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的交易在继续(2006.7.19)

2010年02月24日 13:56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在浙江省富阳市有一个村叫东坞山,这个村的人在1300多年前就与周边各大寺庙产生了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将村民和僧人联系在一起的是豆腐皮。相传在唐朝时期东坞山附近有九庵十二寺,这里终年香火不断,做斋饭时对豆腐皮的需求量很大,于是,村民便利用村里清澈的泉水和井水点浆加工豆腐皮,卖到各寺庙。2006年6月18日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好碰到村民周建文往杭州灵隐寺送豆腐皮。

  

    记者:“今天拉来多少?”

  

    周建文:“大概3千多块钱的豆腐皮,那你多长时间来送1次,我基本上1个星期送2趟。”

  

    记者:“每次都是送这么多吗?”

  

    


周建文:“对。 ”

  

    记者:“那灵隐寺是你的老客户?”

  

    周建文:“对, 老客户。”

  

    灵隐寺内橱采购 王金良:“他们的豆腐皮薄,像我们做素食的东西要越薄越好,像我们做素烧鹅,素火腿,素鸭,素鱼都是用豆制品。”

  

    周建文做了8年的豆腐皮,跟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如今他卖到各大寺庙的豆腐皮只占他生产量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销往浙江、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和出口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

  

    


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都生产豆腐皮,浙江、云南、东北等地的产量最高。东坞山豆腐皮畅销,完全是1999年村里的一次大变动引起的。原本东坞山62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做豆腐皮,但那年村里一下子关停了所有的小作坊,只留下加工条件好的7个大户。

  

    东坞山村村委会主任 周国华:“卫生上不好管理,每家每户都养鸡,鸭子,不卫生还养猪 ,这个产业比较乱。”

  

    由于1家1户生产不利于管理,那时东坞山村很多人家做豆腐皮的环境卫生不达标,致使豆腐皮被超市及一些大市场拒之门外,整合以后,村里按照国家卫生标准严格检查、并统一包装,原先开作坊的多数村民选择像周献荣这样到留下的7户人家去做工。

  

    记者:“那你1天能做多少?”

  

    周献荣:“张数的话,我们1天做2千张左右,

  

    


记者:“那1天能挣多少钱?”

  

    周献荣:“挣60块钱。”

  

    质量提高后东坞山的豆腐皮很快打开了市场。然而到2003年本已平静的东坞山又掀波澜,两种类型的加工户较上了劲。

  

    加工户孙云:挑战上千年的传统,要用机械加工来取胜。加工户刘益平:沿袭传统制作方式 最大的卖点就在传统上。那么,他们到底谁是真正的赢家。

  

    孙云是村里的女能人,自小闻着豆腐皮的香味长大,2003年夏天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一反常态,打破了村里上千年手工生产豆腐皮的方式,改用机器生产。

  

    


孙云:“正好有定单,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供应豆腐皮,那我们厂一下做不了。”

  

    到手的钱没赚到,孙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想到用机器来扩大量生产量,这一试果然奏效。

  

    孙云:“我现在用机器生产豆腐皮的量,可以讲是以前手工做豆腐皮的5倍。”

  

    产量提高的同时,孙云还具备了一个手工生产无法相比的优势。东坞山村手工生产豆腐皮有一个特点,不管室内温度再高,都要紧闭门窗,所以豆腐皮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大,一般进入夏季就不再生产。

  

    记者:“温度这么高,你什么不把窗户打开?”

  

    


周献荣:“开窗风太大了,皮子不好做。”

  

    记者:“会影响到皮的成型吗? ”

  

    周献荣:“对, 它的质量会受影响。”

  

    而孙云采用机器生产,正好避开了这一点,浆水从机器流过就已经烘干,工人不需要站在热气腾腾的锅边操作,这为她在2005年7月赢得了一个价值60多万元的大定单。

  

    孙云:“正好1个山东客户,他发现我们在夏天也能给他提供豆腐皮,我就接了1个可以生产4个月的定单,正好弥补了我夏天没有生产任务的遗憾。”

  

    


这样的夏季定单在东坞村很少见到,目前,12个大专院校与孙云建立了供货关系,2005年她的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刘苗根是村里用传统方式做豆腐皮的行家里手,面对机械化的竞争他很坦然,他的绝技三口风已就是他的招牌。

  

    刘苗根:“这3口风很要紧。”

  

    记者:“3口风是什么意思?”

  

    刘苗根:“这3口风决定豆腐皮的厚薄,破还是不破,这样1口,你看到没有,已经2口了,第3口。”

  

    


记者:“你说第3口非常重要是吗? ”

  

    刘苗根:“你看/”

  

    记者:“第3口主要管什么?”

  

    刘苗根:“透明, 把多余的浆刮在下面了。”

  

    其实,东坞山豆腐皮之所以出名,最早靠的就是三口风,因为这样加工出来的豆腐皮薄如蝉翼、轻似绢沙,每公斤足有240张,非常适合烹制各种菜肴。

  

    


富阳游客:“看没看到,现在看没看到,看到,很美的,我们美女照镜了,说明真的很薄,碰一下就破,一吹就破,一戳就破。”

  

    东坞山背靠当地的森林公园,每到双休日,不少城里人到公园游玩之余,都会冲着东坞山传统制作豆腐皮的方法,来村里参观和体验制作过程。

  

    富阳游客:“我第1 次看到,这么薄像镜子一样。”

  

    富阳游客:“看着是和简单的事情,做起来还欠缺得很。”

  

    刘苗根把过去从不让人看的生产地向游客开放,游客们看到的是一个东坞山豆腐皮的传奇,他们在领略豆腐皮历史的时候,刘苗根也对品牌起到了维护作用。

  

    


富阳游客:“有好几个朋友托我,知道我今天要来这个厂里买豆腐皮,四五个伙伴叫我来带的”。

  

    富阳游客:“我想这里买正宗一点又新鲜,蛮好的”。

  

    一个双休日只要有游客,刘苗根怎么也能卖出50多公斤豆腐皮,尽管这样他仍不满足,又让儿媳妇发挥善于做菜的本领,将游客留在家中吃饭,豆腐皮宴就是特色,吃一餐游客需要花20至30元,在体验和品尝豆腐皮的过程中,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广告效应。

  

    现在刘苗根以“东坞山”为自己的注册商标,除零散销售外,还卖到全国各大城市的超市、宾馆、饭店,2005年销售额接近3千万元。

  

    李小容:“我们做得薄做得小的话,做各种菜肴没有限制, 随便什么菜肴都可以做, 蒸炸煮都可以。”

  

    


现在,东坞山村的机械加工与传统工艺相得益彰,村民们各有高招,所做的豆腐皮也各有所长,当然还各自拥有不同的市场,2005年东坞山村的豆腐皮产量达到150万公斤,产值7200多万元。

  

    编导:李爱平 摄像:张华君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