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往期查看

出口引擎能否重启?

    6月3日汇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为49.4,较4月的48.1回升了1.3个百分点,但不及市场预期的49.7。数据表明,目前内需与外需条件均有所改善,总体新订单指数为50,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53.2,增速为2010年4月以来最大,外需改善幅度更明显。[详细]

记者观察

新出口订单指数创4年新高

  汇丰分析称,5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终值显示出经济更多回稳的迹象。大多数录得的分项指数都有所改善。Markit的新闻稿显示,新订单指数在连续萎缩三个月后重返荣枯线水准,新出口订单升幅更大,重回荣枯线上方并创逾四年高点。

  分析强调,新增出口订单一项的大幅反弹尤为引人关注,这或许意味着,随着出口增长的高基数效应开始在5月份趋于减弱,出货量迎来了更强的增幅。总体而言,鉴于全球经济前景趋好,尤其是G3市场前景乐观,汇丰的分析对于今年接下来的出口增长持谨慎乐观态度。之所以表示谨慎,是因为有过强劲的新增出口订单表现并未持续的情况,所以每个月的出口表现仍可能出现波动。

  分析认为,尽管汇丰PMI指数的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但目前整体制造业的局面仍然脆弱。5月产出量仍然在收缩,而新增订单也处于中位区间。价格收缩情况有所缓和,但这并非是因为需求走强,今年迄今为止库存的减少幅度相当有限。作为滞后指标,就业市场进一步收缩,未来几个月劳动力市场状况值得人们保持高度关注——就业将是反映经济活动是否趋稳的试金石。

  汇丰的分析对就业市场持比较谨慎的态度,首要原因是目前中国增长势头缓慢。虽然5月出现了今年的首次正增长势头,但改善幅度非常轻微。2013年8月,增长势头大幅反弹,由-2.1蹿升至1.8,而2013年8月至12月期间平均维持在1.7%。另外,相比初值,5月的终值进行了下行调整,显示出5月月底的制造业活动有所趋弱。分析说,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症结是房地产市场,如果房地产市场继续降温,将会对未来数月经济增长和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汇丰的分析最终肯定,PMI终值的改善会减缓市场对中国经济下行的忧虑,但回暖势头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表明经济已经走出谷底,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行情较弱的房地产市场。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预计,未来数个月货币和财政政策将逐步放松。

需求端和生产端双双回暖

  汇丰分析称,今年主要的忧虑之一便是中国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制造业产出指数小幅萎缩,已连续第四个月下滑;增长态势依然比预期要疲弱,产成品库存指数从5月48.8的初值反弹至49.8,但较上月有所下跌,且为今年以来首次下滑。

  目前的投入指数出现了四个月以来的首度增长;但就业指数再度下滑,降幅创三个月以来最快。上次出现下滑是在去年11月,这部分是因为一些企业在裁员。尽管员工规模缩小,但积压订单数量也在下降;平均成本负担持续下降,通缩率为连续五个月以来最低水平。相比较而言,产出价格为今年以来首次攀升。一些企业称,需求增加提高了企业的议价能力。

  6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官方制造业PMI较上月回升0.4%至50.8,创五个月新高,且为连续第三个月回升。其中,小型企业PMI为48.8,与上月持平,今年以来均位于临界点以下。

  国务院上周五常务会议指出,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并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符合结构调整、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同时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中央也在最近几周不断推出利好多个行业发展的举措。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说,需求端和生产端双双回暖,共同推动官方PMI加速回升。目前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为0.5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缩小,为去年10月以来的最小值,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需求形势的改善会带动采购活动增加,产出价格指数六个月来首次处在扩张区域,市场形势好转给企业带来提价动力,投入价格指数虽然连续第五个月低于50.0关口,但也是五个月高点,说明通缩压力温和。

  分析认为,制造业总体平稳向好,但发展并不均衡。虽然大中型企业继续向好,但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依然比较困难。数据显示,5月份小型企业PMI为48.8%,与上月持平,今年以来均位于临界点以下,说明在市场总体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环境下,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大。

解读5月份采购经理指数

  今天发布的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总体表现较好,其中商务活动指数环比上升了0.7%,达到了55.5%,创了今年的新高。之前发布的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比上个月上升了0.4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加在一起得出的判断是,目前需求正在整体回升。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遇到了下行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采取传统的大规模政府投资和大规模增发货币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刺激、促进和改革的措施,让市场自身的需求逐渐地迸发出来。这是非常有含金量的一种回升。

  目前还只能说经济有了一定的回暖苗头。不过回暖苗头出现在眼下有特殊的含义。

  首先,一季度的GDP增速已经降到了7.4%,二季度如果继续下行,就很可能非常快的接近7.2到7.0之间,而这是大家共同认为的中国经济今年运行的下限。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一定的回暖苗头,对于接下来的政策选择就有重大意义。

  另外,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率先呈现了回暖的苗头。这些指数更有前瞻性,更是市场主体的自我判断。打个比方,中国经济像一个餐馆, GDP相当于一天营业完了以后的营业额,反映今天干了多少活。而制造业的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则相当于每天早晨饭馆开门之前,小伙计蹬着小三轮去菜市场买菜的采购量。一个饭馆备多少菜,一定要建立在对今天有多少顾客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基础上。这样的判断叠加在一起,就反映在刚才看到的数据当中。这是企业自主做出的、比较靠谱的判断。

  中国经济运行非常复杂,不能因为刚刚看到了两个表现不错的数据,就认为下行的压力已经消失了。未来一段时间,像房地产业的相对偏冷的局面,还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来说,未来一段时间更多地还是继续采有点状的刺激,而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整体增发货币,或者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大规模政府投资。

  过去几个月里,一些很有针对性的政府投资项目仍然在上,要看到这些项目本身符合产业发展、产业调整的需求,也是更侧重于改善民生的一些重大项目。在金融领域也在有针对性的投放一些定向货币量,用在最缺钱的地方。这种点状刺激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今年未来的几个月,在稳增长的前提之下要尽量释放改革红利。通过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动作一点一点落实,能够看到一些改革的红利的释放,比如互联网行业、航空运输业就业的活跃度在提高。今天的中国经济把保证充分就业摆在了更突出也更恰当的位置上。各级政府就会拿出更多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支持最能解决就业指标的领域,比如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服务业企业等等。这样的改革内在逻辑的变化在今年后几个月再多发挥出一些,稳增长的把握就更大。[详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