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世博:历史上的中国人像(二)

2010年03月03日 20:25  经济新视野 我要评论

  

    有人说,如果你有一个梦想,说出来,早晚有一天会实现。即将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就曾经出现在一部充满幻想色彩的小说——《新中国》里,这部小说的出版日期是1910年。

    小说的主人公“陆云翔”其实就是作者本人——清末小说家陆士谔。他的作品以一个梦贯穿,虚构了一百年后的上海。

    在小说《新中国》里,一觉醒来的陆云翔与妻子游历上海,他惊讶地发现,租界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都毕恭毕敬, “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

    小说里写道:在上海浦东要召开一个万国博览会,要开这样一个会,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上海来。”
在晚清,幻想小说大量出现,在一个国运衰微、时局动荡的时代,知识分子热衷于构筑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世界,陆士谔并不是第一人。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发表于1902年,比陆士谔的《新中国》早问世了八年。小说共有五回,从六十年后的公元1962年正月初一,上海举行大博览会写起,作者的想象是这样的:

    “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埃菲尔铁塔,这次世博会吸引了3200万名参观者,其中近十分之一的人登上了埃菲尔铁塔,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俯瞰巴黎市容。

    1905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欧洲的中国政治家康有为来到法国巴黎,三次登临铁塔,凭栏四顾,并留下诗作:

    “浩浩凌天风,高标卓碧落。邈邈虚空中,华严现楼阁……俯视下界人,城市何莫莫……问此何都市,巴黎称霸国。”

    康有为在分析法国政府造塔的目的时写道:

    “盖见败于德后,民力甫复,因赛会作此塔,以著民物之丰亨光复也。”

    康有为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敏锐地认识到,这个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的国家,需要一次世界博览会鼓舞民众、重振国威,在工业化的潮流中追赶遥遥领先的英国,并在与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这座耸入云霄的高塔,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而是承载着法兰西民族重新屹立在欧洲大陆上的坚定信念。

    然而在康有为的祖国,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只是天才小说家落在纸上的梦境。生长在上海的陆士谔还在继续做着他的白日梦,在梦中,他从浦西来到浦东,他看到:

    “长虹般的铁桥,横卧波心。……一时渡过了桥,只见洋房鳞次栉比,马路八达四通,往来车马,像穿梭一般,哪里是浦东!”

     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才知是梦幻一场。

    陆士谔是个天才的幻想家。他和妻子当然看不到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那一天,因为从他们梦中的“预言”算起,这个日子的到来,还要等待整整一百年。

    如此众多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幻想作品中期望自己的祖国能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将博览会的举办地点安排在上海,甚至具体到当时还一片荒凉的浦东。百年之前的“预言”,竟如此神奇地应验了,是作家突发奇想,还是得到了某种神秘的启示?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