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带来的商机(2007.5.18)

2010年02月24日 14:32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2007年3月,山东曹县的农民又开始采收芦笋了,但今年这看似平常的收获,却让人隐约感觉到处弥漫着令人兴奋的紧张气氛。

  

    山东曹县青堌集镇朱老家村村民袁俊峰:“收笋的多得很,你不要他要,都争着要,俺这一个村起码有十来家收的。”

  

    收购商朱之燕:“收得多了就难收了,主要是生产厂家多了,货源紧张。”

  

    去年芦笋的最高价为毎公斤8元。而今年芦笋刚上市就毎公斤6元,又很快增长到毎公斤12元。这让当地的农民都感到意外。

  

    种植户 袁俊峰:“老百姓都没盼那么高的价钱,一盼就是三四元每斤,一开始收一个劲地涨,涨到6元每斤。”

  

    


不断上扬的芦笋价格,让今年的芦笋市场和以前有了变化。刘效福是曹县青堌集镇朱老家村的农民,他种植芦笋快20年了,前些年他都是按厂家的要求采笋。

  

    刘效福:“他们厂家按标准了,他要求多少就是多少,多一点都不愿意。”

  

    以前厂家收笋超20公分长的部分都要切掉再过秤,并且按粗细长短分上几个等级,按级论价。今年由于原料短缺,收购时就没分等级,农民采笋时就使劲地往长里采。

  

    刘效福:“有的就采到30或二十七八公分,采得长可以压秤,能多卖钱。不远一个不远一个,给捡钱一样,很高兴。”

  

    种植芦笋的农民增产增收,自然是欢天喜地。但有一个人却对这事很担忧,他就是研究芦笋20多年的专家李书华。

  

    


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书华:“按正常的话芦笋的亩产值是五六千元钱,好的时候七八千元钱,我以为这是正常的,但是现在不正常。”

  

    在曹县,还有不少人为当地的芦笋产业发愁,原因就是今年芦笋的价格太高了!

  

    2003年到2005年三年间,长江以北的芦笋产区连续发生涝灾,造成全国芦笋总面积从150万亩锐减到100万亩左右。芦笋产量的减少和不断增长的国际芦笋需求量,使国内的加工企业都感觉到原料紧张。

  

    远洋芦笋罐头有限公司经理 曾炯喜:“芦笋比较少,越来越少,老外的需求量大,价格提得很高。”

  

    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书华:“原料缺乏不光是我们曹县,全国的芦笋加工企业都在很麻烦地很头疼这个事,都缺原料。”

  

    


2002年福建芦笋原料缺乏,当时在福建搞芦笋加工的陈艺勇发现山东曹县芦笋面积大,质量好,就来到曹县落了户。

  

    紫山芦笋罐头有限公司 陈艺勇:“我们是2月份3月份来考察,只有来两次,到四月份就把工厂定下来,4月份就正式投产了,刚开始来是租赁的形式。”

  

    几年间,陈艺勇的企业靠加工芦笋在曹县挣了不少钱。2006年他投资2000多万在曹县建起了自己的厂房。目前年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但今年从一开始收芦笋,他就很犯愁。

  

    陈艺勇:“去年这个时候,像我们这种工厂,每天的产量可以达到80吨100吨,今年到现在一天只有30吨,工厂都开工了,你说没有原料,这么多工人,这么大一个摊子,你也要产生很多费用。”

  

    芦笋是一种多年生的经济作物,按栽培方式不同分白芦笋、绿芦笋两种,埋在土中的幼茎因不见光而成白色叫白芦笋,在将要出头时采收,一旦长出了头就变成了绿芦笋。芦笋的采收季节一般是每年的3月到7月,加工企业也都在这期间集中开工。仅仅四五年,曹县的芦笋加工企业就从原来的五六家增加到现在的20多家。虽然今年各个加工企业都抢着收芦笋。但买到的芦笋并不如意。

  

    


陈艺勇:“现在12元钱一公斤,但是买的质量又不是很好。”

  

    作为一种具有保健价值的高档蔬菜,我国的芦笋生产和出口都占世界总量的50%-60%。仅山东曹县就种植芦笋16万亩,曹县以加工白芦笋为主,而加工出口的罐头产品要求芦笋18公分左右长。但今年农民为了多卖毛笋,都采得比较长。

  

