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张]扇子情缘(2010.4.23)

2010年04月23日 20:36  CCTV-消费主张 我要评论

进入[消费主张]>>

  

    是什么让古稀老人年年不忘?是什么让年轻女士苦苦找寻?从古巷中走来,跨越岁月烟云,小小折扇,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供稿:央视《消费主张》4月23日播出

    精雕细琢藏家追捧 小小折扇祖孙最爱

    三个月前,江苏省苏州市的中学老师陈月,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四处寻找着一件东西,这是一件伴随着她儿时记忆的东西,更是一件让爷爷魂牵梦绕了十几年的东西。

    陈月:我从小就是我爷爷带大的,我们俩感情特别好,打我记事起,我就记得我爷爷手里面经常拿着一把扇子,而且他是不分冬天还是夏天,一年四季他手里面都喜欢带着这把扇子,它是一把黑色的扇子,这把扇子打开以后,它上面还贴了金粉,洒了金粉贴了金箔,特别神奇的是这把扇子,别看它是黑色的,但是当它打开以后,对着光线一瞧,那扇子里面还有一个剪纸的图形,特别好看。

    爷爷告诉我说,这把扇子是它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传了好几代了,而且这应该是一把明代的扇子,应该说是非常宝贵,但是非常可惜,家里面搬了好几次家,这把扇子也就不见了,非常遗憾的遗失了。

    自从遗失了那把祖辈传下来的折扇之后,陈月的爷爷就四处去寻找,可是十几年过去了,一直也没能找的到,但是却意外的发现了这本《中国明清扇面赏玩》的书,书中就有那把遗失的扇子的图片。

    从此,这本书便成了爷爷的宝贝,书里的那把扇子,也就成了爷爷思念时的唯一寄托了。

    陈月:每次我看到爷爷看这本书的时候,看他那种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就知道他心里当时非常难过,我看了也替他难过——今年是我爷爷八十大寿,我就在想,是不是要给爷爷一个很意外的惊喜,一份特别的礼物,来送给老人。

    暗自下了决心的陈月,想要找到一把与书中一模一样的明代折扇,来了却爷爷这个十几年来的心愿。一天,她趁爷爷午休的时候,偷偷地把那本书给拿了出来。对照着书中的介绍,陈月开始寻找着分布在大街小巷里的各个扇庄。

    陈月:小师傅问一下,你们店里有没有像这样的扇子卖?

    扇庄售货员:我看一下,明代的这个我们店里没有,我从来没看见过这么老的扇子。

    陈月:好的,谢谢。

    一连几天下来,陈月几乎跑遍了她所能打听到的所有扇庄,原本坚定的信心开始被现实一点一点打击殆尽。

    陈月:结果跑了好多的扇庄,但凡是卖扇子的地方我都是存着一丝希望去找,但是非常可惜,都说没见过这把扇子,想想也是,明代到现在,这个扇子应该是一个老古董了,后来我想文物商店会不会有,我就又跑到文物商店去看,结果跑了好多家文物商店也都说没有,而且也没见过。

    但凡是能够想的到的地方,不论再远,陈月也都去过了,可得到的答复几乎全都是一样的。

    陈月:几乎所有的店主都说,这么几百年保留下来的扇子是不大可能,因为这个扇子很难保留。

    而且这种扇子连他们自己都没见过,据说这种扇子工艺都已经失传了,现在市场上基本上是找不到这种扇子了,我当时听了他们说的话特别绝望,觉得好象不可能帮爷爷完成这个心愿了。

    孙女陈月对爷爷的一份亲情,此时,已经完全寄托在了这把遗失的小小折扇上了。

    寻找,已经不仅仅是两代人的夙愿,更是两代人不同的情感寄托。

    可是,陈月能否寻找到这样一把一模一样的明代折扇呢?祖孙两代的共同心愿又能否实现呢?

