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13:46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竹笋经销商:“今天太高了,昨天6元多,今天要8元。”
记者:“这个最低的时候卖多少钱一斤?”
竹笋经销商:“这个最低的时候,明年卖到1元多一点,收购价就是几毛钱就够了。”
收购商 俞林华:“它为什么叫雷笋呀,它就是打雷了,它就要生长出来了,一般是清明,三四月份。”
那么这种让收购商抱怨价格太高的雷竹笋怎样在冬季走入临安的市场的呢?。
林安林业局职工 何均潮:“是从蔬菜,它不是搞大棚吗,得到一个启发,那就是想搞这个,想提早。”
在临安,雷竹面积高达五十万亩,每年可产竹笋一百多万吨,以前每到竹笋上市季节,当地竹笋便堆积如山,价格也只有几角钱一斤,当地为了提高竹笋的卖价想了很多办法都不是很成功,
于是受反季节蔬菜卖高价的启发,临安想到了竹笋的反季节生产。
林安林业局职工何均潮:“原来也搞过地膜,也有搞过大棚,做塑料大棚。”
村民:“那个效果不是很好,那个竹,天太热了,它温度一上来,竹叶就掉下来。”
历经多次失败后,当地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最后找到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家住太湖源镇的张炳海就是最早在自家竹园里进行覆盖生产的少数几个胆子较大的农民之一,因为覆盖一亩竹园大约要3000元的成本,所以当初推广反季节竹笋生产技术时还是有人担心收不回投入而持观望态度。
张炳海:“当时收不回投资当然担心了,投资这么大。”
村民:“一开始心里总有点那个的,总有点怕亏本,或者经济投进去了,回收不上来了就这个意思。”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张炳海第一次拿着提前了四个月长出来雷竹笋在市场上喊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敢想的高价。
第一次张炳海以高出平时二十几倍的价格卖出了以前难卖的雷竹笋,那年他一亩地的竹笋就卖了两万多元,从此村里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农民彻底打消了疑虑。
村民:“农民就是这样,你一搞好了我也搞,马上就跟上去了,不可能我再在那里看的。”
像这种通过覆盖的雷竹一般会提前三四个月出笋,在冬季除了冬笋外,目前就只有这种雷竹笋上市,由于口感比冬笋好,所以现在雷竹笋价格就格外的高。
收购商:“一般的都是6元、7元、8元也有。”
收购商:“最高的时候今年卖过12元吧。”
千洪乡的郑银英家里有近三亩雷竹园,从前年开始覆盖,由于管理得好,这几亩竹园每年可出笋上万斤。
记者:“今年卖了多少钱了?”
郑银英:“今年三万了。”
郑银英:“我们一般都是要挖到明年四月份的。”
记者:“那你估计今年能达到一个什么收入? ”
郑银英:“按照这个价格下去的话,我有五六万了。”
而与郑银英相邻的徐成旺最初看见雷竹覆盖要花3000多元的成本,再加上家里雷竹圆本来就少,所以他根本就没想到要从这方面来赚钱,可是如今看到郑银英的雷竹园靠覆盖带来了大把收入让他有些坐不住了。于是从去年开始他开始大面积发展雷竹园,由于新发展的竹园要等竹子达到一定密度后覆盖才划算,所以他现在只有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
现在全县每年有八万亩这种依靠覆盖提前出笋的雷竹园,年产竹笋8万多吨,产值高达4个多亿,而且在高收入的驱使下,这种反季节竹园还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林安林业局职工 何均潮:“就是像这种竹园,自然栽培的,它是搞得好的,就是1500到2000元钱一亩,那么通过覆盖,一般来说呢,就是可以增加效益5倍到10倍,那么基本上就是像这个竹园一般来说呢,1.5万的,可以搞到1.5万元左右。”
在临安还有一种五月季竹,这种竹一般是在七月份出笋,但是当地为了避开外地同种竹笋的冲击,于是把它从山底向高山地区移植,如果说雷竹是为了让产笋期提前,那么这种高山种植的却是让出笋时间大大延后。
记者:“它跟下面的相比的话,它晚了多长时间?”
记者:“晚了两个月左右?”
村民:“两个月,就是底下没有笋了,我们这里就有笋,这个就是季节差了。”
太湖源镇的田丰平三年前就在海拔1200 多米的高山上第一个在农计人员的指导下建起了这片高山反季节竹园。从今年开始这片五月季竹园开始进入丰产期。
田丰平:“本来是2000元的,原来这种笋,我们现在这个笋,竹子可以搞到4000元钱,就是这个季节差上面,增效益了就是,少了嘛,这个空档没有笋嘛,就是这个原因。”
赵荣平:“四五元钱一斤,那我这样子做的话呢,我也可以卖到几百元钱一罐呀,我这个罐头,那也可以卖上去呀。”
现在赵荣平所在的企业把产品销到了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赵荣平:“这个加工成产品出口以后,那么也留出一部分的空间,就是说让这个销往市场的这个鲜笋就少了,那么它这个价值就提高了。”
记者:杨健 摄像:宋宏良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