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董明珠等企业家谈经济转型之路

2010年05月08日 18:16  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 我要评论

    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消息:2010年5月8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办的“新转变•中国行——珠三角经济发展问策会”在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等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云集长安,问策珠三角的竞争优势、路径选择以及外向型经济发展转变。在“竞争优势和路径选择——是否需要进行转型”分论坛上,李东生、董明珠等企业家出席并发表观点,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新转变·中国行”,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特别节目,欢迎各位的光临。我们都知道,广东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在很多的数据当中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税收和外贸出口的数上,广东都是国内毫无争议的第一经济大省,东莞是全球的车间,有一个说法大家非常熟悉,如果东莞塞车,全球都会缺货,因为这样高速的外贸依存度,所以华尔街一感冒,国内最快打喷嚏的就是珠三角。在这样的形势下,珠三角要不要转型,如何转型,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珠三角前途和命运。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邀请到一位重要的嘉宾,TCL的董事长李东生先生,李总推掉我们的活动。今天的讨论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几位经济学家和各位互动,第二节请企业家和各位一起讨论。在节目的开始我们请大家做这样的分析,在东莞有这样一家企业是做复印机配件的,给国际上著名的复印机企业做配件,这家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市场又完全在海外,这是非常典型的东莞企业。在金融危机企业,这家企业过得非常咨询,订单很稳定,金融危机到来以后,这家企业的订单萎缩了1/3,当时很多东莞企业都面临这样的情况。今年经济复苏,订单又出现恢复性的增长,摆在大家面前这样一道选择题,如果您是这家企业的老板您如何选择。第一个问题,要不要进行自主品牌的发展;第二个问题,要不要转变发展方向,从海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先进行第一个问题的表决,要不要进行自主品牌的发展,要进行的给我一个笑脸,如果认为不需要的给苦脸。我们可以看一下,90%都给出笑脸,认为这个企业这时候要做出自主品牌的建设,另外10%认为做没有品牌的企业也不错。台上三位专家也有笑脸,能不能给出你们的态度?一正、一反、一中立。现在的格局非常有意思,我们先请赞成进行自主品牌发展的谢鹏飞主任说说你的观点。

    谢鹏飞:实际上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弊端已经很明显的显露出来,我想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就是说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这个企业假如没有自己的品牌,永远是会受制于人,或者很难得到很大的发展。当然,创建自己的品牌要经过很艰难的历程,这需要有很多年的积淀,要练好内功,但有自主品牌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没有自己的品牌,生存或许在某个时期不成问题,但发展是很难的,正如基于这个认识,这个企业应该清醒转入打造自己的自主品牌,尽管艰难、艰苦,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主持人:谢主任认为这些年来珠三角最大的教训是需要建设好自主品牌,但丁力主任反对您的观点,他认为这个时候沿着过去没有品牌的发展道路也是挺不错的,您要面对现场90%的反对声音。

    丁力:我的演讲里面已经表明了某种态度,我为什么举蓝色的牌呢?在今天经济形势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再攀登一个高峰,就像多病的病人没有力气了,再让他爬山是危险的。民间有一个说法,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我想等死总比找死好。我为什么举这个牌,我要为企业家负责,作为一个学者允许有不同的看法,我绝对赞成我们要搞自主创新,但是我们不能病急乱投医。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企业,实际上在这种时候是没有能力自主研发的,正如你刚才所说的企业,我担心他长期以来形成强大的依赖,这种依赖不是一天、两天改变的,虽然谢主任举红牌,我举蓝牌,我们的观点一样的,我们要为企业创造环境,要让企业在风生水起的时候创新。

    主持人:认为要谨慎创新,谨慎做品牌。

    谢鹏飞: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是这样,当企业主发展困难的时候不要帮助他,这是研究者一厢情愿的想法,逼着没有路走的时候要么就死亡,要么就要选择新路子。创建品牌不等于技术创新,但是它里头有技术创新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比较难的,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可以从事或者是探索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这是任何企业都有条件做的。而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除了营销网络的建设、健全,更重要的一条是品牌的运营,品牌的运营恰恰是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核心。

    主持人:谢谢谢主任。我注意到珠三角的企业家给出两条不同的意见,其中董总给赞成牌,李总给反对牌,董总解释一下为什么给赞成牌。

    董明珠:我给一个笑脸,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创新意识,这个企业必然是死路一条。面临金融危机我们继续选择的时候,创新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只有一面,我没有办法,要么是笑要么是哭,但我们创新的时候要有哭的准备。就像丁老师说的,没有一点基础的企业要创新可能也是死路,是找死。作为一个企业无论如何必须创新,只是创新的方式不同而已,在这个阶段用什么样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有一句话,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没有脊梁的企业是依附于别人站起来的企业,创新是必须的。死路一条是赞成不创新,他的前提是企业没有前提就决定不创新,我认为创新有大有小,在不同的时期要有不同的创新思想。比如说小企业,拿这个企业为例,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时候还是要创新,不创新是不行的。

    主持人:要不要建设自己的品牌?

