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旱区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2010年04月02日 15:21  新华网 我要评论

  新华网成都4月2日电 (记者萧永航)连日来,四川受旱部分地区虽有小雨降下,但由于长期干旱,未能对旱情起到实质性的缓解。面对春耕在即、干旱程度加重的局面,四川提出“粮食损失经济作物来补”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力争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

  攀西地区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宜水则水、宜旱则旱,鼓励农民发展烤烟、坚果等低水高附加值作物。凉山州越西县已经把13.5万亩马铃薯面积落实到户,为抗旱保粮增收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泸州市古蔺县,目前全县已经调整种植结构土地10万亩,其中改种烤烟15000亩、高粱5000亩、蔬菜1万亩,玉米等其他旱粮作物7万亩。当地原本以种植水稻等作物为主,随着旱情加重,许多水田早已干枯。古蔺县采取“水路不通走陆路”的方法,将无法充分蓄水的水田改作旱地,鼓励农民改种玉米、高粱、烤烟等低水作物。

  对于改种烤烟农户的收入问题,古蔺县农工办张明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先种植水稻,一亩地的成本是300元,收成最多1200元;现在改种烤烟,成本是1200元,产值能达到2500元。“如果前期投入够的话,农民的收入是有保障的。”张明宪告诉记者。

  为了减少干旱导致的损失,旱区群众也想方设法增大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记者在古蔺县双沙镇看到,当地村民正在整理土地,将土垒成田埂,增加土壤厚度,下种后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在马蹄乡王家寨,由于灌溉水奇缺,村民们用大塑料袋装满60多斤水,扎上针眼,让水以极慢的速度渗透到土壤里。村民向记者介绍,如果一桶水直接浇灌,不仅蒸发量大,而且柑橘树的吸收也不多,这样效率太低,成本太高。如果采用塑料袋进行渗透浇灌,一袋60斤的水,可以保证农作物6到8天的用水。

  目前,四川旱区各地党委政府正积极统筹规划调整种植结构方案,为农民提供改种的抗旱种子和相关技术支持。同时,各地也加紧储备粮食作物,一旦发生粮食供应趋紧的情况,将及时启动应急机制,确保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责编:韩文燕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