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3月19日 14:42 神州采风视频 我要评论
东兰出了个韦拔群
在祖国南疆的广西大地,木棉花火一样炽烈而绚烂着,渲染着这个季节的热情。淙淙汩汩、波光潋滟的红水河哺育着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八桂儿女。他们时时念叨一个优秀儿子的名字,他就是壮族人民的骄傲——韦拔群。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非常怀念韦拔群烈士,他几乎每次见到广西人,都动情地谈起韦拔群,1956年,毛主席在北京怀仁堂接见广西少数民族参观团时说:“东兰出了个韦拔群,群众对他很爱戴,可惜他牺牲了。”1958年,毛主席在广西南宁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与当时广西领导人韦国清同志说:“韦拔群是个好同志,我过去搞农运,有些东西还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1962年12月,在纪念韦拔群牺牲30周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写下了长达205个字的题词。称赞“韦拔群把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他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
这是邓小平一生绝无仅有的如此长的题词,充分说明了小平同志对韦拔群的深厚感情。
198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兼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代表党中央的讲话中,将韦拔群列为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之一。
韦拔群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大农民运动领袖之一、人民军队早期的杰出将领、百色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他的传奇而悲壮的英雄事迹永垂史册,光照千秋。
韦拔群, 1894年出生于东兰县的壮族家庭。14岁开蒙,17岁外出求学,崇敬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袁世凯称帝时期,韦拔群变卖家产,招募青年,参加护国战争。在贵州讲武堂学习期间,他传阅俄国十月革命传单书报。“五四”运动时期,韦拔群编写传单在黔军中散发,把《新青年》杂志寄往各地,马列主义也因此传到东兰。
1921年秋,他秘密组织革命同盟“改造东兰同志会”,打着“广西不得了”和“实行社会革命”的旗帜上街宣传。
1922年3月,韦拔群组织“同志会”会员,举行革命同盟会,讨论并通过由他起草的,东兰农民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敬告同胞》书。随后印发至广西各地。
同年10月,韦拔群又组织召开周边各县近200名革命青年参加的同盟会议,明确提出:“彻底推翻反动政府”,并秘密成立公民会和组建农民自卫军,开展农民武装斗争。农民自卫军的规模发展到1500多人。
1923年,韦拔群发动了“三打东兰县城”的武装起义,建立革命委员会,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武装斗争形式夺取政权的最早尝试。这次武装起义轰动了整个广西。它的胜利标志着广西早期农民运动从说理斗争转为了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揭开了右江农民武装斗争的序幕。
1924年8月,韦拔群偕同战友,化装成商人,绕道贵州、云南、经安南(今越南)、香港,摆脱敌人追踪,多次躲过敌人的围捕,历时半年时间,最终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三届学习班。
学习结业后,韦拔群被委任为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派回广西开展工作。1925年9月15日,在家乡列宁岩开办第一期,也是全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来自右江和红水河地区12个县的276名学员。在此后的1926年11月,1927年7月,韦拔群又在家乡的武篆育才小学开办了第二、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三期农民讲所为左右江地区培养了600多名农运骨干。
在列宁岩,我们如今依然可以见到当年的景致:那些用土基和麻芥筑起的教舍,那曾经点燃穷苦百姓干革命的星星之火的香油灯,那土得掉渣的锅碗瓢盆,一桩桩默默而又石破天惊地叙说着拔哥和他的伙伴们曾经走过怎样艰难的征程。在这里,走出了一拨一拨的农运骨干,他们肩负神圣的使命,播洒着革命的火种,最终把广西右江农民运动撩拨得如火如荼。
1926年2月,广西当局制造震惊全国的“东兰农民惨案”。韦拔群发出《快邮代电》,率领四路农军1000多人攻克东兰县城,把县知事驱逐出境,迫使广西当局承认东兰农民运动的合法地位。
同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东兰支部成立,韦拔群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东兰农民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1927年3月,全县有11个区,134个乡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8.7万人,农民会员居广西各县之首。
12月5日,中共中央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称:韦拔群“在东兰已成为海陆丰之彭湃,极得农民信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韦拔群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仍然率领右江农军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领导农军反抗国民党的血腥镇压。1929年夏,韦拔群在右江各县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农军攻占重要圩镇,并在东兰召开有2000多名东兰、凤山两县农民武装参加的动员大会,为百色起义的举行和红七军、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10月,邓小平等作出在百色举行武装起义的决策。为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韦拔群等率领正在南宁训练的东凤农军回到东兰。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成立,邓小平任书记,韦拔群等任委员。同时,张云逸派共产党员李朴到东兰协助严敏和韦拔群加快百色起义的准备工作,并将部分武器装备运到东兰,建立了勉俄兵工厂。12月11日,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组织领导下,百色武装起义爆发,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韦拔群担任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红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
1930年4月,在韦拔群的家乡武篆,小平同志在一个风雨之夜赶来见拔哥,那是两个伟人的手第一次紧紧在握在一起。
在韦拔群故居附近的魁星楼上,邓小平、张云逸和韦拔群等曾经秉烛西窗,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根据中央苏区土地革命实践和东兰、凤山的经验,他们制定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共耕条例》两个重要文件。
1930年10月,红七军召开前委会议,传达了中央要求北上的指令。韦拔群把自己第三纵队的2000多名官兵和精良武器拔给主力部队十九师、二十一师北上,他只带着七八十名伤病残弱战士及三十余支旧枪返回右江革命根据地,组建第二十一师,坚持长期艰苦的游击战争。
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韦拔群机智勇敢,有勇有谋,他最终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却被叛徒杀害了。那是1932年10月19日的凌晨,在一个叫做香刷洞的地方,时年38岁。他的首级被示众,并被拍摄上了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日报》。据说,这是他唯一的一张照片。
194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红军第七军历史的决定》中指出:“韦拔群等同志在主力离开苏区后,坚持斗争,与当地人民共生死,浴血战斗到底,直至最后牺牲。这种英勇奋斗精神,可作全党表率,党与人民永远追念。”
经过战火纷飞的洗礼,东兰还涌现出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五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成为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将军之乡。
2007年12月,革命老区科学发展论坛——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系列活动之座谈会在位于北京的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党政军领导和专家及地方代表200多人莅会。大家深入探讨“拔群精神”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等。韦拔群波澜壮阔的一生虽然短暂,仅仅38个春秋,但他用生命和信念铸就的拔群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老区儿女为了自由富裕安康的新生活而不断努力,开拓进取。
1996年11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百色起义纪念馆”馆名。
2008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广西视察工作期间,瞻仰了百色起义纪念馆,向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敬献了花篮。
革命前辈建立的不朽功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广西各族人民永远铭记一个叫做拔哥的壮乡英雄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