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毛里淘金 各有高招(2007.7.3)

2010年02月24日 14:35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2007年5月24日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店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了,但在双杨店镇却有一个叫刘思彩的农民,早在7年前就亲眼目睹了奥运会的盛况。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店镇洪福寺村猪鬃加工户 刘思彩:“悉尼奥运会邀请我过去了,他们给包的费用,去看了一下。”

  

    老刘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六十多岁了还能去免费观看奥运会,这是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所以他印象很深。

  

    刘思彩:“那一定是很好。

  

    刘思彩出国看奥运,是他的新西兰客户邀请他去的,他做的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猪鬃加工。

  

    


猪鬃是猪颈部和背脊部生长的5厘米以上的硬毛。刚韧富有弹性,不容易变形,也不受冷热影响,是工业和军需用刷的主要原料。目前,化工材料还不能完全取代猪鬃,这点,当过炮兵的刘思彩最有体会。

  

    刘思彩:“里头那个炮筒的温度很高,猪鬃没事。”

  

    记者:“尼龙刷不行?”

  

    刘思彩:“尼龙刷不行,尼龙刷恐怕一进去就弯了,就黏了,就粘在炮筒上了。”

  

    一直以来,天然猪鬃市场长盛不衰。目前,我国的猪鬃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2006年我国仅向美国出口猪鬃产品就达到近6000万美元。而猪鬃里,黑鬃的价格最高,越长的猪鬃越值钱。

  

    


李兴国:“这可以说是黑金子了。像这个规格的,108毫米,102毫米以上的,像这个货就得接近300元钱一公斤.。这一把就100多元钱,140、150元钱,很值钱的。亮度,挺直度你看,不弯了这个,非常漂亮。”

  

    双杨店镇虽然不大,但全镇有2000多户农民从事猪鬃加工,产品绝大多数出口欧美、日本、韩国等地,是制作各种高档刷子的重要原料。猪鬃加工也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

  

    刘思彩:“有赚十几万元的,还有赚七八十万元的不等,根据各人的能力、客户。”

  

    从清朝开始,这里的猪鬃加工就一直依靠手工操作,从买来原料、洗鬃、蒸煮、包装等几十道工序,猪鬃加工户几乎全都要自己一条龙式地独立完成,彼此的业务联系很少。不过,有着两百多年历史传统的双杨店镇猪鬃加工产业,这几年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1997年,镇里的猪鬃加工大户李兴国接到一批大订单,当时,他的生产能力还很有限,但他又不甘心放弃这个大买卖。就在为难的时候,李兴国想到了镇里的其它加工户。

  

    李兴国:“也是做不出来,做不出来呢,下面的个体户,加工户很多,我就把这个订单就分给他们做了,而且把押金付给他们了。”

  

    李兴国把一部分订单交给了镇里的同行来做,可是等到了交货的时候,李兴国一验货,当时就傻了眼。别人代为加工的猪鬃成品离出口标准差距很大,他的这笔买卖彻底砸了。

  

    李兴国:“亏了36万,放了两年那个货没卖出去,它质量不行,22元钱一斤的货,最后卖了五六元钱一斤。”

  

    


面对这样的结果,李兴国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从那以后,即使订单再多,再怎么忙不过来,他也不敢让别人帮忙加工了,重新依靠自己个人的生产能力。直到2003年,李兴国的想法才有了新的转变。

  

    2003年,干了十几年猪鬃加工的于兴文发现,双杨店镇2000多户大大小小的猪鬃加工户,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市场,这里面蕴藏着新的商机,于是,他琢磨着能不能专门做某一道工序,为镇里加工猪鬃成品的人服务。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店镇中小河村猪鬃加工户 于兴文:“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他不能一下子都干起来,干起来也行,但他太麻烦了,他不如就做加工户。”

  

