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国庆特别节目:携手(4)民生之基(2009.10.5)

2010年02月24日 11:11  往期《闯天下》文稿 我要评论

 

>>返回 致富经 首页

>>本期节目视频 

>>进入《致富经——携手》专题

在河北省遵化市沙石屿村,有这么一块矗立了40多年的石碑,它见证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在沙石屿人心目中,是一座不倒的丰碑。

陈玉珍沙石屿村民:什么意思呢?就是青石板上,底下都是石头山坡子,本来不能种地,搞这一亩地,还要高产,就是这么个意思,你像外宾朋友们来,红卫兵参观来,都拿书包给背点土啥的,搞万里千担一亩田,那时候这个运动还挺大呢。

解放前沙石屿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村。解放后全村人在老支书张贵顺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山炸石,挑土造田,成为河北山区改天换地的一面旗帜,1962年人民日报刊发了沙石屿愚公移山的壮举。

然而,很快沙石屿就被另外一个小山村的光芒所掩盖,这个村叫大寨村。

1964年,毛泽东主席说大寨“穷山沟里出好文章”。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大寨,把大寨精神总结了8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随即开始。

沙石屿村民李凤忠: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我们怎么办?老书记张贵顺提出来一个持久战的口号,要出门入户不空手,回来带回一把土。又提出来一个突击战,15到25周岁的这个青年,每天晚上要保证100人到往返十里的地方去担一担土,搞一个突击战。

这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沙石屿拍下的资料,真实记录了当年沙石屿人开山造地的壮烈情景。

陈玉珍当年在铁姑娘队,李风中是大队团支部副书记,他们和村里100名青年从5公里外往回担土,10个晚上就突击垫起了一亩高产田。

陈玉珍:很大的大筐,盛的嘎吱嘎吱的挑的,我的肩膀头这样,压的一层红疙瘩,红茧子,这手现在到60多岁了还有这个茧子,外来的媳妇要上我们这儿,把手打大泡了,现在我这个手不会打大泡了。那时候我们庄男的比较困难,因为那句话,有女不嫁沙石峪,光有石头没有地,谁不也去,你去就是当尾巴驴,把你使得驴似的。

尽管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十年浩劫中偏离了正确方向,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成了中国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农民靠一双双结满老茧的大手,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改善了生产条件。

1949年-1978年,我国粮食年均增长4.13%,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粮食增产速度。

沙石屿的可用耕地增加了800多亩,粮食不仅实现了自足,而且成为交公粮的大户。

沙石屿村民李凤忠:从1957年一直到1971年我们就向国家交售了40多万斤粮食,到1978年我们光麦子一项就向国家交售20万斤。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