    专家 李书华:“采笋过程中采笋方法不当,采笋长度太长,本来这个芦笋收购长度应该是18-20公分,20公分以后的部分全部切掉,作为一个废物来扔掉了。”

  

    芦笋收购站负责人 武宏亮:“他能采多长采多长,卖时按斤算,不按长度只按斤,有一斤卖一斤的钱。”

  

    这样,企业加工一斤芦笋罐头,可能花了两斤芦笋的钱,成本大大提高。

  

    


尚洼芦笋收购站 武宏亮:“厂家承受不了,加那么高的价钱,买的是空,没有利用率。”

  

    随着欧洲芦笋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国内的芦笋加工企业为了完成订单就不断提高价格。虽然国外客商要根据国内原料价格再定价,但今年越来越高的原料价格,还是让许多老板的心都悬了起来。

  

    加工企业负责人 陈艺勇:“目前可以这样讲,国外还没定价,芦笋这种高价格的农副产品,波动很厉害。”

  

    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书华:“种植基地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是一对天平,双方都要平衡,都要有利益,如果说只有农民的利益,没有加工厂的利益,加工厂不干了的话,你这个芦笋卖给谁呢?

  

    李书华担心一旦企业不堪重负而倒闭,最终要殃及农民,造成恶性循环。1999年2000年间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曹县立即采取了措施。

  

    


曹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粱慧民:“发现这个情况之后,我们组织了我们县里一些芦笋加工企业一些芦笋种植户,和我们的一些专家进行及时会诊,针对目前价格比较高,企业是个什么情况,芦笋种植户是什么情况,我们及时会诊。”

  

    2007年4月16日,首届中国国际芦笋节在曹县开幕,曹县专门组成了芦笋专家团,开展了芦笋技术下乡活动,教给农民正确采笋的方法,同时让企业按统一的标准收笋。

  

    专家 李书华:“20公分以后的这一块,要是不采的话,它可以再供应深牙生长,完全可以长成一个有效的新茎。过头采笋呢,就等于杀鸡取卵。”

  

    农民只想着采长点多卖钱,没想到采得过长会大大影响明年的收成。专家的讲解让他们豁然开朗。

  

    农民 朱希友:“今年采得长点,因为价钱好,光想多卖俩钱。听李老师这样一讲还不中呢。”

  

    


朱之燕是曹县青堌集镇的农民,2007年3月,他看到厂家都缺原料,就琢磨着帮厂家代收芦笋肯定能赚钱,就和一家企业签订了代收合同。13

  

    收购商 朱之燕:“收毛笋卖毛笋当然差不多吧,一天收三四吨。”

  

    为了多收些芦笋,朱之燕常常要到田间地头以稍低的价格收农民刚采下来的芦笋,然后卖给厂家,赚些差价,他盘算着这样倒腾一季少说也能挣个几万元。2007年4月17日,当他去交毛笋时发现各个厂家又开始按等级收购芦笋了,这让他的心里有点发毛。

  

    收购商 朱之燕:“现在一走上正轨,标准一时顺不过来,收的毛笋加工一下,卖成净笋。一收净笋赔赚就不一定了。”

  

    从这天开始,各个厂家统一了收笋标准,芦笋价格趋于稳定,一度有些混乱的市场逐步走上了正轨。

  

    


企业老板 曾炯喜:“我们就把规格严格一点,就是整体来切,这样就是我们的工厂成本会降低,因为芦笋罐头主要是在于质量,如果质量做得好,销售这方面就比较稳定,如果质量不好的话,也许做出来的产品就没人要。”

  

    现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都有了保证。但为了避免明年开始采收时再出现今年的情况,使企业不再为原料发愁,曹县根据专家的建议大力扩大芦笋种植面积,更新芦笋品种。青堌集镇是芦笋老产区,很多品种已经种植了十几年,他们在更新品种上也先行了一步。

  

    青堌集镇党委书记 朱峰:“我们镇里拿出60万元,统一购进了芦笋良种,无偿发放给群众种植,使头年种植第二年就可以采笋的芦笋面积逐步扩大。”

  

    目前曹县的芦笋面积占到了全国的六分之一。但对于曹县全县197万亩的耕地来说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面对国际国内越来越大的需求市场,引导更多的农民靠芦笋致富依然是曹县今后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协拍:菏泽电视台专题部

  

    


曹县县委宣传部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