    于兴文经过考虑,选定了对洗干净的猪鬃半成品进行高温蒸煮这道比较重要的工序,但是,生意却一直都不算好,因为当时他自己还在加工猪鬃成品,其他加工户担心他会偷偷扣留送去蒸煮的猪鬃。

  

    


于兴文:“这就是钱,这就是人民币呀,都是到时候能换外汇的,你扣下人家一点,你扣一点,他扣一点,这工序太多,扣扣他就不够这个成品数,他就挣不着钱了。”

  

    于兴文意识到这一点后,赶紧停止了加工猪鬃成品,这才有人陆续把猪鬃拿来给他蒸煮。现在每天下午,他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绑好的猪鬃一捆一捆地码放到水泥池里,然后进行高温蒸煮。

  

    记者:“这有多少?”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店镇中小河村猪鬃加工户 于兴文:“2000多斤。”

  

    记者:“这2000多斤得蒸煮多久?”

  

    于兴文:“五六个小时。”

  

    


记者:“为什么要煮它呢?”

  

    于兴文:“加工它,让它直立,不煮它不直。”

  

    这两千多斤猪鬃里没有一根是他自己的,于兴文仍然干得相当卖力,他每天上午把猪鬃拉过来,蒸好后第二天再给人送过去,挣的就是每斤猪鬃6毛钱的加工费。

  

    记者:“你没想着像李总一样搞点成品出口呀?”

  

    于兴文:“我是给他服务的,给他服务一段。出口他们是大户,咱是加工的。”

  

    现在,全镇有20多家加工户把猪鬃交给于兴文蒸煮,他一年能蒸煮十多万斤猪鬃,单单做这一道工序,他的收入要比原来做成品还要高。

  

    除了于兴文,双杨店镇还有四、五家从事蒸煮工序的专业户,其他像洗毛、包装等工序也都有专门的加工户在做。于晓东刚花了3万多块钱买了一台机器,镇里不少加工户都跑来参观。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店镇碑子村猪鬃加工户 于晓东:“新生事物,别人没有,头一台,它这么复杂的机器,都想来看看。”

  

    这台机器的作用就是这边把乱糟糟的猪鬃放进去,那边不同长度的猪鬃马上就被整整齐齐地分出来了,这道工序叫做“分尺”,以前完全得靠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来完成。对猪鬃加工户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台神奇的机器。

  

    机械厂厂长 孙文乐:“1.5英寸以下的在一块儿,这能分出1.7英寸的,2英寸,一直到4英寸,4英寸以上的这一块,总共11个尺码。”

  

    记者:“这个准确率高吗?”

  

    孙文乐:“准确率达到85%吧。你们看一下,这个很明显。”

  

    机器刚刚买来七八天,厂家还得经常过来调试机器。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于晓东的生意已经很红火了,因为他吸取了于兴文当年的教训,早早地就停下了自己的猪鬃成品加工,消除别人的担心。

  

    


于晓东:“如果我自己搞加工,他们就担心我自个儿放下来点,我不搞加工呢,就不存在他们的怀疑了。”

  

    有了这台机器,加工户都把猪鬃拿到于晓东这里来进行分尺,这可比手工快多了,差不多能顶十个技术工人。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店镇碑子村猪鬃加工户 于乐爱:“我加工的这一拨可能有2000来斤,2000来斤他加工的话,也就是四五天就加工完了,按照以前的话,这个活你得找上四五个工人,得加工一个月。”

  

    于晓东的机器日夜运转,每加工一斤猪鬃收加工费7毛钱,一年下来预计能加工十多万斤,这也比他原来加工成品出口还要强。

  

    于晓东:“比原来好。这样省心呀,这样就光加工,他们过来,加工好了就是了,太省心了,你原先购原料,卖成品。”

  

    


有了几十个像于晓东和于兴文这样的专业户,双杨店镇的猪鬃加工不出本镇就能进行分工合作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全镇猪鬃制品年产量达到800万公斤,年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