    扇子,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恐怕是在熟悉也不过的物件了,扇风、遮阳、驱赶蚊虫,在电风扇、空调还没有发明的时代,扇子几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品。

    从历史记载到神话传说再到戏曲影视,扇子从古至今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羽扇纶巾,诸葛亮摇的鹅毛扇;衣儿破,帽儿破,济公活佛扇的破蒲扇;齐天大圣孙悟空,过火焰山时用的芭蕉扇;就连去年全国热映的电影《十月围城》里,落魄刘公子的祖传宝物,也是一把可以当作武器的铁折扇。

    可以说,扇子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钱馆长:这个扇子,从文献记载它很早了,黄帝的时候已经有了,但真正出土的,一直到战国时才有出土。

    扇子,因为使用的人群不同,其质地、工艺、外型也有着天壤之别。过去,普通老百姓用的都是价格极其便宜的蒲扇;文人墨客、达官贵族,用的是做工、质地都非常讲究的折扇;小姐、贵人用的则是纤巧、秀气的绢扇、檀香扇、合欢扇。

    钱馆长:到唐代这个扇子里面就开始绘画,就是说这个扇子,从一个简单的实用性发展成了,加了一定艺术进去,所以艺术一加进去,特别是富人、文人他就开始在扇子上搞收藏。

    扇子的收藏,自古就由来已久了,不过,那时讲的收藏其实收藏的是扇面本身的字画,名家、大家所写所画的扇面,自然是重金难求。具有收藏价值的扇子,已经超越了它单一的使用功能,俨然演变成了文人墨客欣赏、把玩的艺术品了。

    钱馆长:到了明代,永乐皇帝喜欢,上有所需下有所为,皇帝一喜欢,这个折扇就不得了,一下风靡全国,风靡到现在。

    明代的折扇,已经不单单是字画扇了。扇面贴上了金箔,这叫做泥金扇面;扇骨也选用上了象牙、玳瑁、翡翠、檀香木等各种名贵材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大大增加了扇子本身的价值。除此之外,扇骨上更是要注重精雕细刻,山水、花鸟、书法,方寸之间要尽显出风雅,这样的一把折扇,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扇之价,值以百金。

    钱馆长:我们看扇子怎么分析价值,因为扇子它起码是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扇骨一个扇面,扇面当中我们收藏的基本上都是画家的扇子,哪人写的字哪人画的画,就看这个名头了,跟书画一样,名头越大扇子的价值相对来讲就高了,一幅张大千的扇子现在卖到几十万你都买不到,第二个它的价值,比书画还多了一个扇骨,所以我们还看扇骨的价值怎么样,扇骨的价值,第一质地,第二时代,第三雕工,即把书画的价值放进去,又把各种工艺的价值(放进去),所以这个扇子,为什么小小的扇子,它为什么牵动了好多,就在这个道理。

    如今,人们能收藏到的扇子,从年代划分上来看,以民国时期的居多,其次是清代的,至于明代的扇子,那可谓是凤毛麟角了,原因其实很简单,明朝离现在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小小的折扇,又能有几把经得起这样漫长的岁月呢!

    陈月一直在为爷爷找寻的那把扇子,就是明代典型的泥金扇。

    后来经过多方的打听,陈月才知道,书中的这把扇子是从一家博物馆那拍来的照片,据说也就仅此这么一把,别说是人家博物馆压根不会卖扇子,就算是有私人收藏到了这样一把扇子,那价格也根本是陈月无法想象的到的。

    怎么办呢?爷爷十几年来的心愿真的就无法达成了么?陈月的一片孝心真的就无法实现了吗?

    柳暗花明,就在陈月万般失望的时候,无意间又发现了一家扇庄,抱着最后试一试的心情,陈月走进了店里。

    陈月:这家扇庄的主人提供给我一个,让我非常高兴的信息。

    陈月:他告诉我,说是可能还有人能够照着书上的样子,复制出一把跟它非常像的一把扇子,这让我觉得替爷爷完成这个心愿,又有了一丝希望了,觉得特别高兴。

    兴奋的陈月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找到这位制扇子的师傅了,祖孙两代人的心愿似乎眼看着就能实现了,可陈月哪里知道, 如今扇子的功用早已经被电风扇、空调所取代,除了像檀香扇、绢扇这样的工艺扇还在批量生产以外,能做把好折扇的制扇师傅已经是屈指可数了,更何况陈月想要仿制的是一把300多年前的明代古扇,她,能如愿吗?

