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往期查看

能源开发闸门开启

    4月18日召开的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被外界视为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重要信号。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放开竞争性业务,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有序进入能源开发领域公平竞争。[详细]

记者观察

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富煤、贫油、少气,这是我国的基本能源结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65.7%,天然气占5.7%,非化石能源仅占9.8%。由于雾霾、酸雨、地质结构影响以及地下水资源破坏等显而易见的环境压力,目前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总量也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制造业用电增速逐季攀升,制造业用电增长6.8%,化工、建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四大行业全年合计用电同比增长6%。能源消费需求导致生产不断扩张,中电联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2.5亿千瓦,全年发电量5.3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但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使电煤资源与运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煤炭运输已占铁路货运能力的l/3以上。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跨度、超负荷的运输格局,进一步加剧了运力紧张。另一方面,电力发展也存在电源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煤电装机过多、过密,造成环保压力加大。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电力产业,必须调整电源生产结构,优化电源布局结构,构建以优化发展煤电为重点,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发展新能源,合理布局东、中、西部电源结构的电力产业发展模式。

  如何减少燃煤量,同时又保证巨大的能源需求?根据规划,2014年全国将淘汰煤炭落后产能300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200万千瓦,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但这些能源缺口需要弥补。在4月18日召开的会议上,李克强要求,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有序开工合理的水电项目。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我国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开发水电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根据勘测设计水平,我国水电有2.47万亿千瓦时的技术可开发量。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10亿到13亿吨原煤的能源。

  2013年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发电企业水电发电量完成58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十二五”时期,我国水电发展的重点为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将优先开发水能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的河流,建设十个千万千瓦级大型水电基地。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2亿千瓦。

  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也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截至2013年11月,中国进口原油约2.8亿吨,维持在57%,而国际上一般将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0%视为“安全警戒线”。事实上,我国从2009年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突破警戒线后,已连续5年超警戒线,并持续呈上升态势。不过,2013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石油产量2.1亿吨,连续4年保持2亿吨以上。2013年天然气产量1209亿立方米,同比增9.8%;而煤层气和页岩气产量分别超过30亿立方米和2亿立方米。国土资源部预计,2025年左右我国天然气产量将与石油形成“二分天下”格局,届时将对改善能源结构、治理城市雾霾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势头强劲,核能及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调整中最被寄予厚望的角色。李克强强调,当前要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其中包括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

  据介绍,2013年中国核电所属的核电机组全年发电512.9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5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核电控股的浙江三门、福建福清等12台核电机组正在建设中,装机容量1253.2万千瓦,建成后将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大气污染防治做出新的贡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表示,到2020年,我国在役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将达8800万千瓦,核能企业要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做出更大贡献。

能源竞争性业务将放开

  李克强强调,要放开竞争性业务,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有序进入能源开发领域公平竞争。积极推进清费立税,深化煤炭资源税改革。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动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提供更加经济、优质的电力保障,让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虽然我国能源生产居世界第一位,消费居世界第二位,但能源结构调整的努力一直受制于能源体制方面的限制。多年来,以“培育市场主体,提高能源资源合理配置”为主线进行企业制度、价格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对外贸易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总体而言,能源体制仍存在市场主体不健全、市场竞争不充分、能源价格未理顺、行业管理不够集中、行政管理色彩浓、法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专家认为,要进行能源体制改革,就要在能源市场主体多元化和企业产权多元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能源市场准入方面有实质性进步,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面有明显突破,要使市场信号对能源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发挥得更好,同时应加快建立一个独立运作、政监分离、职能完善和有效监督与制衡的现代监管体制,且使能源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

  垄断的形成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能源体制改革报告认为,1998年国家对石油行业重组,组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政府部门颁发资源勘探区块登记管理办法、清理整顿小炼油厂、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促使了石油产业垄断格局的形成;在电力领域,电网实行输、配、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具有自然垄断属性。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王敏分析认为,能源企业垄断的形成,一是因为能源行业属资本密集行业,在发展早期一旦放开不具备支撑能力,国家为企业提供扶持;二是因为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太快,能源保供任务重,市场化配套改革措施来不及推动,政府管制不得不实行。

