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往期查看

细数种业体制五大弊端

  种业关系粮食安全,享受着优越的发展条件:国家每年投入几百亿,企业享受比高科技企业更优惠的税收,种子销售毛利率大多超过30%。但奇怪的是,国内种业却几乎整体生存窘迫,不少上市公司甚至亏损。在业内专家看来,粮食十连增的繁荣掩盖不了种业体制的弊端。[详细]

最新报道

国务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建设种业强国

国务院近日发布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提到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林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详细]

记者观察

弊端一:科研投入不公

  为保护粮食安全,我国每年投入数百亿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投向科研院所。而一些脱胎于国有科研机构的种子企业,可以很方便地拿到各级政府支持的科研经费。这样的公司在同业竞争中的成本优势极为明显。上市公司大北农集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拿不到国家拨款,公司主管法务的季卫国说:“我们企业加上前期研发成本可能需要30元/公斤,而有国家投入的企业成本可能只需10元,怎么竞争?”

弊端二:审批制

  宋敏分析,我国严控品种权审批,主要是担心质量低劣的种子流入市场,但其实这个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美国种子市场是最开放的备案制,通过签订协议确定权利义务,出现问题通过法律解决,该索赔索赔,该赔偿赔偿。世界最大的两家种子公司诞生美国有道理的。”

弊端三:唯产量论

  增加产量是种子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现实是,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口感已成为人们选择的主要因素。“在超市里,人们更喜欢买东北大米、泰国大米,尽管贵,但是口感好。”

  同时,产量增加5%的硬指标,使很多产量不高但口感好的种子无法获批上市。

  增产指标还带来另一个“副作用”,那就是谁都不肯把自己的种子作为对照品种。为了增产,只能加大水肥条件、增加生长周期等,即便实现增产,与多出来的投入相比也是得不偿失。

弊端四:打假力度不够

  种子盗版屡禁不止的原因很简单,制裁力度不够。

弊端五:出口限制

  法律明确规定,禁止企业海外制种,这条规定尤其为业界诟病。“企业希望走出去,但是现在不让杂交水稻出国,亲本禁止出口,杂交三系的3年之内、两系5年之内不许出口。”

  禁止出口是为了防止品种资源流失,但宋敏认为,种子育种时间长达10年,再禁上几年,技术已经过时了,没有了竞争力。另外,实践中流失的可能性相当大。“这项规定可以说是限制了守法的大企业,有点自废武功。”

  推进现代种业的发展,还涉及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种子基地建设以及市场监管等方方面面。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种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农业强国的重要性,始终抓住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牛鼻子”不放松,从总体布局到具体实施采取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到位的政策措施,就能真正做到种业强、农业强。

深化种业改革意见出台 谁将受益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出台后,后续相关政策或将陆续推出,主要涉及完善品种审定制度、《种子法》的修订和地方政府对种业企业的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的核心是加速培育出国内种业龙头企业,同时鼓励那些具备品种研发优势、管理优势的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加速成长,那些本来就拥有雄厚科研实力和稳固基础的大型种业公司将是重点扶持对象。同时,由于口粮安全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因此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育种将是重点发展方向。

  “《意见》具有针对性,并非普惠性行业政策,不同企业受益程度不一。”施亮表示。种子的育种周期较长,不少品种的培育需要6-8年的时间,再加上各种业公司的科研水平不一,那些起步较晚、技术落后的种业公司将面对大公司的技术壁垒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根据《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到2015年和2020年,前五十强种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要达到40%和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及97%以上。施亮表示,《意见》出台后,后续政策将陆续推出,主要涉及完善品种审定制度、《种子法》的修订和地方政府对种业企业的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

  上市公司方面,不少券商分析人士认为,隆平高科和登海种业这类起步早、市场占有率高、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公司将是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本网综合]

媒眼

抓住种业发展“牛鼻子”


     岁末年初,新一年农事即将展开之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要求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抓住了种业发展的“牛鼻子”,对正在形成良好发展态势的国内种业将产生直接推动作用和长远影响。

  解决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按照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专家的看法,就是要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放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意味着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作为市场主体的种子企业,它最了解农民、最贴近生产、最熟悉市场,也最善于解决研发与推广的矛盾,可以说有了种企的强大,才有种业的强大。这次《意见》明确要求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实现“事企脱钩”,就是为了让企业、事业之间不再“扯皮拉筋”。

  种业体制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能否更加有效地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现有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让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合法有序“流起来、动起来、富起来”。在这方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有成功的探索。他们对进入公司的科研人员实行“双轨制”,在企业期间保留科研人员的事业单位身份,职务职称都不变,并给予研发人员股权期权、成果奖励、绩效挂钩等多项激励。

——经济日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