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手机吸费再掀波澜 厂商联手抵制效果存疑

2010年05月12日 14:36  南方日报 我要评论

    5月8日,央视的二次曝光,让“手机吸费陷阱”再度成为消费者热议的焦点,也引来手机上下游厂商的强烈反应。作为目前“手机吸费陷阱”的主要载体———山寨机无疑是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而为山寨机提供核心芯片解决方案的台湾联发科(MTK)也为此备受压力。日前,联发科与联想、海尔、TCL、康佳等手机厂商以及IDH手机设计公司等合作伙伴签订协议,展开严打行动,坚决抵制手机预置任何恶意吸费的非法软件。此举真的能对“手机吸费陷阱问题”产生有效打击吗?对此,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

    溯源吸费陷阱涉及三方利益

    今年3·15期间,央视首次曝光“手机吸费陷阱”,一时间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随后记者身边的不少受害人群也纷纷诉苦:“现在手机内置的增值服务太多,根本就分不清哪些是吸费哪些是不吸费的?”然而“手机吸费陷阱”对于消费者的致命之处还不仅仅是真假难辨,其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其实是“后台化自动操作”———用户一点击吸费菜单手机就自动发送定制SP服务的短信,有些甚至用户不点击手机也会自动发送定制SP服务的短信,整个过程中用户往往并不知情,往往到了月底收到话费清单时才会发现自己中了招———“这不是防不胜防,而是完全没得防。”有位朋友曾经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手机吸费陷阱”之所以大行其道,自然是因为有着利益的驱动。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目前“手机吸费陷阱”的利益链条上,主要有着三方力量。首先当然是始作俑者的不法SP服务商;其次则是将这些吸费陷阱内置到手机菜单中的违规手机厂商或者手机芯片方案设计公司;第三方则是扮演收费渠道的电信运营商。

    三者中,电信运营商较为“无辜”,因为其丝毫没有设置“吸费陷阱”的主观意愿,但客观上确是吸费收益的变现渠道,并直接承担着消费者投诉“乱收费、服务差、管理乱”的骂名。至于其他两者,则是“手机吸费陷阱”的罪魁祸首,其中尤以违规手机厂商和芯片方案商最为恶劣。“没有这些厂商和方案商在手机软件菜单上动手脚,手机吸费陷阱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深圳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这样告诉记者。据他介绍,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深圳众多山寨手机厂商的海外订单锐减。与此同时,内部激烈的价格竞争也导致利润率不断下滑。适逢其时,备受运营商“二次确认”打击的不法SP服务商找上门来,并主动提出SP与手机厂商3:7的高分成方案,于是导致了“手机吸费陷阱”从原本的偶尔为之成为了山寨手机厂商最为热衷的利润增长点。

    存疑联发科出招恐难收实效

    在央视两次曝光的“手机吸费陷阱”中,采用MTK的山寨手机成为了众矢之的。而据记者了解,虽然目前国内一些正规的手机厂商也在手机内置菜单中添加了增值收费业务项目,但是大多还是比较“守规矩”,为用户提供“二次确认”的相关手续,甚少偷偷摸摸扣费。但是山寨手机厂商则大不相同,尤其是为山寨手机商提供手机设计方案的设计公司,为了高额分成,和不法SP服务商合作在产品方案中预设“手机吸费陷阱”菜单几乎已经是成行成市的做法。由于这些设计公司大多是采用MTK的方案进行二次开发的,因此在此次风波中,联发科也成为了千夫所指。

    为了撇清和“手机吸费陷阱”的关系,联发科最终做出了和手机厂商以及手机设计公司签署协议,联手抵制在手机中预置任何恶意吸费的非法软件。不过对于这种做法的效果,业内有关人士表示了质疑。“手机吸费陷阱的设置主要是设计公司完成,这其实是对MTK的方案进行二次开发的阶段,联发科主要卖的还是芯片,对于芯片卖出去后人家怎么修改软件其实没有多大控制权的。”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这样告诉记者。对于这一点,联发科全球副总裁喻铭铎也坦承,联发科的手机芯片只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其中并不带任何增值服务的软件包。“所以联发科此次和手机厂商以及手机设计公司签署的联合抵制协议只能约束协议内的厂商,而对于游离协议之外的大量中小型的设计公司甚至是工作室其实没有太大的约束作用。”据杨群介绍,目前仅深圳一地,能够提供MTK芯片方案二次开发的设计公司就多达数百家,“这家不肯内置,SP大可以找另外一家,光靠联发科是堵不住‘手机吸费陷阱’内置产业链的兴盛的。”

    杨群称,要想杜绝“手机吸费陷阱”,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利益变现渠道下功夫。“说白了还是得靠运营商,把不法SP管住了,把吸费陷阱的收费渠道堵住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责编:张恪忞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