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往期查看

啤酒业背后的资本操盘手

  2013年12月30日晚间消息,全球第四大酿酒商丹麦嘉士伯将出资15.6亿元(约合2.5亿美元)收购重庆啤酒集团资产管理公司100%的股权。嘉士伯之前还曾以29亿元收购了重庆啤酒30.3%的股权。中国重庆啤酒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八家啤酒企业位于江苏、安徽和浙江,年总产能达到12亿升,主要销售重庆啤酒授权的品牌和天目湖啤酒,而后者的大股东也是嘉士伯。[详细]

最新报道

啤酒行业吞噬浪潮来袭 重啤可能被雪藏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啤酒市场。据市场预计,中国消费者的啤酒年消耗总量在2016年年底将达610亿公升。中国啤酒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割特点,区域市场都有各自的龙头老大或领军品牌。纵观2013年全年,中国各地啤酒品牌并购潮涌现,区域重组趋势愈发明显。[详细]

记者观察

中国市场的诱惑

  在中国这样的大市场中,给人的想象空间几乎是无限的。任何一份商业计划书在描述这样的市场时都难免要激扬起来,啤酒也不例外,聚集在其周围的资本不会坐等市场的良机。

  早在2002年,中国啤酒业产销量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但中国32升的年人均啤酒消费量,不说与啤酒消费大国捷克、德国、美国等超过100升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就是与北京、上海80余升的消费水平相比也差距不小。

  中国啤酒市场无论市场容量、人均购买力,还是开放程度、制度环境等,均有良好的条件。而由此可能形成的利润诱惑,让任何资本都无法拒绝。于是,外资的与本土的各路英豪及幕后玩家相互角力,彼此渗透,开始了中国啤酒业的重塑之旅。

国内啤酒早已有了洋血统

  可以预见的市场潜力让众多世界品牌纷纷转向中国。诚如嘉士伯发言人所说,作为一个外资企业,却是中国中西部最大的啤酒企业。

  早在2003年,嘉士伯就先后将云南华狮啤酒厂和大理啤酒厂全部收入囊中;2008年4月,嘉士伯通过收购股权方式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新疆啤酒花的实际控制人。此外,嘉士伯与兰州黄河和西藏发展都合资成立了啤酒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据了解,啤酒花、重庆啤酒、兰州黄河和西藏发展在我国新疆、重庆、甘肃和西藏地区啤酒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85%、75%、75%和50%。

  嘉士伯通过对近20家知名啤酒企业采取控股和合资的方式,占领了西部啤酒市场的半壁江山。2012年,嘉士伯实现净利润61亿元人民币,但其全球销量仅增长1%,亚洲业务增长则达19%。

  世界四大啤酒公司中,除去上文提及的嘉士伯,南非啤酒巨头SAB米勒已经控制了雪花啤酒49%的股份,世界最大啤酒商比利时百威英博集团旗下的众多本土啤酒品牌中有哈尔滨、雪津啤酒、维雪等25个品牌。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之一。35个啤酒生产厂,在中国五个大省中排名第一。

  据统计,外国洋品牌至少控制了我国40%的生产规模和超过60%的高端啤酒市场。

未来趋势:两极分化

  对于未来啤酒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认为:“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方向既不会同于美国、日本的寡头式集约型发展,也不会像德国的小规模分散型发展,而将是一个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即大的更大,小的更小,中型规模的企业会越来越少。”

  外资品牌高调入主本土市场这一形势,虽然给本土啤酒企业带来诸多危机,但同时还会给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一方面,像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这类一线啤酒品牌会在加快实施品牌全国化进程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地走出去,推进品牌的国际化。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啤酒巨头对中国啤酒市场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百威、喜力、嘉士伯等较早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会迅速提高,带动消费者对啤酒消费的整体热情,而特别是像北京、山东这样的地区,消费者普遍首选当地啤酒品牌,拉动地区啤酒市场消费,快速提升其品牌竞争力,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种消费惯性,这有助于本土啤酒企业稳固根基,拓展市场。

近年外资对中国啤酒市场的渗透

  1984年,外资啤酒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由于自恃品牌的优势而忽视分销渠道与批发环节等原因,外资在与地方啤酒企业的几次较量中败下阵来。2000年,外资啤酒的亏损率高达90%,不少公司纷纷黯然溃退。2002年以后,外资啤酒卷土重来,通过控股、参股、并购等方式,对中国市场发起第二轮攻势。

  2002年10月,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美国AB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在7年内斥资1.82亿美元,认购青岛啤酒可换股债券。行使换股权后,AB公司分三步实现增持青岛啤酒股份计划:先由4.5%增至9%,然后由9%增至20%,最后增持至27%,成为青啤第二大股东。

  2004年,AB公司以51亿港元在港股市场上全面收购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已发行股份99.66%的股权,把中国的第四大啤酒企业——哈尔滨啤酒收入麾下。

  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与全球第二大啤酒酿造商SAB于1994年合资组建的,SAB持有华润雪花啤酒49%的股份。

  另外,自1998年起,荷兰英博先后收购或入股了金陵、珠江、双鹿、白沙、金龙泉啤酒等多个地方品牌。目前,英博已在中国拥有33家全资或合资啤酒酿酒厂。

  从2003年开始,丹麦啤酒巨头嘉士伯就把占领中国西部市场作为核心战略。目前,它参股或合作的啤酒公司有十多家,其中包括上市公司重庆啤酒、啤酒花、兰州黄河、西藏发展,嘉士伯已成功占领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大部分啤酒市场。

  经过这几年的大规模并购,目前没有外资染指的大品牌仅剩燕京与金星啤酒。不过燕京啤酒董事长李福成也早向外资抛出了绣球,称在不丧失控股权的情况下,燕京啤酒“不排斥与国际啤酒巨头合作”。[本网综合]

媒眼

嘉士伯加速国内啤酒业整合

  在啤酒行业销售增速下滑情况下,啤酒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深度发展,调整自己产业布局,谋求企业转型,因此,并购是必然的。一方面,行业增速下滑,在啤酒行业以规模决定成败的今天,一些企业经营困难,被兼并在所难免;另外,一些大的啤酒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出手兼并一些啤酒企业,谋求新的布局,以利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

  我国啤酒企业应当往纵深方向发展,一是要提高啤酒科技含量,创造出品质更高、更受市场欢迎的啤酒,并且降低价格,进一步推动啤酒的消费水平;二是要更多参与到啤酒文化建设当中去,积极拓展高端啤酒市场;三是要积极“走出去”,只有参与到全球啤酒市场竞争,才能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并推动我国啤酒产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日报

民族品牌面临外资大举并购之殇

  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在国际投资第五次并购热潮的推动下,近年来纷纷采取并购方式进入中国,而且下手非常“狠”,直接并购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一汽轿车被德国大众并购、四川长虹被荷兰飞利浦并购、美菱电器被德国西格玛并购等。其目的显而易见,即期望通过并购整合来控制中国相关行业,从而增强其在华的市嘲语权。因此,民族品牌发展壮大并最终能在与跨国品牌的竞争中胜出的两大基本条件是,提升民族企业家的战略企图心,具备把民族品牌做成国际优秀品牌的强烈愿望和信心;通过完善产业链、增加研发投入、完善公司治理等措施增加民族品牌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商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