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捡出来的财富(2007.9.20)

2010年02月24日 14:39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夏末秋初,在青川这个主产玉米的地方本应该是一个农闲的季节,因为玉米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成熟收获,然而在木鱼镇木鱼村,这里的老百姓却显得格外忙碌.

  

    村民:“本来这段时间是农闲,但是我们这个地方很忙,每天要在玉米地里干三四个小时活。”

  

    村民:“我们现在农忙很高兴,划得来,每天两三百块钱一天。”

  

    袁志蓉已经在这片不足一亩地的玉米地里忙活了近一个月时间了,虽然辛苦但是得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袁志蓉:“已经卖了120多斤,卖了五千多块钱,今年的产量特别好,比往年要好多。”

  

    120多斤九卖了五千多元,那么这些玉米地里到底栽种的是什么值钱的宝贝呢?

  

    冯志宾:“一个半小时它满地全部起来了,那个蛋都裂开了,那个帽子都冒出来了。”

  

    


这就是玉米地里长出来的蛋,那么这些蛋裂开后又会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村民:“这都是竹荪蛋,看这一批明天早晨就要开,每天一亩地每天要拣个20多斤干的。”

  

    原来这些蛋都能长出竹荪来.竹荪是一种食用菌,有菌中皇后的美称,它一般生长于竹鞭和枯竹之上.

  

    青川县农业局副局长 党兴培:“原来竹荪只能长在这种竹林里,也只有这种竹林里才有竹荪。”

  

    


那么本应生长在竹林里的竹荪,在青川又是怎样长到玉米地里去了的呢?说起这个变化,骑马乡的唐树刚可谓功不可灭,因为正是他使这种身价较高的竹荪走出了竹林.改变了原来的生长习性,唐树刚原来在青川县城做土特产买卖,在打理自己的买卖过程中,他发现生长在竹林里的竹荪不仅价格高而且还经常出现有价无货的现象.

  

    唐树刚:“野生竹荪当时在市场售价是五六百元钱一市斤,价格很昂贵,我想如果是能人工栽培成功,那么要当个万元户和容易。”

  

    


一心相当万元户的唐树刚于是开始留意有关竹荪的一切信息,2000年,他在报上看见福建古田县有人工搭建大棚栽培竹荪获得了成功的消息,于是唐树刚决定前往福建向人家学习这项技术.

  

    唐树刚:“到福建只带的200元钱,只有往返的车费,连住宿费生活费都没有,在那边边打工边学习来的。”

  

    虽然很艰苦,但是一想到学会了竹荪栽培就能赚大钱,唐树刚 于是咬着牙学了三个月,可是等到自己学会菌种培养后,人家再也不愿意教他了.

  

    唐树刚:“在福建学习三个月期间,因为这个东西是具有一定的商业秘密,别人也不愿意把这个全部传授给我,那么学只学了菌种生产的一些毛皮技术。 ”

  

    由于人家死活不愿意教自己如何把菌种栽倒地里去,所以唐树刚 只好抱憾而归,但是让人欣慰的是自己还是把菌种培养学会了.那么菌种下地栽培只能靠自己回家摸索了.

  

    唐树刚:“自家的一片竹林地长的野生竹荪,但是很少,然后通过自己用锄头挖开,看它的菌丝的生长的走向,二一个主要是看它这个子丝体生长的这种方式。”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