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起肉马赚大钱(2007.12.20)

2010年02月24日 14:45  往期《经济视野》文稿 我要评论

  

    每周一、周四的早晨,天刚刚擦亮,位于吉林省农安县的三盛玉牲畜交易市场就异常热闹,每周只有两次的集市,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马匹经销商、养马户都聚集在这里挑马、卖马。

  

    


三盛玉牲畜交易市场负责人 张军义:“现在交易量一天在四百匹左右吧。”

  

    记者:“多不多?”

  

    三盛玉牲畜交易市场负责人 张军义:“今天不算太多,如果要是每年的春季呀,三月份就比较多一点。那时候能占到七八百匹吧。”

  

    每到交易日,附近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马匹都集中在这个市场交易,有的农户想在这个市场上买到好马用于繁殖,而更多的是经销商想在这里买到茁壮的马匹另有他用。

  

    


记者:“你今天买了多少匹啊?”

  

    河北马匹经销商 慕蓝亭:“今天买了17个。回去上市场上卖去。”

  

    记者:“都怎么卖呢?”

  

    河北马匹经销商 慕蓝亭:“就当地这些有吃它的,有养它的。最后剩下的,不行的,给杀了卖肉。”

  

    2006年,三盛玉牲畜市场的马匹交易数量就达到上万匹,年交易额高达6000多万元。这几年马的价格一路上扬,一匹小马从2003年的1500元上升到3000元,马肉也从一公斤14元涨到28元。然而仅仅4年前,当地的养马业几乎濒临灭绝。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从前苏联引进的“苏重挽”名贵品种与当地的普通马杂出的一种马,称为“农安挽马”,曾经凤光一时。

  

    农安县开安镇刘家村村民 许文堂:“因为过去没有机器化,它就属于,使它耕地,马和牛都是耕地的。”

  

    “农安挽马”粗壮结实,役用能力超过本地马一倍,所以一直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农安县畜牧总站站长 于永利:“基本把各家各户都有,大部分还不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马匹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用于役用的马逐渐被四轮摩托、现代化农机设备取代了。

  

    农安县巴吉桑镇西铁村村民 陈大力:“现在都使四轮子了,谁使马,有几个使马的,使马,不赶趟也没人使。”

  

    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当地不少农户纷纷把自家的马卖了,使得当地养马数量急剧下降,到2003年初,全县的马匹存栏量从原来最高峰时期的8万匹一下子降到1万多匹,马的价格也一路下滑。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