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13:59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张升于:“基本上都看得出来,它长得出来的牛高一些,长一些,它长不出来的牛它短一些,矮一些。”
而且张升于还有另外一个本事,,他可以把牛捣腾到外地去卖掉,为老百
姓带回大把的现金.老百姓也省去了自己卖牛的烦心事.
村民:“他买去就走了,我们也不麻烦。”
村民:“他直接就弄到宰场去杀。”
这两样本事为张升于赢得了不少好名声,然而自去年以来,自己行走于
低价买进牛高价卖出的事有可能被人家知道了,而且人家的牛再也不
卖给自己了.
记者:“你们以前还是蒙了一些人?”
张升于:“那的确也是。”
记者:“以前蒙一次蒙的最成功的是哪一次?”
张升于:“那个不说。”
张升于在记者面前推脱说记不起来了,但是村里却有人记得很清楚.
村民:“特别是有一回我记得最清楚,原来买来900块钱,后来卖了2100元钱。”
罗洪波:“他就教我,他说你如果说要想赚大钱,就必须自繁自养自育肥,当时我听了他们的话,我就把我个人的牛拿来育肥。”
夫妻双双回家专门养起了牛,起初人家还不理解,觉得养牛只不过是一个副业,于是很多风凉话传到了罗洪波的耳朵。
不管人家怎样说,罗洪波还是按照自己在育肥场学来的招数精心饲养这些架子牛。
记者:“这每天都梳吗?”
罗洪波:“基本上两天梳一次。”
记者:“这梳有什么作用?”
罗洪波:“梳为了这个牛它促进它的皮肤血液循环,对这个长势来说对它有好处。”
几个月后罗洪波让那些说风凉话的人傻眼了,那些经过育肥的牛给罗洪波带来近万元元的利润,周围的人看见人家一头牛几个月就能赚上一千多元,于是很多老百姓开始后悔以前自己卖出去的架子牛.
丰都境内多山,山多牧草就丰富,所以当地人都有养牛的习惯,这些住在山里的人家几乎每家都养有两三头牛,但是这样分散养殖造成出栏的牛有肥有瘦,有大有小,而且出栏时间先后不一,这就为大型屠宰企业带来了经营上的困难,而且肉质不均也影响到市场卖价,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利益,所以很多大型屠宰企业都不愿进山收牛,加上山区信息闭塞,很多村民不知道山外肉牛得价格.这样无形中就为象张升于这样的中间商提供了机会。
丰都县包鸾镇镇长 周泽:“以前都是由牛贩子直接销售出去的,直接销售出去,销售出去过后呢,我们农民没有多少收入。”
长期以来,老百姓都把养大的架子牛廉价的卖给中间商,一头牛的价格往往都在1500元以内.全县每年卖出去的架子牛在2万头左右.
罗洪波的成功不仅让老百姓明白了架子牛育肥可以赚钱,而且他揭开了牛贩子的暴利秘密,张升于于是就顺理成章成了罗洪波成功后的牺牲品.
村民:“这个地方别想来蒙了,在我们这一周围都基本说蒙不了了。”
张升于:“他都看这个项目,这个门路赚钱了,它就不爱卖了,他卖了不如他自己育肥了赚钱。”
蒙不了别人了也就没有暴利的来源了,张升于现在以合理的价格从别人
手里买来架子牛自己干起了专业育肥.
张升于:“都是架子牛,买来架子牛,我把它育肥,育肥了卖赚钱些。”
刘国明:“家里说我冒风险的钱拿来一下投上了,再说离婚了,我说离就离,没有法,我说你要离婚我也要搞。”
刘国明的妻子:“自己辛辛苦苦挣点钱来,又拿来冒这个风险怕他搞垮了,搞垮了就没有钱了。”
在外人看来,刘国明的决定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但是刘国明自己心里却
非常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
刘国明:“牛肉的行情,我们是从来都了解的,为什么,正猪肉降低一点,牛肉从来还是10元钱一斤。我从事的是养牛,这个只能说赚多赚少,成功那个是100%的成功。”
刘国明:“有紫花苜蓿呀,红山叶呀,白山叶呀,亚麻呀,羊麻呀,王草呀,什么草我都种起来了,900多亩,950几亩全部种起来。”
原来这些牧草蛋白含量高,很适合肉牛育肥,不仅如此,刘国明还跑到西
南农业大学向有关教授讨教育肥专业知识,专家因地制宜给他开了一个
饲料配方.
刘国明:“它那个是豆粕,谷粉,有麦麸,都集中拿来喂。”
刘国明是丰都第一个打破传统养牛方法,严格按照科学养牛的人,现在这个配方为他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就是说这些养在场子里的摇钱树每月能给刘国明带来两万多元的纯利.看见育肥能赚钱,于是很多有实力的村民都开始干起了专业育肥,而育肥也由传统的饲养方法开始向科学的饲养方法转变, 现在肉牛专业育肥已经成了丰都一个新兴产业。
丰都县畜牧局畜牧科科长 杨荣:“这两万头牛,平均每一头只能按照1500到2000,这个概念,它只能是这个价格,那么如果通过育肥,我们就可以平均价格拉大在3000的4500元。”
记者:杨健 摄像:陈川平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