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辐射40多个国家,人口总量为30亿,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其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目前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要理解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意义,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美国政府于2011年7月正式提出的美国版“新丝绸之路”计划。美国版“新丝绸之路”集中反映了美国在中西亚地区最新的战略构思。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几乎是与美国重返东亚及其亚太战略同时提出的。美国积极重返亚太一个引人注目的动作便是主导形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这一“高标准”的小型自由贸易组织,这一旨在重树美元信用体系的组织平台所涉及的经济体将占据全球一半的GDP和40%的贸易份额。最为微妙的是,这一地区自由贸易组织目前却有意将中国排除在外。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新亚欧大陆桥沿途所通过的区域,在经济上有着较强的相互依存性与优势互补性,互利合作前景相当广阔。里海以东的中亚地区能源极为富集,煤炭储量2万亿吨以上,石油储量约1500亿吨,天然气储量近7500亿立方英尺。
进入21世纪以来,该地区成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注意的焦点,美国屡屡在该地区显示自己的存在。而由于能源贸易,中亚各国也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区。近年来中亚四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处于高位,而中亚通往中国的能源运输管道,更是对双方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源丝路”。2008年以来,中国的中亚能源路线图渐明,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由此越来越密切。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中亚能源并没有按照美国设想的输往印度洋,也没有按照欧洲设想的输往欧洲,而是输往中国。专家认为,这种基于能源的贸易沟通,对地缘政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基于有利良好的地缘优势,中国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彼此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专家分析认为,这首先源于双方高水平的政治互信。能源合作是战略性合作,没有良好的政治互信根本无法顺利开展。长期以来,中国对中亚国家坚定奉行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政策,同中亚五国全部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同四国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这种相互信赖的密切政治关系成为双方能源合作的独特优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预期将极大地改变目前亚欧大陆经济发展“两头高中间低”的现状,极大地促进沿途经济的整体发展。目前,中国与中西各国贸易额达400多亿美元,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近100倍。
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在新疆霍尔果斯入境,为中国国内25个省区市超过5亿人提供清洁能源。
能源合作还带来了更多的辐射效应。就在几天前,俄罗斯石油公司开始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油,更多的原油可以不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而通过陆路通道进入中国,这意味着全球的能源市场结构正在被改变。
中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副总经理裴建胜:中哈管道在哈萨克斯坦原油出口多元化,中国原油进口多元化方面在发挥的着重要的作用。有了中哈管道,在俄罗斯的原油管道,才建起来。
目前,中国在中亚初步建成了剩余可采储量4.7亿吨、年产3000万吨油气当量的油气生产基地和向国内年输油1200万吨、输气300亿方的重要油气通道,中国和中亚的能源合作格局基本形成。[详细]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表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需要,也反映了推进亚洲区域合作的需要。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也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等,对深化区域合作构成了不少障碍。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改善区域内营商环境,有可能成为亚洲整体振兴的两大翅膀。
“基础设施是新丝绸之路发展的核心。和平的国际关系是新丝绸之路成功的根本性前提。”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认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路,对“一带一路”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赵晋平提出,除了在国际层面积极推进实现互联互通外,建设陆海丝绸之路国内应注意统筹资源,通过东中西部联动发展,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延伸。
外交部部长王毅8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友好、开放和包容。“一带一路”的主线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优先是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目的就是合作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认为,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东欧等地的经贸关系往来日趋热络、成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输出资金、技术和投资项目到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正在增进与各国各地区多层次多领域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