    陈月:我根据扇庄老板提供的信息,我找到了这位师傅,当他听到我的来意之后,他也对我说这种明代的扇子,这种工艺已经失传了,基本上没有人会做这种扇子了,我听了之后又非常失望。

    王健:我做扇子将近三十年了,这种明式扇子几代吧,像我的师傅,我的师傅的师傅,他们一直想把这种扇子有所继承,希望能把它挖掘出来,复制出来,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扇子,它的难度是非常非常高的,曾经也复制过好多次,基本上都是达不到真正的明式的要求。

    不就是小小的折扇么,想要复制一把还能有那么难么?

    也许是制扇师傅王健看出了陈月的疑惑,也许是他被陈月的一片孝心所打动了吧,最终王健还是答应了陈月的情求。

    考虑到陈月的经济承受能力,王健决定让陈月自己去买做扇子的主要材料,这样可以帮她节省下不少的费用。

    陈月:根据师傅的指点,我花了大概两百元的样子,买了一块陈年的老乌木,还有两张放置了二十多年的宣纸,我没想到做一把扇子它的用料要这么讲究。

    陈月:师傅拿到了材料之后,也说了帮我试一下,但能不能成功,他也不能保证,我当时心里面就想,如果真的能够成功的话,那就真的帮爷爷了却他这样一个心愿了,如果不能成功的话,看来这将是爷爷一个永远的遗憾了,而且我也会觉得非常非常难过和遗憾。

    要想做出一把好的折扇,所有的工序都必须是手工完成的,从第一步开料算起,大大小小要有着几十道的工序,而且这每一道工序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

    一块完整的乌木,就这样被切割成了厚薄大小完全一致的薄片,这些薄片再经过更细致更复杂的加工之后,就成为了一把折扇的主体部分——扇骨。

    对于折扇而言,大家见到的最多的是用竹子做成的扇骨,这是因为竹子自身的纤维程度高,它的韧性要比其它木质材料都要高,所以用竹子做成的扇骨,可以长期使用而不会折断。

    那么要是用木质材料来做扇骨的话,就要想办法通过其它工艺来增强木质材料的韧性,不然的话,它的扇骨就不能被削的很薄很薄,做出来的扇子就会又大又笨,携带和使用都极其不方便。

    像陈月要求复制的这把明代的乌骨泥金扇,对扇骨的制作要求就更高了。

    王健:明式扇它本身那种制作工艺,它以轻为贵,当时明代记载,它的重量是有标准的,相当于现在,它每把扇子不会超过现在的一两,不超过50克,那么它的长度不影响的情况下,整个材料薄了,比如说一根篾片,就有20丝或者30丝左右,20丝相当于1毫米的五分之一,是很薄很薄的。

    这把乌骨泥金扇要求每一根扇骨的篾片,都要严格控制在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毫米的均匀厚度上,在整个削制的过程中要及其的小心,因为木质材料被削得越薄,它的韧性就会越差,稍不留神就会像这样了……

    王健:我在制作过程中就发现,它这木料已经很脆,很容易损坏,后来我再继续去翻阅这方面资料,查找了大量资料,到外面去寻找跨行业的,到处去寻找有关的资料,后来找到了一种对木料有所补充的,古代称为火漆的一种材料,这种材料会改变木料它本身的那种质地,会补充它缺损的一部分。加了这个配方过后,木质的这个材料经过反复烘烤过后,这个木质的材料就很接近竹子的韧性,具备很大的弹性。

    扇骨的韧性虽然解决了,可是要想完全复制出这把明代的折扇,这后面要面对的难题还多着呢。

    王健:这是一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扇子,应该是民国的一把扇子,它的整体做工,各方面,对于我们来说它已经够好的,它的紧密度,这各方面都可以,不过从明式扇子对比一下就发现,明式扇子要纤细的多,更纤细,紧密度,对篾片的要求,整体来说更小,更细腻一点。一个扇子的扇轴来说,这个扇轴的位置越高,相对来说做工越简单,它是扇子的整个支点,它的紧密度都靠扇轴控制的,明代扇子因为降低它的重量过后,它会把扇轴向下移。它里面半公分都不到的距离里面,要控制整个压力,全控制在扇轴里面,它要保持这种弹性,这是比较难的一点,它对材质的要求对做工的要求都是非常难的。

