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道]世博会留下什么?(2010.5.8)

2010年05月09日 01:07  CCTV-中国财经报道 我要评论

进入[中国财经报道]>>

  

     
                               首播时间:2010年5月8日

    1938年8月,科学家爱因斯坦接到邀请,给5000年后的人类写一封信,作为即将在第二年开幕的纽约世博会的礼物。爱因斯坦的这封信放入了这个由美国西屋公司制造的被称为“时间胶囊”的特制容器中,与它一起放入这个容器的,还有电动剃须刀、电话等35件日常用品,人造纤维等75种纺织品和各种金属、塑胶,以及小麦、玉米、亚麻等农作物种子,还有各种书籍、杂志、图片和缩微胶片。 这些凝聚着二十世纪人类智慧,记录了芸芸众生喜怒哀乐的器物,被浪漫而庄严地埋入了弗拉兴草坪下15米深的花岗岩洞内,为世博会完成了一个精神的奠基。

    世博会究竟会给上海给中国留下什么?未来人类的文明会如何延续,世博会的命运又将怎样呢?

一、东昌轮渡看浦江

    现在一说到上海,大家就会想到世博会,这些天,媒体对各国展馆的预热宣传,已经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但我们更关心,除了这些外形眩目的展馆外,世博会究竟会给上海、给中国留下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踏上了飞往上海的航班。
一下飞机你就会发现随处可见的世博会的宣传标语,这似乎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上海,欢迎您。

    在排了五分钟的队后,我们坐上了这辆崭新的出租车。司机师傅说:“小姐,你好,请问你到哪里?”“我们到那个进贤路,就是它在陕西路和长乐路那附近。”“好的,没问题,我们这里过去转延安路高架,到市区江苏路下来,好不好?”“您这车真够新的。”“对,刚刚出来的,这是为了那个世博会新配置的。”“这车还挺漂亮。”“现在世博会要车子,将来世博车子进去。”“您是说这个是世博会专供车吗?”“对。”“这个屏幕是导航仪吗?”“对,是导航仪,世博园区需要车子的话,它就发信息发过来,靠近世博园区附近的话就叫它进去。”

    这位范师傅他是上海的崇明岛人,5年前,跑来到了上海市区,当起了的哥。“2005年您来的时候正好到处是工地?”“对,到处在开挖,马路都在整修。”“那个时候觉得开车挺不方便的?”“对,交通挺不方便的,我开出租车,人家放在那边,铺在马路上,把轮胎都戳破了。”“我们那天(开)世博动员会的时候,书记都说过了,轨道交通,上海提前了25年,他说,轨道交通基本上提前25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出行极大的方便了,对吧?地铁基本开到人家小区门口。”“那您觉得开了这个世博会后,能给咱们留下点什么?”“让全世界都了解上海嘛,上海这个房子整个都整修了一下。”

    路好走了,环境优美了,这是在上海生活的人们最直观的感受。

    当我们来到浦东东昌路轮渡码头。已经是9点多,过了上班的早高峰,但是等船的人还是很多。在1970年前,轮渡一直是往来浦江的唯一选择,现在,4座越江大桥、12条越江隧道把浦东、浦西紧紧连在了一起。

    “以前是上下班,人挺多的,因为交通不便,现在交通便利,便利了有隧道、有高架。现在我们这个船主要就是游览,顺便带摆渡一些乘客,到东方明珠,到金贸大厦去玩的,游玩;现在又到世博,游览船。”李师傅是这个轮渡的水手,他在黄浦江开了30多年的过江轮渡,两岸的每一个建筑他都熟悉。

    “您看您每天都在船上,看着两岸的风景,是不是都看习惯了?”“其实怎么说呢,变化挺大的,真的挺大的,好看。我们自己认为,这里的变化也挺大的。为了世博嘛,这次变化更大。”李师傅告诉我们,正常情况下,这艘船每天要在黄浦江上往返30次,每次乘客上来,大家都会抢着坐第一排座,因为从这里最适合看沿岸的风光。

    “(今年)83(岁)。”“这个轮椅是您的?”“对。”“那您出来是要干嘛?”“参观一下吧。”“她原来住在这里的,附近的。”“原来住在哪儿啊?”“动迁过来的,她很长没有时间过来,现在过来看看。”

    老人的家乡在江苏,19岁就嫁到了上海,一直住在外滩,7年前,跟着女儿从浦西搬到了浦东,今天,她让孩子们带她去看看整修过的新外滩,毕竟,那个地方留存了她一辈子的回忆。“一直住在外滩那个地方?”“对呀。”“叫什么路?”“离外滩很近的。不一样了。”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