    董明珠:要,只是你选择的时间长短。比如我们有一年的时间,我可以选择两年的时间,不能等也不能靠,把时间摆在的地方,追求、锁定的目标、时间段有所不同,但不能说我不创新,不创新是不行的。

    主持人:董总赞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让我们并不感到奇怪的时候,拥有自主品牌的TCL总裁李东生先生不赞成这家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理由是什么?

    李东生:我表达的意见是针对是否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来说的,大家客观来看,在众多的工业企业当中,经营品牌的是少数,做代工的是多数,或者说做某一项部件,不以品牌经营为重点是多数。我们不能够说,将是不是有自己的品牌作为一个企业能够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是如此,实际上已经发展比较早的日本、韩国企业也是如此。我们现在看韩国、日本企业,其实大部分企业都不经营品牌,是专注于某个领域,专注于某个生产的工艺,或者某一项产品线,反而能够做好。在中国未来发展也是一样,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企业,作为一个地区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品牌企业,这不代表所有的企业都要做品牌,这是一个误区。不能说一个企业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在整个经济结构当中不应如此。我就事论事,刚才听你所说的企业,在专用的技术开发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接到订单,金融危机受到影响是很正常的,危机过了订单马上恢复了,对他来说这种模式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模式,不能因为一次金融危机就去考虑做一些改变,这样改变对他来说我反而认为是不必要的,危险的。就事论事对一个企业来说,要找出适合自己的路。

    主持人:李总认为选择企业自己的道理,做品牌是头脑发热。

    李东生:一般消费类产品,我没有找出哪一个行业给机会给新品牌,因为一个新品牌要进入消费类产品领域,代价是很高的,如果没有准备的话机会并不高。

    主持人:董总认为这时候不选择做品牌是没有理想和热情的。

    董明珠:品牌理解我这样看,我一直认为品牌是数量和质量堆积而成的,品牌不是概念。对于消费者来说,终端产品有品牌,配套的上千家也是如此。品牌不是简单的代名词,还是一个品质的表现,无论是终端还是中间产业链都有品牌意识,那就是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所以我还是坚持,一个企业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技术创新。

    主持人:贾康所长选择了中立,为什么不给明确的判断。

    贾康:我看到前提条件是一家复印机的附件厂家,这个前提条件非常重要,总体来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必须创新是无疑的,但这个道理不能套用到某一个企业,某一个具体时点当中。我做决策之前要调研,如果这家企业硬去创新那就是找死,还有一种可能性,这个可能性的几率不高,前面两位企业家说的道理都非常到位,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低概率事件,就是这个企业原来做配件过程中积累的潜在实力,如果有可能发力的话,有一个尽可能周密的计划开始出手做自己的品牌也是可以的。我具体考察过奇瑞,奇瑞非常低调,在芜湖这么不起眼的地方,我做汽车配件,给一汽配,但不声不响把加入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入进去的,现在成为汽车行业的国产品牌。我们概括他们的路径是由抄到超,后来终于避开了这样一个东西,一步一步做大。我们一定要具体分析这个企业这时候的重大决策。

    主持人:根据处在的不同阶段。

    贾康:靠自己积累的东西。

    主持人:现场的观众当中,有一个人听得非常认真,就是复印机企业的老总,我们请蔡长乐先生。蔡总,您现在这家企业对自主品牌的问题,您做出的思考。

    蔡总:确实很难决定,但方向已经明确了。

    主持人:之前是什么方向?

    蔡总:之前是迷茫。

    主持人:现在明确以后是做还是不做。

    蔡总:如果我作为一个品牌来讲还是没有实力的,但在创新过程当中我们一直都在做。比如说强化你的本身,这一点我们都在做。毕竟现在还是小学生,刚才丁教授讲的,小学生过度到中学生,大学生的时候,这是需要过度的,所以我们还在过度的阶段。刚才几位企业家领袖包括学者都分析了很多,我理解为生产过程当中的小学习仍然有创新过程,不断地在创新。

    主持人:谢谢蔡总,希望我们的讨论帮你做出更适合你们企业实际情况。我们做下一轮的调查,这个企业来面临一个选择,依然只做海外市场,还是把海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认为现在应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开拓国内市场的请举笑脸,认为依然把重点放在开拓海外市场,或者保持海外市场的给一个哭脸。50%,一半一半。请台上学者给出答案,三位又是不同答案,请举赞成票的贾康所长做出解释。

