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5月19日 17:32 中国网络电视台 我要评论
灾后重建的新村模式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集全国之力,借全国之智,民主决策、科学重建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现代色彩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简称新村模式。这种模式以“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作为农房建设的基本要求;整合叠加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注重灾后重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硬件与软件环境建设同步,“输血”与“造血”并举;把产业培育与农民就业作为建设中的主要抓手;把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作为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这种模式坚持民生民本,推动和谐共享,使民生工程得到整体跨越,灾区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农村乡坝头有了城市元素,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速,灾区群众生活方式实现历史变迁,“一二三”产业得到联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一、新村模式建设坚持的原则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群众自愿、聚集民智、因地制宜的要求,把新村建设作为一次改善农村面貌、提升人居环境、发展起跳的重大机遇。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坚持8个结合(与连片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各类移民搬迁相结合,与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和开发区建设相结合,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提高人居质量结合起来,)整合叠加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以片带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新村的要素建设
这种模式主要加快农村要素建设,着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新村建设,努力培育产业支撑,加快建设基础设施,跟进完善公共服务,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1、乡镇重建
优化布局建设新农村。坚持“依山傍水、显山露水、随形就势、错落有致”的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统建与自建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山区农村特色生态环保的新家园。在援建省市的帮助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重新建设的新村,着重打造农村山水城,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注入了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坚持“三打破、三提高”。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体现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变身为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村镇。家家独门独院,造型各异,外貌风格一致。院与院水泥路相连,配以绿荫走廊,空闲处栽有花木。空闲场地设置健身器材,还有农家书屋,医务室,爱心超市,村民和城里人的生活同步,仿佛就是城市的一个小区,成为一个乡村城市的缩影。农村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实用,既特色又现代,村庄布局、村落设计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约用地,城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新民居、新村落、新城镇勾勒出农村发展振兴的美好画卷。
2、产业重建
农村建设把恢复重建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并重。从“一产独大”向“互动发展”转变,提升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化。按照“强二优一兴三、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开放合作、改善宏观环境相结合,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积极探索科学重建之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科学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三产联动,持续发展,灾后重建始终科学有序,高水平高质量推进。 一是加快农业恢复重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农业恢复面达100%。二是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打造资源转化载体。“灾后重建的新村模式”探索出了“群众自主建、业主联合建、统筹还房建、单位组织建、政府组织建”等重建模式。对福利院、敬老院、残疾人康复机构等重建项目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功能较震前规划提前完成。真正做到了,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产业重建成效明显,生态重建有序开展。三是及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扎根兴起一批现代产业,极大改变了以前产业 “小、散、乱”的状况,灾区正在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并结合山区农村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业和休闲旅游业。旅游业得到快速恢复振兴,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得到蓬勃发展。使灾区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
3、农房重建
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覆盖了灾区城乡,涵盖了重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坚持了开门开放,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规划体现了前瞻超前,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了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规划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
在建设方式上: 一是城乡联建:即引入公司、自然人,与部分受灾户利用宅基地实施“一对一”、“一对N”的房屋联建,安排受灾户入住后,富余房屋搞旅游开发,以实现“一、三”产业的互动。二是统规统建:即农房重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节约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以节约的指标取得统规统建资金。对于农民而言,意味着自己不需花钱,只需让出自己的宅基地指标,就能换到新房子。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商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开发。三是统规自建:即统一规划,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综合整理,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或者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出卖部分指标,或者是与公司共同发展一、二、三产业,或者是成立经济实体,作价入股,对外统一招商,村民用筹资款自建农房。
在融资渠道上:通过援建方支援、政府补贴、银行贷款、产权融资、产权置换、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一是都江堰向峨乡的“标换住房”模式——“通过土地综合整理,实现住房和产业重建。农民只需以宅基地产权置换新居住房所有权和使用权、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等多项权利,不出一分钱,就轻松实现灾后农房重建。”
这种模式一是通过“指标换住房”模式实现全乡95%的农村群众居住方式改变,搬进统规统建的新居。二是通过四个“万亩工程”改变生产方式。通过实施特色产业猕猴桃、茶叶、三木药材、笋用竹四个“万亩工程”,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二是大观茶坪模式-----运用“联建”政策,进行“产权融资”,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利用依山傍水的优美旅游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通过“产权换住房”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进行灾后重建,并在联建过程中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乡村连锁酒店业,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有效推进了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
这种模式通过企业参与多家农户联建,以“团购”形式进行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建三种联建方式。主要是发挥农村的环境优势,引入了社会资金解决农村受灾群众重建资金瓶颈问题、受灾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受灾群众的居住等问题,这种模式提高了农村重建质量和水平,使农民住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并将流转剩余建设用地用于旅游服务项目开发;利用空余房屋与投资方合作,以“加盟连锁”的形式搞“乡村家庭连锁客栈”经营,从事第三产业,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三是是蒲阳花溪模式---“依山靠水原址自建”,打造新农村典范。这种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前提下,村民自愿要求原址重建,由灾后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贴、自筹资金、贷款资金三种方式解决重建资金来源,示范点住户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进行重建、维修加固和环境整治。去年12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此视察,肯定了该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
这种模式通过重建永久性住房信贷政策。贷款建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有效解决了农户住房重建难题,同时改善了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并通过扎耳根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了花溪村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川西旅游环线上的一道亮丽景观,被国家、省、成都市主要领导盛赞为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四是青城山石桥模式---建设“新型社区”,实现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这种模式采取“社会资金开发重建”的方式,由村民通过比选形式选择社会投资方进行“新型社区”建设。由投资方出资修建统规统建的“新型社区”,配套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警务室、卫生所等用房,经营性用房包括少量超市等商业铺面,主要建设为院落形式的乡村客栈、青年旅社和度假公寓,经营性用房由社区统一经营。凡自愿进入“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户,按照人均40平方米现房安置,3平方米经营性用房股权安置。
这种模式使农村居民先入住新房再拆除旧房,宅基地退耕还林后,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林地等再进行流转;同时,村民从受灾群众转变为收租地主和产业工人,从而成功实现灾后重建,并使村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关链接: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