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往期查看

反思兰州供水危机

    4月11日,兰州曝出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当日下午,兰州市政府紧急通知,从11日11时到12日11时的24小时内,不宜饮用自来水,引发一场自来水危机。承担兰州四个主城区240多万人供水重任的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陷入舆论风暴。[详细]

记者观察

威立雅的角色

  兰州自来水危机爆发后,承担供水的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被推到了台前。

  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并非威立雅旗下水厂的第一次污染事故。2013年5月,威立雅海口白沙门污水处理厂出水粪大肠菌群数超标,海口市环保局于2013年11月对其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处罚,并责成威立雅集团采取有效措施。2012年9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威立雅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时发现,威立雅焚烧炉废气多种元素超标,该项违规最终在2013年8月迎来环保部的公开处罚。

  正是因为我国水务行业门槛不高,也令威立雅在华选择合作伙伴时更倾向于金融资本。令人不解的是,在如此高溢价模式下,威立雅如何赚钱?水务行业分析师李华阳认为,高溢价收购帮助公司迅速提高中国市场占有率,同金融资本合作,能保证高溢价收购项目的资金来源,同时也能将每个项目公司的管理权和控制权牢牢攒在手里,但也令其在环保技术方面容易出现漏洞。

混乱的地下管网

  兰州水危机暴露出管道布局混乱所埋藏的隐患。

  兰州威立雅公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自流沟的确是兰州自来水的一大隐患。据报道,兰州市曾于2008年4月投资1.5亿元对自流沟输水管渠进行了整治,但目前来看这次整治似乎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另据新华社4月13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王金生表示,初步判断,兰州自来水中的苯来源于兰州石化上世纪80年代发生泄漏事故后渗入到地下的污染物。对于自流沟为何现在才出现苯污染,王金生解释说,自流沟是水泥结构,每隔一段有一条收缩缝,自流沟的设计寿期到了以后,收缩缝老化,滞留区的含苯地下水通过收缩缝进入自流沟,进而污染到水质。这就意味着威立雅介入兰州水务市场后承担的管网维修工作做得并不到位。

  事实上,因城市地下管道布排混乱而引起的水污染问题早就被公众关注。在发生该次水危机的兰州,石油化工产业长期与居民区混杂在一起,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

饮水安全,政府还该做些什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国薄弱的供水系统与整个水价体系难逃干系。2012年的公开数据显示,由于水价改革不到位,有30%的城市自来水厂亏损,25%的污水处理厂亏损,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维修、护理。

  威立雅等外资水务公司进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水务市场化改革,但其收购资产时溢价过高,导致成本压力过大,而很多必要的投资因此不能及时到位,势必带来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监督体制不健全也是制约水业的发展的一个因素。专家建议,由消费者建立的第三方监督体制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应及时披露运作、财务等信息,对于水质等监测数据目前可以做到实时公开的,政府应出台有关强制措施,让处于垄断和暗箱操作中的水务管理处于公开透明的监督之下。

  事实上,早在2012年7月1日,我国就已经强制执行了最新饮用水标准,检测指标有106项。不过,要让人们切实享受到新标准带来的好水质,除供水企业严格按照标准提供自来水之外,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真正地依照标准严把检测关,并将检测数据及时向社会公开。

  现实问题是,我国对水务行业的监管,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有交叉,前期建设水利部门监管,随时的上报监测信息又划归环保部,这一机制亟待改革。

兰州恢复正常供水 危险仍未过去

  兰州市宣布,所有城区今天起恢复正常供水,并且解除紧急措施,但同时,兰州市政府通报称,危险仍未过去。同时兰州市政府今天下午也再次举行了相关的发布会。

  发布会:兰州市“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决定,从今天上午7点开始,对西固区解除应急措施,停止应急拉运送水和瓶装水、罐装水的免费发放,市民可以放心安全饮用自来水。截至今天上午7点,全市自来水全部恢复正常供水。我市只有一个自来水水源地,没有任何备用手段。我们将在3号4号自流沟铺设铸铁管线。最近几天,一旦自流沟发生意外情况,全市也将面临降压供水的局面。

  尽管供水恢复正常,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却认为,危险还没有过去。其实现在与前两天相比,前两天大家担心有可能担心这些水污染之后什么时候能喝,而现在已经恢复之后,水能喝了,但是大家对水安全的担心依然存在,可以用心有余悸来表达他们的感受。今天在采访中,有很多市民反映说,在网上看到有专家说,自来水中苯超标,最好的防护措施就是不接触,因为苯通过皮肤接触也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所以现在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市民,就连洗脸洗手,还在使用瓶装矿泉水。

[详细]

媒眼

兰州水污染,三月辟谣四月成真之悲

  中国社会已对环境污染有了一定恐慌,对各地政府有能力管理好化工企业、确保它们的安全缺少信心。由于今天各地舆论场完全是相通的,任何一地出污染事故,都会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焦虑进一步推高。

  如今中国很多地方的自来水供应已市场化,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参与司空见惯,比如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就是中法合资企业。如何确保这些企业不把追求利润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这对城市管理也是一个挑战。

  中国各地的环境透支已普遍严重,公众的心理十分脆弱,而国家的发展又不能停下来,发展与环保的统一很急迫。环境问题已是中国发展途中即使很小心也可能一脚深陷进去的沼泽地。

  中国饮用水安全的防险措施需要再升级,对所有化工项目的环保监控也需更严格。准确说,这个国家不能允许再出严重污染事故,只要出了,就需严厉追责。由于每一个新污染事故都会对中国继续发展重化工造成打击,对事故责任人的惩罚必须考虑这些连带损害。

——环球时报

“监管异味”比水质污染更要命

  事例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应对水危机事件的理念、作风与群众关切相去甚远。如果政府把政绩、声誉这些“身外之物”摆在前面,对该彻底公开的情况遮遮掩掩,对应及时发布的信息拖拖拉拉,结果必然是群众生活遭殃、政府形象受损。

  作为生命之源,一滴水足以映射出供水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和为民态度。但愿兰州水危机事件能够成为一面镜鉴,警醒各地加强水质监管及其信息发布,确保饮用水安全,不要再让百姓用生命健康监测水质。

——沈阳晚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