    贾康:我们的工业化在中期,很多地方是初中期,城镇化只是46%,如果自己不出大错误,我们还会高速增长几十年,高速增长几十年时间,国内的复印机市场比海外市场超常规的更高速率发展,在金融危机初期好注意到这个危机带来的重要启示,当然不能放弃,但要注意怎么在国内市场中占有基本逻辑,当然具体还有行业分析,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是不是还使用复印机。

    主持人:谢主任为什么认为重点放在海外市场。

    谢鹏飞:我之所以主张这个企业注重海外市场,我的理由主要是一个企业开拓市场是很简单的,已经有原有的市场网络以后,要转到一个新市场要花很多功夫,如果这个企业的优势,30年代都是做海外市场,他在海外市场的营销,或者各种关系、网络有一整套的东西。当然,现在国内市场有效价格还比国外市场好,效益还高,这是不可否认的实施,但一般来说一个外销的企业转入做国内市场的话,要解决好几个难题。首先第一个,它的生产标准可能是不一样的,产品标准是不一样的。第二个,营销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建立营销网络是非常、非常艰难的过程,假如说这个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销的销售网络,你要转到国内市场是非常艰难的。从我们这几年在东莞,我们开了“出口企业转内销博览会”来看,可以看得很清楚。尽管去年广东内销产品额有8400多亿,内需比例极大提高,但原来几十年一贯是做外销市场的,在很短时间之内转向内销市场,一般来说不太容易,也很难成功,起码要用一段很长的时间熟悉国内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又有,外销的时候政策、标准和内销是不太一样的,包括质量评估也是不太一样的,所以我主张企业在目前阶段重点继续做海外市场,逐渐开拓国内市场,把营销网络建立起来,可能内销的市场份额更好一些。

    主持人:开拓国内市场是很大的目标,但目前的情况下不应该急于转入。

    谢鹏飞:主要是营销网络的建设,国内的营销网络建设起来很难。

    主持人:丁主任为什么选择中立?

    丁力:我觉得两个市场各自的忧虑不一样,如果刚才的企业不变,他参与国际市场靠比较优势,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因为中国的低水平产能过剩在朱镕基时代已经体现了。而国际市场主要靠的是比较优势,但国际市场有很重要的特征,交易成本相对比较高,于是就有这样的困惑。是留恋在现有的传统优势上,在国际市场上打拼还是通过建立起新的优势,在壁垒重重的国内市场上拼杀?我的中立就是我的困惑。我想说一句,中国的企业无论现在在国际市场上还是马上进入的国内市场,我认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是这样的,国内市场是企业最终走向国外的孵化器,如果一个企业进入不了国内市场就占领不了高端市场。

    主持人:请前面五位企业对这家企业的建议是什么。

    蒋锡培:我觉得这家企业国际市场有了很好的市场以后,毫无疑问不能放松。就像主持人刚刚讲了,如果放弃了国际市场,他相信他绝不会这样选择。虽然碰到了一定的难度,但应该两条腿走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前面既要创新也要兼顾品牌,这个企业才能长足发展。

    李东生:我举赞成牌是基于上一个举牌下来的。既然他在特定领域内竞争力比较强,在海外市场可以表现出来,应该花出一部分精力,而不是放弃海外市场而开拓国内市场,因为他是做配件的,客户是很有限的,国内的市场客户拿手指头数都可以数下来,如果品牌有竞争力就可以在市场上分到一块蛋糕。

    黄建平:这个企业是做最终消费品的,立足于海外市场找到更多的品牌采购配件,有能力做整机的时候才有创新品牌可言,毕竟不是做最终的消费品,只是做配件,所以我举哭脸,要立足于自己的品牌竞争力,一步一步往自己品牌之路上靠。

    靳海涛:过去出口企业是英雄,现在我认为既能出口又能内销才是英雄。所以有一句话,单一市场掉头难,我主张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同时一定要开拓国内市场,两方面都要考虑,这样在复杂环境来临的时候,才能应对自如。

    主持人:最后还是听一下蔡长乐先生,您在两个选择当中最终选择了什么?

    蔡总:谢谢各位专家的指点,根据形势我们也开始进入国内市场,至于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是刚才那句话。

    主持人:你的订单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些订单都是海外的,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开拓国内市场上?

    蔡总:国外订单出现了短单,急单比较多,而且还有汇率的风险,还有政府的扶持,现在时机背景非常成熟。

    主持人:即使海外订单出现恢复性增长,必须提前着手做出布局。其实我们为什么要举这样一个复印机企业作为例子,因为在珠三角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企业一样,他们缺少自主品牌,过度依赖国外市场,而且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增长方式,虽然这种增长方式帮助珠三角创建了一个个经济奇迹,但面临经济情况的时候我们必须面临痛苦转型,这个转型可能是痛苦的,必须要转型。我们借助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一句话作为这一阶段的结尾,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这句话反映出所有广东人的决心。谢谢各位!

责编:庞帅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