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往期查看

重塑融资担保业

    近年来担保业迅速发展,但同时,非法揽储、放高利贷、跑路等事件屡见不鲜,尤其经济下行期,行业资金链断裂、兑付风险加剧。[详细]

记者观察

回归金融属性



  中国融资担保行业经过近20年发展,经历了从体系建设到规范发展、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历史阶段。1993年到1999年是在探索中发展,2000年到2009年呈爆发式增长,2010年至今则在清理整顿中求生存。

  《意见》出台后,瀚华金控董事长张国祥第一时间接受记者采访,对文件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意见》传达出监管思路的最大变化在于弃“数量”抓“质量”。以质量结果为导向,无论国资、民资还是外资,只要抓得住“质量”这个牛鼻子,就是“好猫”。

“资本的出身不是质量的通行证。”

   张国祥强调说,“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两个坚守:一个是坚守专注小微、三农、创业创新等普惠领域,一个是坚守风险控制底线。”

   在张国祥看来,担保公司自诞生起就面临两大“风险”:生存风险和发展风险。从担保业的特质来看,两大风险都离不开担保“业务模式”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担保公司主营业务是担保业务,但是由于担保机构是次位性主体,处于从属地位,能不能做业务,主导作用在资方。“这就造成主营业务不能主导,却承担着全部合同风险。”张国祥补充说。 那么,两大风险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张国祥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点是看不清“担保的本质”,许多人没有把“担保”当“金融”。而实际上所有金融业的属性和要素在担保业都能体现出来——担保以信用为基础,具有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经营风险的特点,这与传统金融机构并无二致,因此应以经营金融业的思维经营担保业。第二点是准入门槛不高,过去手握几百万就能涌进来“淘金”,将担保业想得过于简单,把“投资担保”变成了“投机担保”,导致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乱象。第三点是因为担保的业务模式单一,担保收益不能覆盖担保风险,这使得一些担保企业动了歪心眼,“不务正业”,不遵循金融规律、不依法合规经营、不坚守风险底线,导致问题接二连三。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担保业呈现出大缩水的趋势,各地纷纷出现担保公司“摘牌”现象,仅江苏融资性担保机构4年间就消失六成,去年以来广东省至少已有5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摘牌。随着《意见》的出台,在“减量增质”、做精做强的指挥棒下,行业洗牌的趋势还将加剧,两极分化般的优胜劣汰 在所难免。“最终比拼的是经营能力,资本只是要素之一。”张国祥指出,“大而不强照样被市场淘汰。”

倒逼担保企业运营能力

   担保业有两个门槛:政策门槛和市场门槛。政策门槛,简单说,主要体现在注册资金的准入额度上,门槛相对较低。而市场门槛相对较高,体现在担保机构的资本、人才、机制三个条件的综合运营能力上,体现在杠杆、风险、规模、品牌四个要素的综合平衡能力上,体现在产品、流程、IT系统、风控等标 准体系的设计执行上,而这些又综合体现在管理体系、风控体系等能力建设上。某种程度上说,担保业比主流金融还难做,“不干个五年八年,体会不到其中的复杂性、艰辛性和挑战性。”从主流金融业到担保业二十多年的经历,使得张国祥对担保业的感受更为深刻。  此次《意见》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费率保持较低水平,其在保户数占比五年内达到不低于60%。对此,张国祥分析,这实际上对担保机构的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担保机构的服务对象要做到“量大”,而小微、“三农”所需要的担保额度通常较小,“那么担保机构需要多少人来开发服务小微、‘三农’才能达到要求?如何控制住成本?”他指出,要满足“较低保费水平”下的大量服务,势必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的“量大额小”服务, 这样企业只能向自身运营能力要效益,这又回到了市场门槛的问题上。要迈过这道门儿,担保机构的自身“质量”必须过硬。“所以说’抓质量’是牛鼻子,只有质量上去了,才能真正实现普惠,并且这个普惠一定是高效的。”张国祥强调说。

  那么,当担保业有了质量,这个质量是否可持续?同样提出了挑战。而应对这个挑战不仅在于担保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还在于政策的尺度空间。有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于既经营资产又经营负债的银行业来说,只经营负债的担保业。

  腾挪空间有限,而风险却相对较高,“这更考验企业的综合能力。”张国祥说道。

  此次《意见》展现的顶层设计思路更加成熟,诸多“新政策”体现了将“担保业”作为准金融公共产品扶持的思路,将充分提振行业信心。他分析指出 《意见》中有三大新政策看点:

  第一,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将凸显。《意见》明确将融资担保业务聚焦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在建立新型融资担保机构体系同时,建立政策扶持体系、监管制度体系。三个体系相互配套,体现了通过深化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未来新型融资担保行业有望进一步获得政策支持,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第二,“政银担”分担风险将成为行业“稳定器”。《意见》首次提出研究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进政府主导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构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辖内融资担保机构的三层组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实现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风险在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之间的合理分担。从行业长远发展角度看,这些举措将起到“稳定器”作用。张国祥特别指出,让政府和银行分担部分风险,其主要目 的是在企业出现问题之后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可以协调、协同、协作化解风险,大家利益一致有利于统筹高效解决问题。

  第三,“混合所有制”将成为行业新看点。《意见》鼓励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作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主力军,支撑行业发展;同时支持专注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有实力的融资担保机构开展兼并重组,引领行业发展。在国家鼓励推进混合所有制前提下,国有资本通过参股投入民营担保机构, 有利于增强民营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民营资本通过参股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有利于发挥民营在机制方面的优势,共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张国祥表示,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地,将在改善优化公司治理、提高担保机构资本质量、提升担保机构信用能力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办法总是逼出来的,这个项目同样经历了坎坷。2004年,国内一家著名的蛋鸡养殖企业,曾经看中西樊各庄村这块地,想建养鸡场。按当时的地价,征西樊各庄村这块地至少需要一两个亿,还得搭上两年的时间办理各种手续。对一个农业企业来说,成本太高。2006年,侨资企业泰国正大集团有意在此投资建设蛋鸡项目,但成本问题同样绕不过去。

  转机出现在2007年。当年9月21日,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出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其中规定:“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国家已经在顶层设计上给了融资担保机会。后续如何在因地制宜、分类监管原则下,落实细则很关键。”张国祥表示。

  在过去的实践中,由于各地在认识、标准、风险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地监管部门“各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这使得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在全国甚至全省落地时疲于“唱和”。虽然《意见》对担保发展的大方向定了调,但各地在如何落实上也会存在一些模糊点。

   张国祥建议,各地在分类监管的同时能够兼顾释放活力。在监管方面,他建议出台统一的同业评级标准,对企业一视同仁。在标准制定上,在符合《意见》要求的前提下,选取合理的要素,如客户定位、资本实力、人才实力、风控能力、盈利水平等对担保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同时对主业突出、经营规范、实力较强、 信誉较好、影响力较大的融资担保机构给予正向激励与扶持。

中国融资担保行业再出发

  融资担保行业在中国曲曲折折发展22年,因具备打破“小微”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瓶颈作用,近日终于得以被正名,并将迎来规范发展机遇,有望成为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8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确定融资担保行业以服务“小微”和“三农”、大众创业等普惠领域为导向,既规划了行业发展“顶层设计”,也提出五年发展目标,被业内认为是中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详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