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货围着大集转(2006.02.20)

2010年02月24日 13:47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长哨营乡处于北京市怀柔区北部深山区,有满、汉两个民族,是北京市五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每逢周六,全乡60多个村子里总会有人聚集到这里,进行着一场特殊的交易。

  

    村民 杨兴英:“今天一大早就过来了,我昨天准备了600张煎饼,已经卖完了300张了,还有300多张,估计下午都能卖完。”

  

    顾客:“今天我们就是特意赶过来,参加这个“山货大集”,买点土特产品。觉得这煎饼,它的营养价值比较高,朋友们都挺爱吃,所以我们拿了给朋友带点回去。”

  

    


煎饼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小吃,但在长哨营,把它当成商品来经营还是最近两年的事情。

  

    杨兴英:“这个我们这儿做煎饼有20多年了,但是从没卖过。从2004年,我们乡政府办了“山货大集”,当时我第一次去卖的时候就摊了500多张,当时我们卖了700块钱。”

  

    北京怀柔的长哨营乡有山场33.5万亩,林地15.5万亩,山林里产的蘑菇、核桃、木耳等土特产农户自己吃不完,拿出去卖量又不够,山珍在家里却变不成现钱。但长哨营乡属于北京郊区,背靠着北京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这里又是通往河北省丰宁和滦平等地的必经交通要道,客流量非常大。既然山货出不去,何不就把顾客请进来呢?2004年8月28日,当地就正式组织了第一次山货大集,让农民把压在手里的货就近出售。

  

    


村民甲:“过期就完了,当时上这个市场能销出去,给群众带来方便,能卖啊,多增加点收入啊。”

  

    村民乙:“因为咱们是农村的,也没做过买卖,不知道这能不能卖,就来试一试吧,试来了还挺好。”

  

    2004年8月,长哨营乡在北京一些媒体打出了山货大集的广告,果然吸引了很多城里人。当地的农民就近销售,城里人也买到了货真价实的山货,从这以后,农户家的南瓜、红枣,甚至自家酿的酒、纳的鞋垫都搬了过来。赶集过程中,这里的人也开始围绕大集转了,以前是有什么就卖什么,而现在却是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老西沟村的郑朝堂就是围绕大集开发了自己的特色产品。

  

    


郑朝堂:“我种了点葫芦,种点葫芦不多,吃不了的后来旋成葫芦条,等到我们这赶大集的时候,我想去试试,没想到到那卖得挺好,最高的时候卖到25元每斤。”

  

    本来只是自己家吃的葫芦条没想到竟卖到了50元钱一公斤,郑朝堂只嫌自己种得太少了。2005年他跟村里人把地头的两边全都搭上葫芦架。

  

    郑朝堂:“我这段还比较多,100米左右,今年收成还挺好,就旋葫芦条,刨除卖那葫芦,我这算,旋的葫芦条就100多斤干品。”

  

    


从栽苗到收获,郑朝堂在管理这些葫芦时,并不影响正常的农活,还另外多了一些收入。

  

    郑朝堂:“七月份左右,别人都歇伏了,可是你有葫芦的家,还得把它摘下来,利用这个时间旋葫芦,把它这个晾晒。冬天在农闲的时候干不了别的了,利用这个时间拿到集市上去卖。得到了收入,地也充分利用了。”

  

    继郑朝堂之后,其他村的人也都跟着搭起了葫芦架。现在,在长哨营山货大集上,为了能吸引更多顾客,当地就有人想到了把这些曾闲置很久的传统生产工具摆了出来。

  

    


三道窝铺村支书 宁福才:“这就叫石磨豆腐,就是50年代,60年代使用的东西,现在我们又把它利用起来,拉到集来,给城市人看,这是一个老传统的这个做豆腐的方法。”

  

    这个纯手工制作豆腐的场所,就成了整个大集上最热闹的地方。在这样的隆冬季节,先吃上一碗豆腐脑,再来慢慢逛大集,成了很多城区游客的最佳选择。

  

    顾客:“感觉这味道比较鲜美、嫩,这是刚出锅的豆腐脑,以前还真没吃过。”

  

    


宁福才:“现在我们利用这个,一斤这个豆子可以赚这个4、5块钱,一天能赚3、4百块钱。”

  

    农历腊月22日是2006年春节前最后一次山货大集,很多人都瞄准春节,备足了年货要赶在年前再大赚一把,这一次,山货大集就变成年货大集了。大集前这一天,已经70多岁的马瑞祥就早早在家准备起了年糕。

  

    马瑞祥:“一年比一年高,就是为了吃这个,就是吉祥嘛,一年比一年高了。都切成这个片,一斤是6块钱。明天要说,我这个里头还有30斤,就这切好这个,这些20多斤,50多斤,我估计情况没问题。”

  

    


这种年糕也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小吃,马瑞祥是从父亲那里学会蒸年糕手艺的,以前过年时,他才偶然蒸一点留着自己吃。自从有了大集,老夫妇俩便重拾旧手艺,准备在年暮之时也大显一下身手。

  

    马瑞祥:“由三样东西组成,爬豆、大黄米面、红枣。这种小杂粮原来根本就没人要,也销售不了,我通过加工做成年糕,人家爱吃,有人要,我还卖得好价钱。”

  

    在长哨营,年糕能如此畅销,也是很多人都没有料想到的。就在马瑞祥还只是为赶每周一次的大集才零散做年糕时,长哨营项栅子村里的人们,已经在整天忙碌了,他们已经抢先注册了商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将这些传统的土特产进行包装并统一销售。

  

    


项栅子村党支部书记 张凤勤:“这些东西原来都是散装散卖的,回来看了咱觉得这个东西,一是不卫生,再一个这个效益上也上不去,所以今年我回来考虑一下,我们想打品牌效益。”

  

    顾客:“它这个里面做得特别精致,有什么米黄啊,煎饼啊,我们喜欢吃这个,所以买点回去送给亲戚朋友什么的,都爱吃这个。”

  

    现在,项栅子村一进入冬闲季节,这里的人一点也没闲着,几乎每天都忙着做土特产,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赶本地的山货大集了。只要哪里有节日,他们就往哪里赶,通过山货大集,他们得到的却是更多的商机。

  

    


项栅子村党支部书记 张凤勤:“通过这次大集,因为我们盒子上都有我们的电话,人家通过这个电话,给我们订货的很多。最近几天,向我们订货的大概有5、6个客商。”

  

    自2004年8月以来,除了每周六一次,长哨营乡还先后举办了六次大型的赶集活动,仅2005年山货交易总额就达到了500多万元。现在,不管春夏秋冬,长哨营都在不同的时间内迎接各样的人群,深山里的交易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乡长 张海利:“老百姓的观念改变了,他产出的产品,把产品变成了商品,把它纳入到了流通领域,市场经济领域里面,它有一个增加值的问题,所以老百姓致富的步伐更加快了。”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