    原来,一把小小的折扇里面竟然会有着这么多的工艺讲究,虽然每一道工序看起来是非常的简单,可是要完成起来却极其的繁琐,而且一旦某一道工序上牵扯到了古老的配方或者失传的技艺,那要完成起来可就是难上加难了。

    通过复制这样一把小小的折扇,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古时候我们那么多绚丽的艺术品,一旦工艺失传之后,就很难再复原出来了。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王健总算是把扇骨给复制出来了,纤巧精致而又不失韧性,薄薄的只有五分之一毫米的乌木扇篾,就像竹子一样富有弹性。

    为了能更准确的还原出明代折扇的特点,王健连打磨扇骨这个小小的细节,也都是严格复原古时候制扇师傅们的方法。

    王健:用树叶打磨扇骨,这样光泽保存的时间长

    要是用机器打磨扇骨,整个过程只需要5分钟,而王健用树叶打磨却花去了整整三天的时间。

    在这三天的时间里面,王健的脑子却一直没有闲着,他琢磨着这把明式乌骨泥金扇的扇骨虽然是复原成功了,可这扇面又该怎么做呢?要想把整把扇子的重量控制在50克以内,那扇面也必须得做的很薄才行,可问题是扇面薄了,它的韧性又怎么解决呢?更何况这扇面里面还要夹上一张剪纸,这明代的剪纸又会是个什么样的呢?

    说到扇子的收藏,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有成扇的收藏、扇面的收藏和扇骨的收藏。

    如果说收藏价值最高的,那就非得莫属名家的字画扇了,可是要收藏这类扇子,那可得具备很高的书画鉴赏和真伪鉴别的造诣才行,一般人最好别去涉足,不是有那么句行话么,这字画里面,水深着呢!

    扇子的价值除了扇面以外,那就是扇骨了,这扇骨的讲究那也多着呢,不过好在这扇骨的收藏知识相对来说,浅显易懂,容易掌握。

    说到扇骨,最常见的当然就是用竹子做的了。因为竹子具有硬度高,耐磨,柔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雕刻等特性,成为扇骨材质中的主流。

    不过这竹制扇骨里也有着材质的区分,玉竹是最为普遍的材料,从材质上而言它的收藏价值相对较低。

    除了玉竹之外,再往上就是棕竹了,这种竹子是实心的,刨去它的表皮,里面会露出竹子本身的纤维纹理,纹理越好看的棕竹,它收藏的价值才会高。

    斑竹是竹制扇骨中的上佳材质。顾名思义,斑竹指的就是有斑纹图案的竹子,不过斑竹并不是竹子的某一个品种,它是细菌侵蚀过竹身之后,在竹子表面形成的各种菌斑花纹。

    依据这些不同图案的菌斑花纹,人们给斑竹又细分了三种类型,各自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凤眼、梅鹿和湘妃,这其中又以湘妃竹为最好,它的收藏价值相对来说是这三类斑竹中最高的。

    除了竹制的扇骨之外,剩下的另一大类就是木质扇骨了。

    用来做扇骨的木料都会选择比较珍贵的木材,像紫檀木、鸡翅木、蛇纹木、黄花梨、乌木、红木等等。

    不论是竹制扇骨还是木质扇骨,在选择的时候,除了它们本身的纹路、图案和品相之外,另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这些材料存放的年代越老它的价值就越高。

    在扇骨的收藏价值中,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雕刻。

    雕刻是扇骨装饰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手法,尤其是对竹制的扇骨而言。

    扇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收藏品类,雕刻工艺不能不说是收藏家们除了扇骨材质以外,另一个看重的方面了,它也是扇骨赏析和估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的扇骨雕刻,要求布局巧妙,雕工精湛,人物神态要传神、画面意境要深远,要是遇到具备了这些条件的雕刻扇骨,那就很值得去收藏了。

