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178

往期查看

城市涅槃 死地求生

  12月3日,国务院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也是新一届政府与国务院文件发布的第一个专项规划,资源型城市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下一步,国家发改委 、国土部 、财政部准备着手起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指导意见,同时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详细]

记者观察

危险的“荷兰病”  

  通常,资源型城市的有一个共性——“荷兰病”。

  “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一派繁荣。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并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被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而“荷兰病”又在经济学上用来警示在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某种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危险性。

  《规划》所列举的262个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都遭受“荷兰病”的困扰。以阜新为例。该市开采煤炭百余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贡献原煤7亿吨,用60吨车厢装运可绕地球4圈半,发电2000亿千瓦时,全国每人可享受170千瓦时,故有“煤电之城”之称,被誉为“共和国的发动机”。

  然而世纪之交的阜新,陷入了“矿竭城衰”的阴霾中。

转型势在必行

  “九五”期间,阜新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比当时的西部地区还低,是辽宁省14个市中唯一一个市本级和七个县区全部享受省补贴的市;全市有23对矿井相继关闭停产,15.6万人下岗失业,19.8万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经济社会矛盾突出到极点,阜新被称为“辽宁最不稳定的地区”。

  一时间,城市“失眠”,阜新好多人心里不理解,老的下岗了,小的还在上学,学费交不起。

  上世纪中国著名的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夜间生产的画面,火红的挖掘场景,曾经感动了不少的中国人。作为著名的煤电之城,那高高扬起的挖煤的电镐,也被印上了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但2005年6月8日,曾经日夜赶工生产的海州矿,在生产了24亿吨煤炭后,却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煤已经被采完了。

  这座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斥巨资建造的露天煤矿,几乎见证了整个煤炭开采史。从1953年7月到2003年年底,该煤矿共生产煤炭2.1亿吨,上缴国家的税收和利润达33.8亿元。但多年来的超强度开采,使其煤炭可采储量至今仅剩87万吨。据统计,2003年阜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5.6万产业工人相继下岗,这一数字占到了职工总数的36.7%;从全市来看,共有19.8万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此外阜新还面临着棚户区拥挤成片,采空区不断沉陷的尴尬处境。

  现任辽宁省阜新市市长杨忠林指出,截止到2012年底,几大煤矿基本上都已经破产。煤碳资源逐渐枯竭,让阜新陷入了困惑。

迎接新生

  阜新是依靠煤炭资源兴起的城市,面对资源枯竭,发展煤产业链的上下游是最便利的转型手段。阜新市规划,要围绕煤化工副产品打造一个煤化工园区,对煤化工的副产品和主产品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加工。

  为了帮助阜新顺利转型,国家批准大唐国际在阜新投资245.7亿元,建设了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利用内蒙运来的低热值的褐煤来加工煤制天然气,分三系列(期)滚动建设,其中第一系列工程2012年底建成投产,年生产天然气13亿立方米(日产400万标方),第二系列、第三系列规模分别为年生产天然气13亿立方米(日产400万标方)。这一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天然气就能产生上百亿元的销售收入。

  阜新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均耕地6亩。依靠人均耕地较多的优势,阜新先后引进了双汇、鲁花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这些企业强大市场销售能力的带动下,当地农民搞起了养殖、种起了花生,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也促进了贫困农民的增收。

  入驻的企业中,双汇就提供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每年纳税一亿多元。而为保障鲁花的原材料供应,阜新仅花生就种植了270万亩。而通过十年发展,阜新农林牧鱼总产值已经达到2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

  海州煤矿虽然倒闭,但是人们发现这巨大的人工天坑、煤矿遗址上斑驳的铁轨、废弃的电镐、蒸汽机车等矿山装备,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国外蒸汽机车爱好者和摄影者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追寻这一渐行渐远的工业厂区。

  十年转型,目前阜新已经建起装备制造、煤化工、玛瑙、现代农业等十大产业集群。10年里,煤炭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33.4%下降到22.2%,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从3%提升到27.8%。地区生产总值从70亿元上升到47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4.5亿元增加到50亿元。人均GDP从3391元上升到2589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27元增加到14994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122元增加到7615元。实现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初步目标。涅磐重生,阜新的悲喜剧,期待有262次上演。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为统筹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规划》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提出了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详细]

样本: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华蓥煤都变绿都

  四川华蓥市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矿城市,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等问题逐步突显,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曾有业内人士提醒,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如不及时转型升级,一旦资源耗尽,城市失去了发展动力,整座城将人去城空了,成为无人住的“鬼城”。此话并非耸人听闻,鄂尔多斯、陕西神木、甘肃玉门、湖北黄石、长春等城市被称为中国正在衰落十大城市,而鬼城鄂尔多斯的衰落程度排名第一。

  差不多在煤炭资源出现枯竭的同一时期,华蓥开始着手城市产业转型。2009年,华蓥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四川首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华蓥正处于资源型工业向非资源型工业转变的关键阶段,我们只有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向培育主导产业转变。”华蓥市委书记欧太元在接受华西城市读本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当前,华蓥主要围绕电子信息、机械加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招商,致力于打造500亿产业园区、培育2-3个百亿主导产业,建设川东北地区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材料基地,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据悉,目前先后有100家左右企业入驻广华工业新城,去年的产值达45亿元,将力争今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预计到2017年,入园企业将突破200户、上市公司达到2户,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非资源工业占比达到70%以上。

媒体聚焦

资源型城市考核不再“唯GDP”

  目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存在过度开发资源、超强度地开发资源的问题,这种现象正是政绩观扭曲的反映。早在两年前,青海省就已经明确,对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这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而不是不顾条件盲目地招商引资,或者过度开发本地的资源。目前,资源枯竭城市绩效评价办法分为共同指标和特征指标两类。其中共同指标指所有资源枯竭城市都要考核的指标,特征指标则主要分为煤炭、金属类、油气类、森工类,并根据不同的资源确定不同指标。

—经济日报

中国资源衰退型城市要阵痛转型

  昔日繁华的“汽车王国”最终上演无奈破产的悲剧,而曾与底特律一样遭遇发展瓶颈的德国鲁尔区众多城市,却实现了华丽转身。专家认为,对于中国不少城市建设者而言,在转型发展中,再大的船、再难调头,也已经到了需要转舵的时候。

—福建日报

底特律破产是美国经济调整的产物

  底特律破产,虽然映衬的是当地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物态资产的贬值,但其实质是美国产业更替的写照与标尺。过去30年,受制于高成本与能源资源禀赋约束的美国制造业由盛及衰,金融危机更加速了传统工业城市的破产进程。但美国到底是美国,虽然有底特律等老工业城市形成的“生锈地带”,却更有海岸地区生机勃勃的“阳光地带”,在本国制造业衰退过程中同时也展开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从这个意义而言,底特律破产更像是美国经济调整的产物。

—上海证券报

城市资源枯竭,转移支付非解决之道

  资源的加速枯竭,和粗放的发展方式脱不了干系。在资源枯竭面前,平民百姓或是达官显贵,无人可幸免。界定出资源型城市,并将它们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无疑是一个好的理念,但如果不因地制宜地设计科学的转型发展模型,只是甩一块转移支付的资金了事,只怕会让这些钱以保护资源的名义加速资源的枯竭。

—南方都市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