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14:32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杨其清:“有一点疤的,就退出来,搞得我们农户摘下来一大堆在这里,采下来也没有人要,又浪费,搞得我们农户很受气。”
一年前,杨其清都把芒果卖给外地来的经销商,但每次挑选后,都有一半的芒果被拒绝收购。剩下的芒果自己吃不完,而几毛钱一斤的低价都没有人收购。杨其清不忍心看着芒果烂在地头,从2006年开始,他宁愿价格低些,也要把所有芒果全部卖出去。
2006年4月,杨其清把两万多斤芒果拉到了福建三明去销售。刨除运输费和途中损坏的芒果利润,自己吃尽了苦头,反而比在南滨农场本地销售少赚了两万元。杨其清对当时那件事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不管大小优劣,那批芒果基本全部卖出。他只是把那次失误归结为运气不好。
杨其清:“运气好了,你不就赚了吗,这个是没有后悔的。”
虽说不后悔,但是仅靠运气,芒果的销售风险很大。碰上好天气和市场上芒果量少时,就能赚钱;如果碰上阴雨天,市场消费能力降低,自己就很有可能亏本。
科学的管理和采摘方法,使陈运志的芒果大小均匀,外型美观,这让他在销售时占据了很大优势,每年都能卖上比同类芒果偏高的价格。今年的芒果刚成熟,陈运志就给自己算了一笔帐。
陈运志:“我们现在管理一株芒果的生产成本,大概在26块钱左右,那么按照我们的产量来说,一般来说我们管理都是50斤左右,四五十斤一株,那么就是说他只要有一元来钱一斤,那么我们觉得已经很有利润了。”
陈运志:“去年这个春节前,新疆石河子客商,还有兰州的客商,还有东北客商,他们来了之后,都把这批芒果,都赶着在春节前用,这个时候价钱相当的好,基本上可以卖到5块、6块钱一斤。”
陈运志种植芒果十多亩,年产量10几万斤。2006年春节前,他的第一批芒果产量将近两万斤,那时他看准了芒果的价格高峰,在芒果量少,市场需求大的情况下,就选择自己来销售。
记者:“这个利润是相当高的?”
陈运志:“对,第一批果,把我这个果园的生产管理成本,我就已经收回来了。”
在卖出第一批芒果就收回成本的前提下,陈运志销售剩下的芒果时,心里就有底了。从每年的1月到六月,南滨农场共收获三批芒果。到了3月,第二批芒果成熟时,我国南方其他地方的芒果也陆续上市,时间不再成为优势,随着价格得回落,陈运志也开始改变销售方式。
2006年3月,当南滨农场的第二批芒果上市前,陈运志就按照株数,对产量进行估算后,一次性承包给外地客商,后期采摘和包装全部由客商自己完成。由于所有款项在芒果采摘前就全部付清,这对买芒果的经销商来说,压力就越来越大了。
俞程旺:“三五年前,芒果利润很高的,现在收的老板来的多,果农也会卖芒果了,卖的价格高,果农没有以前好说话了。”
俞程旺:“价格高,你这不要,那个不要,就没果收了,你不要,人家老板敢要。”
春节期间市场行情好时,俞程旺从陈运志这里根本买不到货源,而到了三月市场价格回落后,俞程旺要出相对于其他经销商较高的价格,才能买到芒果。
俞程旺:“有些芒果,外地老板看不中,农户自己发到外地去,你看不中他自己发,发出去以后,比如说他只能销10车,却发了30车,那样20车不就多出来了吗,所以又把老板搞死。我的是每斤3元收的,到那里卖两元也正常,也没办法,不卖不行,要烂了。”
利润分配不均使经销商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2007年芒果成熟前,南滨农场产量较高的种植户意识到,虽然春节期间自己也能卖高价,但当全国各地的芒果大量上市时,第二批和第三批总共近4000吨产量的芒果,根本不能长期储存,只有依靠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才能在短时间内把芒果卖出去。
2007年春节前,种植户符联在第一批芒果达到五成熟时,就与经销商签定合同。经销商按每斤3元左右的价格承包他1000多株的芒果园,从第一批到第三批的所有芒果全部由经销商组织采摘和销售,这样不论市场价格高低,经销商可以自己调节,从中就有了赚头。而符联自己承担的市场风险也大大降低。
符联:“以5万斤的产量来估计,我就有15万块钱,除了5万块钱本钱,我还有10万块钱赚。”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