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留下来的摇钱树(2007.9.26)

2010年02月24日 14:40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每年的八月份,四川省泸县海潮镇的不少村民都要上山进行一项危险的作业,几根绳子、几个箩筐就上树采摘龙眼。

  

    记者:“这样采摘危险吗?”

  

    泸县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刘尚宽:“如果树枝断了就危险,把树用绳子套起来就安全了。”

  

    为了安全起见,采摘前村民都要用绳子把整个树干盘起来,避免采摘时树枝断裂造成伤亡,同时尽量避免雨天采摘。像这样的采摘方式并不是所有的龙眼树都适合,也只有上百年历史的大龙眼树才这样采摘。

  

    泸县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车服良:“这棵树树龄大概100多年了,我小的时候就已经这么大了。”

  

    在海潮镇境内像这样上百年树龄的龙眼树有10万多株,树龄最长的500多年,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们是老祖宗留下的摇钱树。但是因为长期疏于管理,龙眼的产量在逐年地下降。

  

    


泸县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罗华国:“过去是靠天吃饭,有几个是几个,没有就算了。”

  

    这种靠天吃饭的粗放管理方式,使得老龙眼树有的结果有的干脆不结,于是2004年初,海潮镇政府牵头成立了龙眼合作社,并派人专门到省林业厅学习了龙眼修整知识,要对农民的老龙眼树进行修整。可是就当合作社上门技术服务时,在徐场村却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

  

    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罗华国:“你来骗钱的吗,你来卖我们高价的农药吗。当初我们就有这样的想法,把他们打发走了。”

  

    没想到第一次上门服务就被村民当成卖高价农药的给轰了出来。

  

    龙眼合作社社长 罗纯友:“老百姓觉得我们没有这个技术,这树几百年了,自然就要枯死了。”

  

    连跑了几个村庄合作社都面临同样的尴尬。正当罗纯友等人进退两难时,小白村的李明田却主动找上门,要求合作社全权管理自己的32株老龙眼树,这让罗纯友喜出望外。

  

    


龙眼合作社社长 罗纯友:“当时我们来的时候,这棵树以及这片龙眼树,都比较老了,看不到这些青叶子了。”

  

    原来2002年,李明田花了7000元从村里承包了32株老龙眼树,租期十年。本想通过自己精心照料后龙眼能增产,可承包后,李明田发现自己的土办法根本不管用。

  

    海潮镇小白村村民 李明田:“我又没有技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治虫治病都不懂,30多株树,一年只有六七百元的收入,承包费都要700元一年,我还是没有钱赚。”

  

    于是2004年5月份,李明田就把32株龙眼树交给合作社管理,只要能产出比原来多的龙眼就按6、4分成,李明田占6成,合作社占4成。罗纯友接手李明田的龙眼树后,首先给龙眼树施肥增加营养。

  

    龙眼合作社社长 罗纯友:“这棵树是300年树龄的老树。为了充足它的养分,就要按照科学的办法,取这棵树的树冠位置来施肥。远了不行,近了也不行。”

  

    同时,合作社还针对龙眼树的病虫害对症下药。

  

    


龙眼合作社社长 罗纯友:“有病要用治病的药来施肥,如果有虫就要用治虫的药来施肥。”

  

    果然三个月后,李明田的龙眼树长势喜人,产量比前一年明显提高了。

  

    海潮镇小白村村民 李明田:“以前这棵树的产量只有二三十斤,现在这棵树的产量是三四百斤,一千多元的收入,比以前提升几十倍。”

  

    合作社用科学的方法能让老龙眼树返老还童的消息在镇上不胫而走,当初拒绝罗纯友的不少村民都主动找上门要求技术服务。农民可以选择两种合作方式,一种就由合作社全权管理,卖了龙眼后6、4分成,还有一种就是只要求技术服务,销售农民自己负责,罗华友就选择了第二种方式。

  

    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罗华友:“打药收费是根据,药的成本是多少就收多少,至于工钱的话,就适当地给一点工钱费用。”

  

    自从精心管理老龙眼树后,龙眼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赵夕琼:“你看,它没有虫眼。你拿起来看这种桂圆就是好的,你把这桂圆拨开一看,晶莹剔透,很好看!闻起来是很香的。”

  

    2006年,当地的龙眼产量从原来的800吨一下子增加到1500吨,随着产量的迅速增加,农民发现龙眼质量虽然好了,但是价格反而下跌了。2006年8月,魏坝村村民黄加贵的1000斤龙眼在泸县就被商贩狠狠地压了价。

  

    海潮镇魏坝村村民 黄加贵:“当时价格说好了是3.5元一斤,他来收购的时候就把价格压低 。就3元一斤,低了5角一斤。”

  

    记者:“那你可以不卖给他?”

  

    黄加贵:“不卖给他,抬来抬去。本来新鲜的龙眼第二天就不新鲜了,不新鲜了就没有人要了。”

  

    其他村民也有遇上这种情况,除了压价有的收购商还短斤少两。

  

    


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何洪刚:“他们就是用那种杆秤来称,造成短斤少两,给他称少了。”

  

    尽管产量上去了,可农民的龙眼并不能卖上好价格,2006年8月份,合作社为了能把农民的龙眼集中起来闯市场,就自己收购龙眼。尽管收购价跟市场商贩差不多,但每天来卖龙眼的村民络绎不绝。

  

    记者:“大爷你这是哪里过来?”

  

    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何洪刚:“从海潮镇徐场村过来。”

  

    记者:“过来要多远?”

  

    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何洪刚:“2公里路。”

  

    


记者:“累不累?”

  

    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何洪刚:“不算累。这个还是算半机械化,它就不是肩扛的。我们的桂圆拿过来出售,是一次性付款,比市场销售要放心地多。”

  

    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徐怀界:“比如说拉到泸州市场去卖,价格就不稳定。桂圆多一点价格就出低一点,不像他们这边价钱是稳定的。”

  

    像这样的收购点海潮镇有两处,每天的收购量多的3、4万斤,少的也有2、3000斤。2006年8月底,合作社把龙眼卖到重庆、成都等地,因为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香桂圆品种,独特的品质再加上充足的货源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记者:“一天要拉几车?”

  

    龙眼收购商 罗其泉:“一天要拉两车。”

  

    


记者:“都拉哪里去?”

  

    龙眼收购商 罗其泉:“重庆、上海、成都方向。一天就是三四千斤。”

  

    在龙眼收购现场记者发现,村民卖完了龙眼大部分当场领取了现金,可惟独李明田只卖龙眼不领钱。

  

    李明田:“以前卖的都是到三个月以后再算。”

  

    记者:“跟他们怎么算呢?”

  

    李明田:“我六成,他们四成。像1000元我600元他们400元。”

  

    尽管是6、4分成,2006年李明田共分到了12000元,比自己单打独斗的效益翻了十几倍。看着别人家的龙眼树多的赚几万元,少的也有几千元,徐场村的村民李勇真后悔一直没有找合作社要求技术服务,他告诉记者明年一定承包给合作社。

  

    


海潮镇徐场村村民 李勇:“一棵树他们帮我管理得60%还是可以的,就是50%我也干。”

  

    正是这种技术服务,2007年,全镇龙眼产量比2004年翻了一番,产值超过1200万元。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