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13:53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游客陆陆续续地来到湖面,而渔民们已经忙碌了好几个小时。
记者:“今天几点钟过来的?”
渔民:“9点钟。”
渔民:“因为还要从那边打眼子,下网,所以就用的时间非常多。”
按照冰下拉网捕鱼的程序,从9点钟开始下网到最后开始出鱼,需要5个小时。就在几天前的1月6日,他们一网拉上了近15吨鱼,但是去年也曾经因为网子在冰下被刮破了,只拉上来十几条鱼。所以,距离出鱼还有一个多小时,渔民也怀着忐忑的心情,和游客一起期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记者:“再过一个小时,你估计能打上多少鱼呀? ”
记者:“两吨鱼没问题?”
福海县冬季捕鱼队队长 王文献:“打个两吨鱼吧。”
记者:“前几天不是十多吨吗?今天怎么样?”
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所有的游客都围到出鱼口旁边。网被一段一段地拉上来,鱼也最终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可是,几吨的鱼究竟是怎样在厚达80厘米的冰面下,被这张巨大的网给包围住呢?渔民又是怎样隔着冰面控制这张网呢?
渔民:“这是铅坠,这是漂子。下去以后,铅坠沉下去了,漂子漂上来了,铅坠沉到底下,它是一个海底吗,沉到海底,这个漂子顶到冰上了。”
游客:“特意来看一看,没看过。”
记者:“好看吗?”
冰下大拉网的冬季捕鱼是一种传统的捕鱼方式,目前我国只有东北松花江和内蒙古的一些湖泊还保留这种冬捕方式。但是,世世代代依靠乌伦古湖生存的渔民也曾经面临鱼越来越少的危机。
记者:“现在是不是鱼跟以前比越来越少了?”
渔民:“少得厉害了,以前一网拉出来以后,最少是几吨,都十几吨,还有几十吨的,现在一天拉个一吨多点,就不错了。”
天空还是那么蔚蓝,湖水还是那么清澈,但是没有了鱼的乌伦古湖,就像是没有了血肉的躯壳,为了能使乌伦古湖的资源实行可持续发展,福海县开始重视对湖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福海县县委书记 杨振海:“渔业生产,我们加大了投入的力度,每年都要投入100到200万元的鱼苗。”
从2003年开始,福海县除了向湖里投放鱼苗,还将乌伦古湖的休渔期由原来的4个月延长到6个月,跨越整个鱼类生长最旺的春夏两季,给鱼类繁衍生息的时间。
福海县水产公司经理 赵继涛:“每年的生产量都是在压缩,就是对野生鱼这一块,都是在压缩,目的就是要保护这个鱼产品。”
同时,公司也根据县里延长休渔期的规定,夏季不再捕捞,改为每年12月15日到第二年3月15日进行冬季大拉网冰下捕捞。
记者:“像你们打的鱼一般都是打什么鱼呀?”
记者:“这个狗鱼好卖吗?”
福海县冬季捕鱼队队长 王文献:“可以。在公司现在一公斤也就卖个30元钱左右吧,挺好的。”
狗鱼学名叫白斑狗鱼,属于冷水系鱼,目前全国只有乌伦古湖和额尔齐斯河里才有野生的,它要比人工养殖的口感要好,加上乌伦古湖上游几乎没有工业企业,所以这里出产的鱼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食品,被人习惯称为“福海野鱼”。每天拉网捞出来的白斑狗鱼,渔民都会集中送到水产公司的活鱼池去,等着外地客商来收购。记者在福海县采访时也正好碰上从乌鲁木齐来收鱼的客商。
销售商韩先生:“收狗鱼。”
记者:“这个鱼收走的话多少钱呀?”
销售商韩先生:“收走是30元钱一公斤。”
福海县水产公司销售经理:“我们这个是天然野生的鱼,也是个绿色食品,所以在全疆各个地方都比较受欢迎,包括我们狗鱼,鲤鱼各种鱼都比较受欢迎。”
如今,福海县每年能卖出100多吨狗鱼,加上其他种类的鱼,一年能有5000吨左右的产量,全县渔业产值超过7000万元,渔民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依托乌伦古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福海野鱼名气也越来越大。尤其到夏天,从全国各地到附近的著名景区喀纳斯旅游的人都要顺路来乌伦古湖吃“福海野鱼”,这也给福海县的旅游产业带来很大的客流。
但是,喀纳斯到了冬天就大雪封山了,游客很少。那么,怎样在冬天还能把游客吸引过来呢?福海县想到了冬季大拉网这个独特的渔业生产活动和壮观的劳动场面。
福海县旅游局副局长 马东:“我们现在身后冬捕这种场景,它不仅是我们乌伦古湖,在全国来说都是一种非常特有的生产现象。”
2005年,福海县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冬捕节,今年已经是第二届。冬天的乌伦古湖不再是单纯的冰下大拉网捕鱼,还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来参观。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