    不过一把值得收藏的扇子,无论它的字画、材质、雕工再好,它具有收藏价值的第一前提,还是它作为扇子本身最基本的做工。

    一把明代的祖传折扇,牵动着两代人的心愿。

    为了让爷爷在晚年还能重新见到这把遗失的折扇,孙女陈月最终找到了制扇师王健。虽说,王健答应了帮她复制出这把明代折扇,但是300多年前的制扇工艺早已经失传。

    2个月过去了,陈月一直也没有等来任何关于扇子的消息。

    陈月: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都一直没接到那个师傅的电话,我心里就在想,看样子这个事情很难办的了了,看来这个心愿是很难帮爷爷给实现了。

    2个月的时间里,王健找寻资料、反复琢磨,总算是把扇骨部分给完全复制出来了,可是,眼下这复制扇面却难住了王健。

    因为明代的折扇,它的重量要求不能超过50克,这就意味着它的扇面不仅要轻、要薄,还要具有很强的韧性,能够经得起长期的使用,而不会破裂。更难的是还要在这么薄的扇面里面,夹上一张剪纸。这样的扇面该怎么做呢?

    为了能找到答案,王健跑遍了凡是收藏有明代折扇的博物馆。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利用一种装裱字画的保密工艺来制作这个扇面。

    王健:太厚没办法去制作它,唯一的办法,我就想把宣纸给揭开。把买来的老的宣纸,把它揭成四层,把它揭开揭成很薄很薄。薄了过后它的强度就要降低,为了解决它的强度的问题,就把它错开,因为宣纸它是有一定纹路纤维走向的,一张一张错开,错开以后把它排列起来,这样能增加它的强度。

    薄薄的宣纸被重新揭开,夹进了王健事先找寻到的明代图案的剪纸,然后再重新交错着粘合在了一起。

    王健:这样子做出来的扇面,就相当于一般传统扇面一半的厚度,可能还不到一点,也解决了它的韧性问题,它的强度,使用多少年都可以保存下去,它的重量也减轻很多很多。

    在晾晒了三个多星期之后,扇面主体部分已经成型了,接下来就是扇面最后的装饰部分——制作泥金了。

    这个曾经失传的工艺,王健用了16年的时间终于掌握了。

    陈月:打开一看,看了特别亲切,因为跟我小时候记忆的那个扇子简直是一模一样,而且那扇子还特别轻,非常轻巧,而且又精巧,那把扇子当一打开对着光线一看,那里面隐隐约约就是一个剪纸的图案,跟我小时候记着的一样,我看了之后非常激动,特别感动特别高兴。

    兴奋的陈月,迫不及待的拿着扇子去找爷爷,她要给爷爷这份意外的惊喜,让爷爷魂牵梦绕了十几年的心愿,终于,能够了却了!

    陈月:爷爷看了之后,特别激动,很惊讶,他没想到在他晚年的时候,他又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那把扇子,晚上的时候,我看到爷爷书房的灯整晚的亮着,我知道爷爷一定是在把玩他那把扇子,也非常感谢那位师傅,能够帮我复制出这么一把明代的扇子,能了却老人的一个心愿。

    王健:这把扇子给陈女士的时候,就收了大概的成本费,两千,因为她是一份孝心,我也在期间得到了很多,也是借这个机会,我挖掘成功了,已经够了。这把扇子到底有多少价值,值多大价值,我自己也不太清楚。

    陈月:我知道,从这把扇子的做工,精巧程度来看,它所花费的师傅的心血来看,它的价值远远不值这些,但具体值多少,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一把小小折扇,得来还真是不易。避暑纳凉曾经是扇子的主要功能,题诗作画也一度以扇子为载体,如今,扇子纳凉的功用日见削弱,收藏扇子的人越来越多。而对于陈月来说,帮助爷爷实现心愿是她最大的心愿,这一份晚辈的孝心比扇子的收藏价值要贵重得多。

    如果电视机前的您也对收藏扇子感兴趣,建议您先积累一些有关扇子的知识,现在收藏成扇的玩家多关注扇子上书画的作者,但真正有玩头的成扇,除了扇面外,还要考虑扇骨、原藏家的名头等等,材质各异,工艺不同,这收藏的学问大着呢,不同扇子价位相距千里,收藏时一定要慎重。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