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提了很多年,却始终没有最终方案,而且是河北方面单方面很热心,北京、天津方面持冷淡态度。
据媒体报道,2011年5月,河北省就编制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规划,并在当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环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峰会。但北京市政府方面并没有人出席这次会议。
不只是北京,天津市同样是漠不关心。
天津学者此前多有建议,希望京津冀协调发展,将天津建设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就是南开大学教授提出的。当然,南开大学还有教授曾经提出京津一体发展方案,但遭到当时天津方面的否定。
有专家直言,京津冀难以协调发展,更多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如果想打破这一僵局,无疑需要高层的强力推动。
七点要求的提出,与目前京津冀城市圈的现状高度相关,即:自2012年年底起,京津冀地区长时间被重度污染天气笼罩,威胁到了北京的生存,同时北京由于城市功能、产业、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顶层设计。所以习近平在2月26日座谈会中首先提到“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责任主体,有利于制定出明确、统一的规划,这也是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因此,习近平所提出的要求中第二条就言明,“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与北京“大城市病”治理的必要性是紧密联系的。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文魁认为,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方面,最有可能的方向是将一些与北京战略定位和首都核心功能不符的产业,尤其是工业,向河北和天津迁移,并带动部分人口向河北和天津转移,以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让北京放下人口承载能力不足的沉重包袱。
2013年以来,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控治霾获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出台,提出将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较严重区域进行重点防治。同年10月,京、津、冀、晋、蒙、鲁六省区正式启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施“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2014年2月,中国气象局与环保部首次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同时,京津冀正在国控站点之外布设大气环境的区域监测站点。
发达畅通的交通网络是区域一体化的前提条件,而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交通网络尚未实现统一规划,城市群之间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联络。习近平在讲话中,着重提到“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交通一体化”等内容,体现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对基础设施和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因此,预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完成后,将会出台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整体实力不强、各自为政、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巨大潜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只有深化改革,跳出行政区划的局限,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区域协同发展。”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坦率直言。
一条界线几重天。北京目前城市功能太多太集中,人口处于超饱和状态。京津两大城市鹤立鸡群,而河北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较低。京津冀要协同发展,就需要发展周边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布局。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首都经济圈的规划。这个规划已经征求了若干次意见,很快就要出台。出台以后,京津冀三地要找到结合点来开展工作,但并不是在原来的层面进行转移和疏解,而是在一个大尺度上进行京津冀甚至是环渤海范围的大布局。[人民日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京津冀的合作,要在9个方面做到“一体化”,第一是要统一思想意识,实现思想意识的一体化;第二要建立组织机构,实现组织的一体化;第三要在土地、人才、财税政策上做到政策一体化;第四要规划保障实施,实现规划一体化;第五要在交通、通信等方面实现建设一体化;第六要在大区域中产业集散、建立网络层级协作关系,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第七要在生产要素市场统筹协调,实现市场一体化;第八要进行布局建设协调,实现科教一体化;第九要实现品牌的一体化。李佐军强调,在合作过程中,各地区都要“有所放弃,有所谦让”。
李佐军表示,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惠民生、保环境、反腐败是全国两会报告的精髓。他同时表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市场的和协调的城市化,让更多农民也参与分享现代城市文明,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建设,让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繁荣,京津冀三地首先要做好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和城市布局的合理规划。
交通、通讯的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但是,仅有硬件的一体化远远不够。此前,北京大兴、通州等卫星城的建设,也有分担中心城区功能的意图,但却在快速发展中成为集合城市,失去了原定作用。其原因在于,北京中心城区的虹吸效应强大,导致卫星城无法发育或至少一个较长周期内无法发育出独立的、可与中心城区区分的经济功能。相较而言,北京周边的河北县市区,目前经济体系的发育更滞后,对于北京的经济依附性更强,即使在硬件上与北京连成一体,恐怕目前也不能起到北京副中心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导致“卧城”“睡城”的大面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