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也闹“养生大师” 科学传播专家细批公民素养

2010年06月06日 14:52  新京报 我要评论

  专访美国科学传播专家,解析科学与公众的真实关系 科学传播专家细批公民素养

  早很多年,大众文化领域中的科学常常被冠上“科学普及”的帽子。不过,随着越来越多诸如“科学松鼠会”这样的新兴科学团体的出现,“科学传播”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原先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言说,逐渐被主动、活泼的表达和互动内容所取代。

  作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教授,布鲁斯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即使在美国,专门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学者也很少。最近,他来到中科院研究生所做了一系列讲座。本报记者也与他就科学传播、科学素养等概念进行了对话。

【人物名片】

  布鲁斯·勒温斯基Bruce Lewenstein

  美国康奈尔大学传播学系科学与技术研究专业科学传播教授,曾获宾州大学历史与科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多个美国科学媒体工作。曾研究过美国科学发展史、公共科学理解等课题,就转基因和纳米技术的科学传播进行过个案调查,现致力于“公民科学”项目,基因研究伦理等研究。

  科学与传播 科学也是公共议题

  新京报:你说的“科学传播”是什么意思?

  布鲁斯:在过去100年中,媒体有报道科学发展的传统,主要是新的研究,比如某些医疗、物理方面的新发现,这些研究可能没有即刻的作用,但会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一个短暂的科学报道媒体繁荣期,突然涌现了一大批科学杂志,吸引了很多人到这个领域来。但是也出现了对于科学传播概念的分歧。一部人认为科学只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一部人认为,科学是一类公共议题,如学术不端、技术冲突等争议等等,而当开始谈论环保、干细胞、生物能源等话题时,这不光牵扯到政策,也牵扯到个人的决定,比如,是否要给汽车更换能源?科学传播除了解释科学之外,还应该告诉公众,谁在获益,谁得到更多的利益……

  新京报:你提到“科学素养”这个概念,我可以把这个概念认为是“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的意思吗?

  布鲁斯:传统上,人们认为有一些科学知识必须知道,比如,地球和太阳是怎么转的,抗生素是杀细菌还是病毒,大陆是否在漂移等等。科学家做过一个调查,将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来问,同时也问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兴趣,比如人们是否认为科学让世界更好还是更糟,是否愿意为科学承担风险,当一个公司决定使用某种药物时,是相信样本结果还是实验结果,所有的调查综合得出一个数字:只有6%的美国人才具有“科学素养”。10年以后,这个数字才变成12%。

  我们可以先决定每个人必须了解的知识,但是,人们是否知道大陆漂移有用吗?当然,我也可以反驳说,知道大陆漂移就可以知道地震,可以决定是否应该在学校教授演化论,但是你还是必须弄清楚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

  新京报:有时,当人们不了解一个技术的时候,它不会遇到任何阻力;一旦人们开始了解它,抵制也就开始了?

  布鲁斯:我同意。转基因技术就是这样,信息的增多反而让一些原本不关心它的人开始反对它。有一个国家性的调查发现,通常而言,随着人们知识教育水平的增长,对科学的支持也在增长,在最后可能会有点波折,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反而会有所退缩,不太支持科学技术了,担心科技出现风险,被利用,这是最后在最高知识阶层发生的小小转折,但普通大众的趋势很明显,越多教育和信息,就有越多对科学的支持。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