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媒介与消费行为研究部2013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近两年汽车消费的“城市格局”和“人群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四线城市家庭汽车的拥有率正式超过一线城市,汽车消费城市格局发生逆转,中等偏上收入人群超越富裕人群成为家庭汽车消费的第一主力,80后在汽车消费中的占比逐渐逼近70后,尤其在高档车型的消费中已经超越70后,跃升为第一主力。上述趋势和相关因素,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消费市场和中等收入人群汽车消费需求的增加,对未来汽车市场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
行业调查显示,去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市场选择空间增大的同时,已经开始向买方倾斜,SUV引领中国汽车消费升级且细分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也正在经历换车时代,其关注乘用车的价格向12万元和22万集中,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关注份额也呈现出扩张态势,而质量、安全、外观及维护成本等,都成为消费者购车时关注的要素。
政策方面的影响也不可小觑。2013年12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13年中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针对汽车行业,报告分析认为,在居民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能源、交通和空气质量压力不断加大,采取限购政策的城市恐将进一步增多。中汽协去年曾表示,我国8个城市可能汽车限购,其中包括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庄、重庆、青岛和武汉。目前天津、杭州等地已经实施限购政策。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汽车产能过剩的忧患是存在的,而产能之所以过剩,是车企非理性大肆扩张产能的结果。非理性的产能扩张不仅导致产能过剩,而且导致结构失衡、无序竞争、利润率下降等后果。持有此类观点的专家认为,我国汽车产业正在步煤炭行业的后尘,但地方政府与汽车企业的产能规划却只考虑自身企业状况和产业发展前景,而明显低估了各项风险。
专家认为,汽车企业与地方政府之所以在产能大肆扩张上形成默契,是因为该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其产能扩张能获得国家资金、土地方面的支持,而且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冲动,还会想办法促使汽车投资——相比其他产业,汽车企业年产值通常几百亿甚至上千亿,不但增加就业机会,而且带动较长的产业链条。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却对国内汽车市场前景保持乐观态度。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认为,按照千人汽车拥有量来算,我国目前1000人才拥有汽车70多辆,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目前汽车产能只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东风汽车总经理朱福寿则认为,汽车“产能过剩”之所以能成为问题,是因为目前环保、交通、能源等问题的凸显,放大了“产能过剩”的印象。换言之,汽车产能之所以“过剩”,还是因为不够市场化,政府干扰多。
中汽协4月11日数据显示,3月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67.18万辆,同比下降2.3%,市场占有率为39.3%。虽然市场占有率相较2月提高了0.9个百分点,但仍比上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换句话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连续7个月出现同比下滑的局面。由此可见,在欧美车企强势进入我国市场的背景下,夹缝中求生的国内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较弱。
相关数据显示,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2012年仅有四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高于58%的平均水平,只上汽乘用车、吉利汽车高出80%的合理水平。即便如此,仍有自主品牌车企在扩大产能、圈地建厂空间方面相互竞争,以赢得更巨额的企业产能。分析认为,以平均增速来看,2015年自主品牌的预计销量将远低于企业规划产能,甚至会出现产能利用率低于30%的严重资源浪费。
“规模论”看起来无法使自主品牌走出目前的劣势。非但如此,部分自主品牌还会为盲目扩张规模而非纵向深化品质付出代价。李宇恒认为,我国汽车产业目前所面临的行业增速过快、核心竞争力不足、品牌影响力缺失等问题,都应该引起企业和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反思和重视,在压缩产能的同时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以期能在未来汽车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在出局压力下,部分车企已经把互联网概念融合进去。有专家认为,汽车产业和信息产业深度融合才是发展的正道,把互联网概念融合进汽车产业可能是未来汽车运营变革的重要机遇。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加大对车企自主品牌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同时自主品牌之间应加强合作,减少诸如价格战等“内部竞争”,以提升自主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在去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2000万辆。但是,在雾霾挥之不去的今天,汽车尾气被认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各地的限行、限号的传闻也是风声鹤唳。那么,中国汽车业如何在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之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呢?
全球汽车业除了美国和新兴市场之外,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但相较美国经济的复苏和中国汽车的年销售量,首次跨越2000万销量汽车又让汽车业好像看到了继续高歌猛进的希望。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现在也进入规模论这个狂热圈地的现场之中,再加上一些核心城市的限行限购以及雾霾微尘交通拥堵还有能源危机等重重阴影下,规模下的汽车业如何维系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大问题。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认为中国的汽车拥有量还很少,按照千人汽车拥有量来算,中国1000人才拥有汽车70几辆,与全球平均水平还差一倍,他觉得不存在产能过剩,而是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而东风汽车总经理朱福寿则认为,汽车产能问题是因为现在面临的环保、交通还有能源的问题,才把产能过剩放大的,之所以大家觉得产能过剩,是因为各地方政府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而企业家又不能做理性客观的市场预计。他认为,汽车产业就应该完全市场化,避免少数政府的干扰。
[详细]
在年产销2000多万辆汽车的大盘子里,产量超出销量13万辆,其实还远远谈不上产能过剩。假如全国那些限购汽车的城市取消“限购令”,估计就不是“产量超出销量13万辆”,很可能是生产缺口达到上百万辆。产销变量中,最不好掌控的就是汽车企业不知道未来中国还有多少城市采取汽车“限购令”。政府部门一拍脑袋,“限购令”很可能“半夜鸡叫”了。倘若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本地情况,提前公布本地区汽车数量达到多少将采取“限购令”,汽车企业或许可以早日采取控制产能过剩的措施。事实上,地方政府做不到精确计划和数字管理,只能“马后炮”,交给市场去解决。
据观察、调研和分析,中国汽车企业至少还有10年的好日子。什么时候,当人们听说有汽车企业倒闭了,或改行养猪去了,那时候才是中国汽车真正过剩了,今日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城,才是美国汽车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真实写照。中国10年之内,能出现底特律汽车城那种情况吗?中国早晚会出现底特律汽车城,只是10年之内不大可能。10年之内,出现一两家汽车企业倒闭,也无需惊呼汽车产能过剩,应当高兴的是那时中国汽车工业才开始真正走向强大健康之路。任何一个供不应求的行业,永远不会主动转型或向上提升。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灭不生,生生不息。
产能过剩一点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采取不当的方法去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倘若我们能够真正用优胜劣汰的方法,也就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市场竞争,让该死的死,该生的生,产能过剩是一件好事情。反之,用人为的办法保护落后产能,该死的死不了,该生的难产了,或者是人流了,那就太可怕了。官场反腐败,只是劣汰,还不能保证优胜。新媒体、自媒体自身如何优胜劣汰,也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观察。传统媒体一时半会儿也很难实现优胜劣汰。市场上,很多时候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中国式的产能过剩,过几年就来一次,因为优胜劣汰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