  目前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等行业,都存在一定的价格管制,但环境价格并未在管制之列。王敏认为,价格管制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丧失,资源价格、市场行为发生扭曲,产生油荒、电荒现象。

  该报告建议,破除行政性垄断应首先放开油气批发、零售和进出口管制,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尝试对油气田实行自由交易,石油企业开采的废油井可以转让给民营企业,但需要公开交易市场。天然气管网、电网应加强监管,只负责天然气、电力输送,不参与交易。

  专家认为,能源体制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应当先破除各种行政性垄断,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由市场形成价格,适时取消竞争性领域的价格管制,政府监管及时跟进。

  能源开发领域如何开放竞争性业务?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黄卓建议,能源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应先选择在电力和非常规能源两个领域,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增长空间大,利益冲突较小,参与市场主体相对多元,有利于改革推进。

  在电力体制改革方面,目前争议较大的是否对电网实施输配分离。国家电网研究室副主任孙盛鹏认为,各国能源体制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公认的标准,需要立足于各国国情,综合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因素决定。

国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能源领域

  4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研究讨论了能源发展中的相关战略问题和重大项目。

  李克强强调,当前要开工一批重大项目。这既是稳增长、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抓手。要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有序开工合理的水电项目。加强风能、太阳能发电基地和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建设。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今年要按规划开工建设一批采用特高压和常规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降耗增效。积极推进电动车等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化,加快高效清洁燃煤机组的核准进度,对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现役机组坚决实施升级改造,促进煤炭集中高效利用代替粗放使用,保护大气环境。

  李克强指出,调整能源结构,关键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要放开竞争性业务,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有序进入能源开发领域公平竞争。积极推进清费立税,深化煤炭资源税改革。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动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提供更加经济、优质的电力保障,让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详细]

媒眼

中国调整能源战略向雾霾“宣战”


    对十面“霾”伏冬夏不歇的局面,中国对能源战略作出调整,通过节约优先控制总量,清洁发展“绿化”结构等一系列落在实处的举措,向雾霾“宣战”。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研究讨论了能源发展中的相关战略问题和重大项目。

  会议要求,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提高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水平,实施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加强生态环保的节能减排措施,促进改善大气质量,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支撑。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指出,会议传递出中国能源发展的一些新特点。他表示,相比于过去主要关注一般的能源供应不足,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关注的主题。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将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速度,打好治理雾霾的硬仗。

  “将雾霾治理纳入战略考量的新举措,说明中国能源战略比以前更加落到实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所教授林伯强表示,治理雾霾的战略导向将对中国整个能源体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变化就是中国将控制能源总量,“能源消费增长不会再那么快了”。

  周大地也认为总量控制是结构调整的基础。他分析说,中国虽然在很早以前就提出要控制能源总量,但做得并不好。在能源需求高速增长而新能源发展跟不上的情况下,各地还是在依靠煤炭来填补缺口,“调结构调了这么多年,煤炭占比依然是三分之二”。

——中国新闻网

节约能源要坚持“两手抓”


    节约能源,首先要从能源生产方面着手,立足于国内能源资源,着重优化能源结构,努力提高供应能力。这包括多个方面。比如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除了要增加供给能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煤矿安全,还要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再比如作为高效清洁的电力能源,除了建立经济、高效、稳定的电力供应体系外,还应优化电源结构,如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大力发展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

  除此之外,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才能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2005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把能源技术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其中,确定了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推进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等多项重点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能源的发展中,更要重视技术进步为能源生产消费带来的节约。

  节约能源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既包括在政府主导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还包括运用价格杠杆对居民的能源消费进行调节,比如实行阶梯电价、阶梯水价等。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能源的理念,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

——新华网

我国能源战略为什么提节约优先?


    节约优先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我国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人均水平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节能发展的路子。

  节约优先战略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不能不正视粗放式增长的弊端。一些地方和企业追求低层次的产值增长,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型”企业及其生产方式在我国大面积存在。“三高”生产不仅效益低下,还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污染,频频发难的雾霾污染给我们敲响警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节约优先战略也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次性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占比过高。煤炭的大量和低效使用,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所以,李克强总理在这次会议上要求,加快高效清洁燃煤机组的核准进度,对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现役机组坚决实施升级改造,促进煤炭集中高效利用代替粗放使用,保护大气环境。

——人民网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