没想到刚开始就有人从中阻挠。
被打的员工现在已经不在养殖基地工作,记者找到了当时出手打人的收购商——马龙型。
马龙型:“他收购的数量比较大,有互相争斗的意思,打到这里脸上了。”
记者:“为什么打他?”
马龙型:“主要就是他把这个牛抢去了。”
原来廖世明的养殖基地建起后大量收购公水牛,这让靠贩牛生活的马龙型几乎没有生意可做,他早就对廖世明不满,这才出手打人。马龙型在交易市场收牛多年很有影响力,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当收购落空,投资700万元建起的基地就成了摆设,怎么办呢?后来廖世明想到了一个化敌为友的办法。
廖世明:“我们应该借助他们的力量,他们的牛收过来的话就卖给我们养殖场,这样双方都互惠互利。”
马龙型:“也决心和他长期合作了,互相之间就是说更好配合起来。”
廖世明和马龙型不打不相识,成了合作伙伴,在他的影响下市场上其他收购商也开始和廖世明合作,给他收购架子牛赚取差价。
收购商:“提高了我们的经济收入,我们一个月卖给他将近100多头。”
有收购商帮自己收牛,廖世明也省事多了,原料紧缺的问题解决后,他一年加工公水牛1万多头,年产牛干巴20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
2008年廖世明的养殖场突然来了两个陌生人,要花2万元钱买一头公水牛,一打听原来人家是收去当斗牛用的。
廖世明:“这个斗牛也是我们的无意之财,原来我们只当作肉牛卖,后来突然知道市场上大家都在找这个斗牛,所以说我们就在这些牛中间挑选。”
虽然现在刚开始,廖世明只卖出了6头斗牛,但是以后发展起来他的产值能提高3倍左右。这个当年连5元钱牛干巴都舍不得买的人,要靠着公水牛向更宽的财富之路迈进。
编导:张辉
摄像:程诗雄
协助拍摄:云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协会、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经济委员会、云南省潞西市经济局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更多精彩致富招数<<
>>返回 致富经 首页<<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